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么茶叶防治癌症复发最好(茶叶对于预防癌症抗癌的现在)

什么茶叶防治癌症复发最好(茶叶对于预防癌症抗癌的现在)2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癌症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在完成了活体外、活体内和临床实验后,许多国家进行了茶叶抗癌的人体流行病学研究。1966年进行了首个茶叶流行病学研究,到2008年12月止,共进行了127个病例控制研究和90个群组研究,其中只有51个病例控制研究和19个群组研究的结果可以肯定茶叶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其余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又重新寻找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特别是对喝茶后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和归宿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些研究对解释过去所进行的研究中出现的矛盾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这些研究的核心成果有3点:一是发现人们饮茶后茶叶的活性成分会以很快的速度降解;二是发现茶多酚所包含的各种儿茶素会向不同的脏器转移,因此在靶标组织部位中这些活性成分的浓度要远低于过去活体研究中采用的浓度,这可能是效果不如想象

癌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据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为700万人。30年来,世界各国在癌症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最关键的治疗方法上还没能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其关键问题是治疗癌症的药物可以杀死人体中的癌细胞,但这种浓度与对人体正常细胞的致死浓度非常接近,以致出现“玉石俱焚”的治疗副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试图从天然产物中找出具有选择性效果的化合物,茶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1987年起,连续2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茶叶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能通过多种机理致死癌细胞或抑制其发展和繁衍,另一方面它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氧化活性、DNA修复功能和解毒能力等提高机体对癌症的抗性(图1)。

什么茶叶防治癌症复发最好(茶叶对于预防癌症抗癌的现在)(1)

尽管茶叶在中国不但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在历史上众所周知的药用食物,但从世界范围而言,茶叶还只被认为是一种饮用植物。从目前来讲,虽然茶叶中有效组分可以以一种药物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还只是从2006年美国FDA批准一种以EGCG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药可以进入美国开始,但20多年的研究表明,饮茶确实可以减轻多种人体癌症并延迟其发生,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0多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几千篇相关文献就是有力的说明。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抗癌机理的研究重点是分子生物学机理。美国的Beltz、Bayer和Simet在2006年对此作了扼要的归纳。除了茶多酚类化合物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外,EGCG通过一些生长因子受体来抑制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使细胞周期停滞或细胞凋亡。EGCC和茶黄素通过阻滞核转录因子kappa B的核易位而抑制诱导的氧化氮合成酶,这样可以降低氧化氮的形成。茶多酚还可以降低蛋白质mRNA水平,包括细胞周期蛋白、肿瘤形成和肿瘤抑制基因。EGCG通过对尿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而使癌细胞转移过程被抑制。茶多酚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形成和受体的磷酸化而减少新血管的形成。最近的研究还证明,EGCG可通过降低二氢叶酸酯还原酶活性以影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此外,EGCG可以调节一些转录因子(NF KB、STAT蛋白、AP1、P53、Nrf2)和阻滞信号的传递等。

表1各种茶多酚类化合物对大鼠肝线粒体中5-a还原酶的抑制活性(Lin J K等,2009)

μmol/L

化合物抑制活性(IC50)
TF34.9
5GG7.8
TF2b7.9
TF2a20.2
EGCG92.6
TF1>100
没食子酸>100
n-丙基没食子酸酯>100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已经证实了上述机理,但实际上没有一种机理可以单一地决定对某种癌症的抗性。茶多酚对各种癌症的抗性是多种抗性机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如抗血管形成机制有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多种关键酶的参与和各种转录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渗透性因子( VEGF/VP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2(FGF-2)的参与和信息的传递,以及与细胞周期停滞有联系。图3是EGCG抗癌的可能靶标及其作用浓度。

什么茶叶防治癌症复发最好(茶叶对于预防癌症抗癌的现在)(2)

注:其中某些是通过结合成为直接靶标,其他一些是间接影响。图中的浓度是活体外研究的50%抑制浓度。当有两个数值时,第1个数值是非细胞系统的结果,第2个数值是细胞系统的结果。67LR: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型激酶;DNMT:DNA甲基转移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GRP78:葡萄糖调节的蛋白质78KDa; HGFR: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ICFIR:胰岛素类似生长因子1受体;MMP:基质金属蛋白酶;ROS:活性氧分子;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三、茶多酚类化合物在人体上的抗癌效果为什么不如在动物上的效果

2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癌症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在完成了活体外、活体内和临床实验后,许多国家进行了茶叶抗癌的人体流行病学研究。1966年进行了首个茶叶流行病学研究,到2008年12月止,共进行了127个病例控制研究和90个群组研究,其中只有51个病例控制研究和19个群组研究的结果可以肯定茶叶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其余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又重新寻找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特别是对喝茶后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和归宿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些研究对解释过去所进行的研究中出现的矛盾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这些研究的核心成果有3点:一是发现人们饮茶后茶叶的活性成分会以很快的速度降解;二是发现茶多酚所包含的各种儿茶素会向不同的脏器转移,因此在靶标组织部位中这些活性成分的浓度要远低于过去活体研究中采用的浓度,这可能是效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详细测定的结果表明,儿茶素化合物经口服后,人体的生物可利用率非常低,一般为0.3%~2.0%,在人体血液、尿和粪便中总儿茶素的量仅占喂饲量的2%。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物利用率如此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分子量大。(2)化学结构中羟基数量多。Lipinski研究提出,凡是含有5个及以上给予氢键的羟基(-OH)或氨基(-NH)的化合物,或是含有10个及以上接受氢键的氮基(-N)或氧基(-0)的化合物,或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0的化合物,其生物利用率都可能很低。正因为如此,所以EGCG(相对分子质量458,8个羟基)、茶黄素(相对分子质量564,9个羟基)和茶黄素二没食子酸酯(相对分子质量868,14个羟基)的生物可利用率较低,而EC(相对分子质量290,5个羟基)的生物可利用率较高。据实验表明,口喂绿茶后,EGCG、EGC和EC在血中的绝对生物可利用率分别为0.1%、14%和31%。(3)不同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代谢的途径不同,EGCG在肝、肺、小肠和直肠中含量最高,在尿中含量很低;而EC和EGC则相反,90%是通过尿液排泄的。

