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3,生理心理疾病的影响肥胖症不仅仅在基因上遗传给子女,还因为父母在生活方式上,同样遗传给子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肥胖症的诱因之一。肥胖症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父母都是肥胖的人,孩子得肥胖症的几率会比较高。基因多态性存在于多种调节食欲和代谢的基因中,当热量提供充足时,可导致肥胖症。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的人,子女肥胖率为50%,双亲中父母均为肥胖的人,子女患肥胖症 的几率上升为80%,而体重正常的父母的后代,子女肥胖率的几率仅为10%。2,生活方式因素

小S的减肥语录:
胖子没有资格吃,等你瘦了再说。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1)

为了美观,为了健康,现在21世纪,大家都有了一个相对正确的观念就是,我们要保持身材,保持住一个正常的脂肪率。女性,大体在18-24%之间,男性在15-18%之间,当然,不同机器测量也许会有误差,但保持在这样一个体脂率,会让我们在同龄人间减少慢性病的患病几率,更加健康的面对生活,工作。

但有没有发现,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同样都不爱运动,自己没怎么吃都容易胖,而身边吃得更多的人反而依旧苗条。最近,国内研究人员找到了另一种答案——肥胖,还有可能是肠道微生物的问题

肥胖病患起因

1,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父母都是肥胖的人,孩子得肥胖症的几率会比较高。基因多态性存在于多种调节食欲和代谢的基因中,当热量提供充足时,可导致肥胖症。

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的人,子女肥胖率为50%,双亲中父母均为肥胖的人,子女患肥胖症 的几率上升为80%,而体重正常的父母的后代,子女肥胖率的几率仅为10%。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2)

2,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症不仅仅在基因上遗传给子女,还因为父母在生活方式上,同样遗传给子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肥胖症的诱因之一。

3,生理心理疾病的影响

某些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治疗他们的药物会引发肥胖症。罕见的遗传病,先天或后天的获得性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库欣综合征,生长激素缺乏症等还有进食障碍:暴食障碍( binge eating disorder)和夜间进食综合征( nighteating syndrome)。然而 肥胖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因此并未将其列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4其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 不论是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 如腹内侧核破坏 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 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 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 引起消瘦。

对于肥胖的原因,国内外研究人员从未停止过更深层次的研究。这次发布的成果,研究人员将焦点放在肠道菌群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华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完成了中国青年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循环氨基酸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Medicine。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3)

这项研究阐明了肥胖病的起因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建立肥胖病精准分子分型和临床转归精准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肥胖

你想吃的,并不是你的大脑想吃,而是你的肠道菌群想吃。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比如,你的午餐选择的是三明治还是BBQ,会影响到肠道内菌群的相对数量,这些细菌释放的物质、表达的基因以及吸收的营养物质均有所差异。因此,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往往能够给肠道微生物喂食,并且直接影响其生存,如果在两天内改变饮食就会使得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不同的肠道菌群依赖于不同的饮食来存活,比如,普氏菌属细菌往往会消耗碳水化合物,而拟杆菌则更喜欢脂肪,念珠菌则喜欢葡萄糖优于蛋白质,因此根据我们所摄入的食物,有些细菌往往会饿死,而有些细菌就会不断生长。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你选择食物的行为可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外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做“一个人吃的肉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而影响饮食习惯的,可不仅仅是大脑,还有肠道菌群。

每个人对食物中成分的转化和吸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大致是由于肠道微生物及相关酶的不同。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4)

近期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比如说,一些人的肠道中存在产粪甾醇真细菌,那么恭喜你,是个怎么吃都不会胖的主。因为这种细菌能够将胆固醇分解为不能被吸收的粪甾醇,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样人吃下高胆固醇食物后吸收的部分比其他人要少。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在功能方面也非常重要,它们向大脑发送信号来调节饮食行为,其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来传输。在大鼠中的实验证实了在阻断迷走神经的功能后,能够诱导肥胖个体体重下降,同时还能够刺激大鼠让其过度饮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和肥胖之间存在密切

我们体内的肠道菌群,除了有益菌群,致病菌群外,还有一种就是:条件致病菌群!

