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话脚脚碰脚(五顑六肿打相打)
上海闲话脚脚碰脚(五顑六肿打相打)
“顑”字古代有两个读音:kan和han,《广韵》“苦感切,音坎;又呼唵切,音喊。”意思都是指因吃不饱而致面黄肌瘦。《说文》:“顑,饭不饱也,面黄起行也。”其实,最初表示吃不饱的是“飠感”字(《广韵》:“呼绀切,音顑,食不饱也。”)这种挨饿的情况从肚子表现到脸上(页,古代指头部),就变成了“顑”。
屈原《楚辞·离骚》曰:“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是说只要自己的情感诚挚,即便挨饿疾苦也不值得伤叹。其中“顑颔”是古文常见的词组。唐代韩愈有诗句:“欲以金帛酬,举室常顑颔。”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一宦家子被无赖引诱:“饮博歌舞,不数载,炊烟竟绝,顑颔以终。”说的都是食不果腹的惨状。“顑颔”也被引申用作形容恬不知耻。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有段故事,说知府胡旦向薛映“聊借二千缗”,“薛公不得已,赠白金三百星,聊为钓溪一醉。旦顑颔领之,不为少谢。”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胡旦恬着脸面收下,谢都不谢。此外,清代文人吴骐的诗词集也取名《顑颔集》,这是自谦;说自己厚着脸皮把不甚满意的作品示人。
这个已经鲜见于现代汉语的“顑”字,上海人还在用。在上海话中,顑的读音从“呼唵切”而来,读音近“海(hai)”;因为这个“顑”字已属生僻,有时也被写作“海”、“顸”等。意思是面色黄肿、不健康。说“顑肿”,就是臃肿虚浮;说“顑起来”、“顑出来”,即指人虚胖脱形;说“五顑六肿”,多形容头部遭暴打(或严重撞、摔)而淤血肿胀的难看样子。虽说这个“五顑六肿”和前面说的“面黄肌瘦”在起因、后果及形态上都不甚相同,但还是传承了古代汉语的意境。古时候,与“顑”相关的另一个词组是“顲顑”,意思就是“头面不平(《集韵》)”,和“五顑六肿”几近一致。(叶世荪)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