茶多酚类化合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揭示了在人体流行病学研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癌效果不如动物实验中的效果的原因,即人体通过饮茶后到达各脏器的有效成分的浓度仅有饮茶浓度的1%—2%,这个量远低于实验时的喂饲量。因此,如何克服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物可利用率太低的问题显然是提高茶叶抗癌活性的关键。

四、前景展望

茶叶抗癌研究已经进入了第3个十年。从一种日常饮品升级为一种抗癌的保健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科学成果进行支撑。日本在1998年根据8000多人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在全国宣布,饮茶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他们还将饮茶纳入全民抗癌计划之中。提出每人每天饮绿茶10小杯可使癌症发生时间至少延迟3.0(男)~8.3年(女)。这项结果的宣布大大促进了茶叶的消费。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可能和这项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关联。欧美国家对饮茶可以预防癌症发生的观点还没有完全接受。但大量的刊物都表示饮茶确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增强体质、减肥降脂、防龋固齿、杀菌抗病等功效。但要使儿茶素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首先从提高生物利用率着手。

关于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代谢和降解的研究探明了这些活性成分如此低的生物利用率以后,给茶叶中有效组分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进入人体的儿茶素组分能有更高的剂量到达靶标脏器部位。目前最为成功的是咀嚼茶叶后可使口腔中的EGCCG浓度高达100μmol/L,即使用水漱口后,其浓度仍足可抑制癌细胞和使癌前期细胞凋亡。有人测定喝绿茶后口腔中各种儿茶素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要高出3个数量级。从2001年开始,加拿大、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相继进行了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以提高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不少科学家提出了采用药物先成物( pro-drug)的观念。2004~2008年已有20余篇论文涉及EGCG等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最明显的是将EGCG乙酰化成过乙酰化衍生物,新的EGCG乙酰化衍生物可使ECCG在血液、小肠和直肠中的半衰期延长2.4倍,稳定性增加。在用MB-231乳腺癌细胞在小鼠上进行的实验发现,癌细胞凋亡增加67%。这种衍生化的EGCG在进入细胞后会在细胞中脂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一)-EGCG,细胞中(一)-EGCG的数量可增加2.8—30.0倍。也有报道改变EGCG使用的剂型,用50mg/kg的EGCC可透过皮肤的(transdermal)剂型可使血液中的ECCG半衰期延长67.4倍。这些研究尽管只是获得初步的结果,但为儿茶素在人体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每天饮用多少茶叶才可以具有抗癌活性。有的科学家提出能否提高茶多酚的摄人量,使得在血液中达到高的儿茶素化合物的浓度。在一个针对妇女食道癌的研究中,发现每天消费绿茶儿茶素500mg,连续4周,对食道癌具有预防效果。另一项在我国浙江省的调查发现,每年茶叶消费量大于250g的妇女,其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2003年曾进行过一次人体摄人EGCG( 50—1600mg)后的安全性实验。结果发现只有一次性摄人1000mg以上,血液中的EGCG浓度才会大于1 mol/L,但对人体均安全。另一个报道显示,在饥饿条件下一次喂入800mg的EGCG,对服用者的健康没有影响。瑞士在2005年对EGCG的遗传毒性、皮肤毒性、急性和慢性毒性、致毒性和繁殖毒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200 mg/(kg-d)的无作用剂量。按这个量计算,一个体重50kg的人每天服用10g EGCG对人体是安全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意大利进行了一个对前列腺癌为期1年的临床实验,研究者选择60名患有前列腺上皮内瘤形成( HG-PIN)的男性志愿者进行临床实验,因为HG-PIN已证明是前列腺癌癌变前的主要症状,30%的HG-PIN患者在1年内会发展成前列腺癌。其中30名志愿者每天口服600mg去咖啡碱的EGCG(分3次服用,每次200mg),连服1年;另30名志愿者服用安慰剂。实验结束时,服用安慰剂组的30人中,9人(30%)发展为前列腺癌,而服用EGCC组中,只有1人( 3%)发展成前列腺癌。这个实验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因为每天服用600mg ECCG的实验组患前列腺癌的比例下降了90%。如果茶叶中的EGCG含量按20010计,那么600mg EGCG相当于3g茶叶中的含量,这应该是一个不高的茶叶消费量。

可以预期,随着儿茶素结构修饰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代谢物在人体内的归宿和水平的进一步了解,茶叶抗癌的应用将指日可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