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菌丝多分枝,分枝处呈直角或锐角,分枝基部稍缴缩,分枝附近有一隔膜;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成熟之前,大量白色菌丝体常于病部缠绕成密聚的菌核。禾谷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细,呈白色至灰白色,多分隔,每个细胞内含有2个核,生长速度较慢;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粗,呈灰白色至淡褐色,每个细胞内含有3-23个核,常为4-8个核,生长速度较快。1、形态特征小麦纹枯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成为初侵染的主要菌源。被侵染后,会破坏小麦的茎杆等部位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导致茎壁失水坏死,阻碍了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运输,导致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会导致小麦减产10%-40%,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眼下小麦正处于返青拔节期,正是纹枯病田间防治的最佳适期。今天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其特征、侵染流行规律、发病症状以及最佳防治措施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农民田间防治纹枯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麦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是我国的重要口粮之一,它的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小麦纹枯病,又称为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几乎遍及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 、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的提高,以及小麦播期提前播种量加大等原因,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小麦的高产稳产。

目前在我国近20个省(市)和地区都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尤其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湖北以及四川等省的小麦种植区发病比较普遍,已经成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小麦病害,并且逐渐出现向北蔓延。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1)

图1 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区域

小麦纹枯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成为初侵染的主要菌源。被侵染后,会破坏小麦的茎杆等部位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导致茎壁失水坏死,阻碍了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运输,导致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会导致小麦减产10%-40%,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眼下小麦正处于返青拔节期,正是纹枯病田间防治的最佳适期今天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其特征、侵染流行规律、发病症状以及最佳防治措施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农民田间防治纹枯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其特征

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 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

1、形态特征

菌丝多分枝,分枝处呈直角或锐角,分枝基部稍缴缩,分枝附近有一隔膜;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成熟之前,大量白色菌丝体常于病部缠绕成密聚的菌核。禾谷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细,呈白色至灰白色,多分隔,每个细胞内含有2个核,生长速度较慢;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粗,呈灰白色至淡褐色,每个细胞内含有3-23个核,常为4-8个核,生长速度较快。

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浅黄色至褐色,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上面着生有4 个担子梗(图2);担孢子为单细胞,呈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另外,禾谷丝核菌的菌核较小,立枯丝核菌的菌核较大。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2)

图2 小麦纹枯病担子梗

2、生物学特性

禾谷丝核菌在25℃培养时,菌落初为无色,2-3天后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 ℃, 适温为 20-25 ℃,温度达 30℃时,生长明显受抑制,32.5℃时生长停滞。菌核初亦无色,之后逐渐变为黄白色,最终变成褐色,菌核较小。

立枯丝核菌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小时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体生长温度为7-40℃,适温为26-32℃,生长适宜pH 值为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二、侵染流行规律

1、侵染源

小麦纹枯病菌在生长过程中不产生孢子,小麦纹枯病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并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

2、侵染循环过程

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图3)。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中,随着气温的变化,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跟着变化,发病高峰主要在苗期和拔节孕穗期。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3)

图3 小麦纹枯病侵染循环

苗期:小麦植株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但病株率低,一般在 10 %以下。但对于播种早的田块,由土壤内的病菌侵害麦苗,致使麦苗3叶期发病。病菌于整个冬前分蘖期在植株叶鞘上危害,病株率为 20%-30%,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导致小麦分蘖少、苗瘦弱,个别严重的田块还可造成死苗,此时为较明显的侵染高峰。随着越冬期气温降低,病菌停止生长;

小麦返青期:小麦返青后气温逐渐回升,病菌活力增强,病情开始缓慢发展,这时也是防治病害的最佳时期。

拔节孕穗期:随着气温继续升高及病菌数量不断积累,至小麦拔节孕穗时,病害的普遍率和严重度均迅速增加,病害发生最为严重植株茎秆变脆,输导组织及机械组织失去功能,出现死苗。

抽穗期:小麦抽穗后,茎秆组织坚韧,气温过高,菌丝生长受阻,病害发展减缓,病株率和病指等均基本稳定,病情不再向前发展。重病植株也显示病症,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随后,病株上产生白色至褐色不规则菌核,并最终落入土壤越夏。

