儿童多动症症状表现及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多动症完整指南家长必看)
儿童多动症症状表现及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多动症完整指南家长必看)这不免让家长们更加紧张,自家熊孩子和多动症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又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方法呢?阅读本文将会让您了解更多。
家有熊孩子,好动静不下来,吃饭学习坐不住,做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小学阶段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对此非常困惑,不知孩子到底是正常的调皮还是患了多动症。
要知道,多动症对孩子有很大危害: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甚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不免让家长们更加紧张,自家熊孩子和多动症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又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方法呢?阅读本文将会让您了解更多。
少儿多动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称叫ADHD。
多动症与行为的脑协调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最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
首先要划个重点——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各位家长可以对照自家孩子的年龄大概看看:
所以,如果孩子年龄还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是很正常的。
其次,要知道好动的孩子和多动症患儿的区别和界限:
这两种方式仅做简单区分,并不能判断孩子是否为真正的多动症。
要想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患多动症,就要了解真正的多动症患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光具备这三点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孩子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孩子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如果前面讲的几个条件全都符合,高度怀疑孩子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儿童心理科医生,来帮你的孩子明确诊断。
根据BPS(生物-心理-社会)诊断模式来分析多动症的病因:
万一真的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多动症,父母应先坦然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要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协助孩子面对各种障碍。
多动症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BPS分析模式,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在内的个性化、综合性的DPP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药物可改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问题,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降低活动量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应用于6岁及以上的患者。
目前国内常用药物主要有两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评估使用。
2、心理治疗
3、物理治疗
家长、学校及医护人员应采用一致的监管、纠正、鼓励及奖罚标准,即各方对同一行为有相同的处理方法,才能为孩子提供最佳的帮助。
1、给家长的建议
父母需要学习及使用一些多动症孩子的管教方法,从而有效干预及改善儿童及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 订立家规及生活规范;
- 学习赞赏良好行为,忽视一些轻微的行为问题;
- 以有效及适当的方法,让孩子明白您对他/她的要求;
- 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使用奖赏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以适当的惩罚来警示孩子的不当行为;可用“当...就会...”作出指示(例如:当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就会取消奖赏或权利);
- 切勿施以体罚,以免引起孩子反感,造成反效果;
- 外出或探访前,先与孩子一起计划及商议;
- 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时或过后,适当使用“隔离”以缓和情况;
- 使用记录表和奖分计划,记录每次的奖励及结果;
- 通过跟学校的联系,奖励孩子在校内的表现及跟进家课。
2、给孩子的建议
多动症孩子通常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假如孩子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对他们将有良好的影响。
以下五个小贴士,可以帮助孩子与他人交往:
- 学习正确的社交技巧;
- 尝试解决人际问题;
- 学习一些技能,例如运动技术及游戏规则等;
- 减少专横及不与人分享的行为;
- 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密切的友谊。
3、给教师的建议
由于多动症学生一般较易分心,善忘而又缺乏纪律,教师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提供更多的协助,让孩子建立自信和提升学习动力。
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 建立具体的课堂守则让学生遵守;
- 将所有需要完成的作业清单写于黑板上;
- 在学习上提供更多指引和协助;
- 在完成功课、考试等的时间上为学生作出适当调整;
- 减少课堂上能令学生分心的事物;
- 安排学生坐在模范生的旁边,为他建立良好榜或坐在前排靠近老师讲台的位置,有助学生专心上课;
- 遇到重要的活动,事先作出提醒;
- 为学生安排能在课堂上走动的工作,例如帮忙擦黑板、派发功课等;
- 多鼓励,少斥责。
参考资料
[1] 金星明,禹东川.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化门诊建设与规范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王玉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3] 杨健,苗硕.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认知功能检测方法的进展[J].北京医学,2015 37(06):507-508.
[4] 郑毅,刘靖.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M].2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5] 李凌江,陆琳.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3-248.
[6] 刘寰忠,钟怡.2018版加拿大儿科学会《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4):1641-1647.
[7] 杨健(审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百科医典.
[8] ADHD实用生活手册.专注不足/过度活动症(香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