这种菌群可以说是中立的,既不是有害菌群,也不是有利菌群,它的存在就是在肠道菌群内当有益菌群的比例增多时,它就会去倾向有益菌群,反之当有害菌群增多时,它就倾向有害菌群。

这里你是否肥胖的原因就和它有关了,这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厚壁菌门,二是拟杆菌门,厚壁菌群更容易让你肥胖,而拟杆菌门更容易让你苗条。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5)

你可以理解成厚壁菌门更容易让你倾向加入有害菌群,主导你肥胖,而拟杆菌门更容易让你倾向加入有益菌群主导你减肥。

这两种菌门都可以在食物中吸收能量,差别就是在于:厚壁菌门热衷于吸收和囤积能量,而拟杆菌门对于吸收和囤积能量,并不怎么热衷往往吸收一点能量即可就感觉“饱了”这也是你饱腹感的来源之一。

简单理解就算两个人吃一样的食物,但有的人就是胖的快,有人就是胖的慢,其原因就是这两种菌门在作怪。

上面一开始提到有些菌群可以生成短链脂肪酸,其实有些就是拟杆菌门的作用,它不仅对肠道有益处,对体形维持也有益处,饱腹感,免疫力,改造体内环境,预防肥胖的发生,“易瘦体质”是离不开拟杆菌门的。

预防治疗肥胖可从肠道入手

首先,不要破坏你自身的昼夜节律性。

目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倒班,频繁的时差颠倒以及丰富的夜生活等等使得人体生物钟被打乱。有实验已经证明,人体生物钟紊乱与代谢性疾病有关,包括肥胖和高血糖症。

最初的实验研究发现小鼠和人类的肠道菌群以24小时的节律发生波动,这些昼夜波动包括微生物群的多种特征,如分类组成,宏基因组功能,代谢物分泌和肠内生态位。

宿主昼夜节律性的破坏,无论是基因上的还是时差的,都会引起使宿主易患肥胖和葡萄糖耐受不良的菌群发展。昼夜节律似乎是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的一个新原理,对新陈代谢有着深远的影响。简言之,睡眠不足或许可以导致肥胖。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6)

第二,减少糖的摄入。

肥胖和患糖尿病个体对肠道感染和全身炎症的易感性增加。肠上皮细胞通常提供紧密的屏障,将肠道细菌与体循环分开。长期高水平葡萄糖的有害作用是由上皮代谢重编码,其中细胞分子的改变会使紧密连接复合物的组装受损,然而,这些紧密连接的复合物对维持完整的屏障至关重要。

这些发现提示了一种将肥胖与粘膜感染和全身炎症风险增加联系起来的机制,也反应血糖控制对于实现个体肠道微生物群的局部遏制可能至关重要。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7)

最后,改善你的肠道菌群,让拟杆菌生长,减少厚壁菌数目。

清楚一点当我们要减肥或者保持好身材时候,让拟杆菌门多产生是很有必要的,而拟杆菌门喜爱的食物多数都是以:蔬菜,膳食纤维为主。

当拟杆菌门碰到蔬菜和膳食纤维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有益菌群短链脂肪酸这种物质,自然有利于你减肥!所以说为何减肥或者是平常多推荐你吃蔬菜,补充膳食纤维,都是有道理依据的。

厚壁菌门则更喜爱碳水糖类,高油类食物,使其造成肥胖!

其实你仔细一想纵观这些年肥胖率是不断升高是为何呢?当初没条件多数家庭很少吃高油,吃肉,多数还是以素食,蔬菜粗粮为主,自然体内膳食纤维的补充比现在要多很多,促使了拟杆菌门生长。

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油高糖很常见吃的也多,促使了厚壁菌门的生长。

能不能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肥(想抵抗住美食的诱惑)(8)

含益生元的蔬菜,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总体来说肥胖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千丝万缕,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控促使肠道菌群向更多有益的菌群发展,不论是对于健康来说还是减肥说都十分有帮助。

减肥最终还是饮食调控,知行合一,合理运动与休息,加上体内肠道菌群的环境辅助,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减肥状态。

参考文献:

1.KoppelN Rekdal V M Balskus E P.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of xenobiotics by the humangut microbiota[J]. Science 356;

2.Li M Fallin M D Riley A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Obesity and DiabetesWith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Pediatrics 2016 137(2):e20152206;

3.BuffingtonS Diprisco G V Auchtung T et al. Microbial Reconstitution Reverses MaternalDiet-Induced Social and Synaptic Deficits in Offspring[J]. Cell 2016 165(7):1762-1775.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gut-bacteria-tell-their-hosts-what-to-eat/


圈外陈圈圈,深度的医学知识,我都分享给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