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道德经第二章解读(道德经第55章物壮则老)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二章解读(道德经第55章物壮则老)我们看,老子用两句话,就形象的描述了婴儿的状态,是不是很让我们惊奇?是的,可能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能从婴儿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却未曾想,其实婴儿的状态才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最接近于道的状态。我们看老子通过婴儿的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天天啼哭,嗓子却不会哑掉,为什么?是因为内心十分的平和啊,气息已经达到了平和的最佳状态啊。“ 蜂虿(chài)虺 (huǐ)蛇不螫(shi),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虿,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虺 (huǐ)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我们看,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之类的毒虫不伤害他,凶猛的野兽不叼食他,凶狠的鸟不抓取他。这真的是一个很让人惊讶的现象,虽然没有人舍得拿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一下,但是我相信这是真实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的筋骨都很柔弱,但是我们会发现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chài)虺 (huǐ)蛇不螫(shi),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睃(zui:一声)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如果把这一章当做养生的知识来读,我想你一定受益匪浅,当然老子的思想总是深邃的,看似讲的养生,其实又不仅仅是养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说含德深厚的人啊,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我们知道在老子的思想中,非常崇尚婴儿的状态,在第10章中,老子就曾说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精神集中,气息平和,难道不就是婴儿的状态吗?
其实不只是老子,孔子、孟子等都对婴儿的状态充满了敬仰,认为这是一种含德深厚的表现。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心”,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 蜂虿(chài)虺 (huǐ)蛇不螫(shi),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虿,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虺 (huǐ)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我们看,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之类的毒虫不伤害他,凶猛的野兽不叼食他,凶狠的鸟不抓取他。
这真的是一个很让人惊讶的现象,虽然没有人舍得拿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一下,但是我相信这是真实的。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的筋骨都很柔弱,但是我们会发现刚出生的孩子的小手,总是很有力的握成了一个拳头。“牝牡之合”指的是男女之事。婴儿还不知道男女之事,但是小鸡鸡却是非常坚挺的,为什么?精之至也,婴儿的精气很纯、很足、很壮,达到了极点的状态。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天天啼哭,嗓子却不会哑掉,为什么?是因为内心十分的平和啊,气息已经达到了平和的最佳状态啊。
我们看,老子用两句话,就形象的描述了婴儿的状态,是不是很让我们惊奇?是的,可能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能从婴儿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却未曾想,其实婴儿的状态才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最接近于道的状态。我们看老子通过婴儿的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常”就是规律规则。了解了婴儿的这个“和之至”的状态,就明白了宇宙的规律,懂得了规律、规则,这才叫明智。对我们的生命有益,这才是吉祥的表现,反过来呢?老师盛气凌人,强横强暴,心气不平和,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不是好的生命状态。
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一个人、一个事物,太强大了、太粗暴了,是不符合道的,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那么不符合道的东西,就会早早的结束生命。
所以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的养生之道是“知和、知常则益生”,要像婴儿一样“精之至”“和之至”,这才是符合道的,这才能长生,否则“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