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视角下的荷塘月色(名家如何评价荷塘月色)
余光中视角下的荷塘月色(名家如何评价荷塘月色)自1920年起,朱自清便要没有限度地家中所有的经济压力,甚至没有任何支配经济的自由。父亲要求朱自清执教学校直接将儿子工资送至家中,不得由朱自清本人领取。父亲的专制教育压得朱自清喘不过气,而朱自清向来追求自由,双方剧烈的思想冲击导致父子矛盾加剧。不过,朱家的一应生活开销皆由朱自清一人承担,因此朱自清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天不假年,武钟谦年仅37岁便过世了,朱自清又娶了陈竹隐做续弦。然而,经济上的拮据始终困扰着他 。而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宁愿饿死,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绝不接受他们的任何救济,始终保持着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与风骨。朱自清的散文独具一格,得到不少名家、学者的赞美与追捧。然而,他创作的《荷塘月色》自诞生以来便屡遭质疑,这是为何?《荷塘月色》创作于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现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1927年7月,此时的民国被白色
在叶圣陶的作品《朱佩弦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便是朱自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具有铮铮铁骨与高尚节操的民族战士。正所谓人如其名,朱自清的人格就如名字正直、清廉。
朱自清半生都是在战乱纷纷、动荡不安的时代度过,他几经辗转、四处任教,为世人留下丰富的文学研究与优美动人的作品。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朱自清被贫困与疾病所缠身。朱自清性格内向、稳重,且做事沉稳、平缓,因此他借《韩非子》中的典故为自己取字为“佩弦”。
他希望自己能够时刻处于“佩弦”的状态下,不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能拥有紧迫意识,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伟人对朱自清的评价极高,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到“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由此可见,朱自清身上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作为一位文人,朱自清虽不喜欢参与激烈的活动,但他也忍受不了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百姓的挑衅与压迫。因此,他拿起笔杆做武器,用作品来明确立场,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宁愿饿死,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绝不接受他们的任何救济,始终保持着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与风骨。朱自清的散文独具一格,得到不少名家、学者的赞美与追捧。然而,他创作的《荷塘月色》自诞生以来便屡遭质疑,这是为何?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创作于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现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1927年7月,此时的民国被白色恐怖笼罩着,朱自清内心悲愤又苦闷,茫然且彷徨。因此,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阶段,他实在不知该参加革命还是逃避这一切。
作为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斗士,朱自清持续承受着来自国家局势变动的高压之中。而作为一名丈夫与父亲,他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的烦恼。《荷塘月色》首位两段提到的“妻”正是朱自清的发妻武钟谦,是一位温婉贤惠的贤妻良母,为朱自清诞下三儿三女。
不过,朱家的一应生活开销皆由朱自清一人承担,因此朱自清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天不假年,武钟谦年仅37岁便过世了,朱自清又娶了陈竹隐做续弦。然而,经济上的拮据始终困扰着他 。而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自1920年起,朱自清便要没有限度地家中所有的经济压力,甚至没有任何支配经济的自由。父亲要求朱自清执教学校直接将儿子工资送至家中,不得由朱自清本人领取。父亲的专制教育压得朱自清喘不过气,而朱自清向来追求自由,双方剧烈的思想冲击导致父子矛盾加剧。
直至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前后,父子俩的矛盾也未得到任何缓解。因此,作者在开篇提到的“心里颇不平静”的原因便是源自国家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困顿,作者漫步在荷塘月色下,只求获得片刻的平静与安宁。
余光中:比喻不恰当,中学生水准《荷塘月色》中蕴含了大量比喻,全文共一千三百多字,比喻句占所有句子的23%。比喻的类型也很丰富,包括名明喻、暗喻与博喻。在描写月色荷塘时,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流水等事物的形象,并利用比喻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凸显出来。
例如,在“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中,由于荷叶的形状,与裙摆极为相似,故作者用“舞女的裙”来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为毫无生机的荷叶增添了动态感,使其拥有人的形态,给世人传递荷叶灵动、高贵的气质。
不过,针对《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我国著名作家余光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余光中认为该篇散文中的绝大多数比喻都是直白浅显的明喻,且许多文字描写都很平常不过,尤其是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的月下独白,余光中认为整段描写如同在打流水账,毫无深意,只能达到中学生水准。
且文章围绕“荷塘月色”展开,这一段文字明显与文章中心无关,显得格外突兀。此外,在余光中看来,文中的比喻大多数运用了女性意象,并提及“舞女”、“出浴的美人”等庸俗的比喻,令人不禁联想到民国时期的艳俗场所,不适合供学生品读与欣赏。
莫言:行文不自然,病态的唯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家莫言也曾在《最上等的职业是当官》一文中提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称其是有一点“病态的唯美”的休闲文章。与余光中不同的是,莫言并未写一篇文章专门抨击朱自清,而是顺便拿《荷塘月色》举了个例子。
莫言表示只要能在里面读到一点情调就够了,没必要硬在里面挖掘出朱自清的爱国热情与高尚气节,再给他加上一层爱国壮士的帽子。如果朱自清在地下得知世人如此过分解读他的文章,估计会冷笑出声。由此可见,莫言并不反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而很能理解朱自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境与情调。
无独有偶,叶圣陶也曾写过《荷塘月色》的读书笔记,并表示自己中学时便详细地学过这篇文章,可当时并未体味到文章的“美”。直到后来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思后,才体会到了文章的韵味。
不过,叶圣陶还提到文章的行文略有些不自然,但若是结合作者当时无法面对现实的矛盾又彷徨的心境,便能豁然开朗了。很显然,叶圣陶也并未抨击或贬低《荷塘月色》,反而更能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美与情。
结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荷塘夜色》的看法与解读都不同,没必要追求一致的审美。许多人看了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判后大受打击,便人云亦云地称《荷塘月色》少儿不宜且没有价值,不应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
然而,余光中等人所有抨击仅代表他一人的观点,并不能决定这篇文章的好坏。《荷塘月色》能够成为中学教材的重点篇目,并伴随每一代学生的成长,便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