2、影响因素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栽培耕作条件以及小麦品种抗病性等。有研究表明,秋冬降雨量为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生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次年拔节旺发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其次是降雨量以及雨日,湿润温暖的环境比较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病。

此外,冬小麦播种过早、过密,冬前麦苗生长过旺,以及春季有低温寒潮、脱肥或灌水过多的麦田,发病会比较严重。而秋冬温暖, 次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麦田土壤偏酸性,也会导致小麦纹枯病发生。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也有影响,发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砂土、粘土、盐碱沙壤。

三、发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根部也可被侵染。

1、苗期

小麦发芽后受病菌侵染,芽鞘变褐,烂芽枯死;或待小麦苗3叶期后,基部叶鞘被侵染,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图4)有坏死线,叶片失水枯死,严重的病苗甚至无法抽出新叶而猝倒、死亡(图5)。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4)

图4-5 小麦纹枯病苗期症状

2、根部

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坏,根部呈褐色干腐。重病苗逐渐死亡,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病苗地上部分矮小,叶片小而挺直,呈暗灰蓝色。

3、叶鞘

发病初期, 首先在小麦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之后发展成为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随着病部的逐渐扩大,病斑颜色也逐渐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延及茎秆,直至病株基部,导致茎节腐烂。

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

4、茎秆

小麦苗拔节时,麦株间空气湿度较大,叶鞘上的病斑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 ( 图6),同时蔓延至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导致烂茎。此时,由于主茎和分蘖常不能抽穗,小麦无法得到必要的养分和水分,最后造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图7)。发病后期,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的叶鞘上,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颜色由淡黄色至黄褐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即菌核,大小为1-2毫米。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5)

图6-7 小麦纹枯病茎秆、麦穗症状

注意:与小麦黄斑叶枯病的区别

小麦纹枯病(图8)和小麦黄斑叶枯病(图9)是小麦上的常见病害,均会造成小麦的枯叶,导致小麦收获时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但后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茎秆没有云纹,且茎节不腐烂。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6)

图8-9 小麦纹枯病和黄斑叶枯病症状对比

四、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菌是一种较顽固的土壤习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成为初侵染的主要菌源。目前对于纹枯病的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 、适期播种 、控制播量、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秸秆 、适量施用氮肥 、注重磷、钾肥配合施用以及合理的耕作制度均是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由于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生物防治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几乎是空白当前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主要有药剂拌种和喷药防治两种方式。

1、药剂拌种

单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以5%的适乐丹1:500、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1500拌种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

混剂拌种: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7%-87%和79%,且具有较好的防治蚜虫效果,防效达到86%;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1-2:250,推荐剂量为400-800/100kg种子,防治效果好,且对小麦扬花末期蚜虫的防效仍然能够达到90%,说明其对蚜虫有较长的持效期;

2、喷药防治

小麦拔节期药剂喷雾建议选择含有三唑类的杀菌剂进行防治,也可以选择含有三唑类(三唑酮、己唑醇、戊唑醇、氟硅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复配甲氧基丙烯酸酯的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防治,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噻呋酰胺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拌种+喷药(最佳防治方法)

田间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间在分蘖期和返青期,播种期药剂拌种和拔节期、孕穗期田间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效果最好。

综合各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防效,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孕穗期喷雾的药剂防治策略总体控病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明显;其次是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在实际生产中,小麦田间可能会出现多种病害,甚至同时发生,因此在防治重点病害的同时,应该对其他病害也进行防控。

小麦地纹枯病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致减产10)(7)

总结

小麦纹枯病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目前我国主栽小麦品种还没有对小麦纹枯病完全免疫的品种,抗病育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在生产上主要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在此提出2点建议。

(1)一定要抓住最佳的施药防治时间,也就是返青期-分蘖期,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爆发,提高防效,而且能够降低防治成本。

(2) 注意不同化学试剂之间的复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种类药剂,容易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眼下正值防治适期,建议农民可以选择有三唑类杀菌剂复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选择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如噻呋酰胺,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生物防治是环保且有效的防治手段,目前已经已筛选出的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以及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S05,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3%,且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应该尽快开发生产,并大力推广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