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种植方法(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种植方法(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症状)病菌属于细菌,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主要从叶片或瓜条的伤口及叶片气孔侵入,借助飞溅水滴、棚膜水滴下落或结露、叶片吐水、农事操作、雨水、昆虫、气流传播蔓延。发病温度范围在10~30℃,适宜发病温度24~28C,相对湿度75%以上均可促使细菌性病害流行。但是50℃、10分钟细菌就会死亡。昼夜温差大、露水多、重在、低注、排水不良、放风不及时,以及阴雨天气整枝绑蔓损伤叶片、枝干、幼嫩果实造成的伤口均是病害大发生的重要因素。发病原因细菌性角斑受叶脉限制呈小三角型疑似症状细菌性角斑病侵染黄瓜初期是黄褐色斑点,继而出现角斑,伴有菌脓出现。菌脓和臭味是区别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特征。但是生产中常出现叶片伴有黄色斑点,但没有水渍状斑和菌脓,没有发展为角斑,只是围绕叶脉周围有密度不同的黄色斑点。考察栽培方式、作物生长特性、季节等因素发现,多为早春、深冬季节大温差的栽培环境下出现的症状,随着气温
黄瓜角斑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瓜。整个生长时期病菌均可以侵染。苗期感病子叶呈水渍状黄色凹陷斑点。近些年在黄瓜温室中较为常见,也是困扰菜农朋友的常见病害。今天这篇文章详细分析黄瓜角斑病害的前因后果,较为详细,希望能够对菜农朋友有所借鉴参考。
内容来源:农技能手
典型症状
黄瓜角斑病叶片感病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叶正面有时呈小型多角形病,叶背为浅绿色水渍状斑,渐渐叶面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这是易与霜霉病症状混淆的病害。但是细菌性角斑病后期病斑逐渐变灰褐色,棚室温湿度大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这是区别于霜霉病的主要特征。干燥后病斑部位脆裂。
细菌性角斑受叶脉限制呈小三角型
疑似症状
细菌性角斑病侵染黄瓜初期是黄褐色斑点,继而出现角斑,伴有菌脓出现。菌脓和臭味是区别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特征。但是生产中常出现叶片伴有黄色斑点,但没有水渍状斑和菌脓,没有发展为角斑,只是围绕叶脉周围有密度不同的黄色斑点。考察栽培方式、作物生长特性、季节等因素发现,多为早春、深冬季节大温差的栽培环境下出现的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植株上部叶片症状逐渐消失。放大叶片局部观察和分析棚室温度条件,判断是深冬或早春夜间温度低于5℃叶脉水滴结成的冰点,冻伤叶肉细胞所致。
发病原因
病菌属于细菌,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主要从叶片或瓜条的伤口及叶片气孔侵入,借助飞溅水滴、棚膜水滴下落或结露、叶片吐水、农事操作、雨水、昆虫、气流传播蔓延。发病温度范围在10~30℃,适宜发病温度24~28C,相对湿度75%以上均可促使细菌性病害流行。但是50℃、10分钟细菌就会死亡。昼夜温差大、露水多、重在、低注、排水不良、放风不及时,以及阴雨天气整枝绑蔓损伤叶片、枝干、幼嫩果实造成的伤口均是病害大发生的重要因素。
救治方法
1、选用对病品种:引用抗寒性强的杂交品种,如满田系列中农5号、津绿系列等。
2、农业措施: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深耕土地,注意放风排湿,采用高垄栽培,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种子消毒: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浸种1-2小时,洗净后播种。
3、药剂防治:此病极易与靶斑病混合发生,为很好预防细菌性病害建议采用“阿加组合”防控,即25%喀菌酯悬浮剂10毫升 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30克对15升水喷施或淋喷,10~15天喷施一次。实践证明,配合田间控湿管理,防控效果理想。也可以单独采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3%中生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噻唑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噻菌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7.12%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喷施或灌根。每亩地用硫酸铜3~4千克撒施后浇水处理土壤可以预防细菌性病害。注意所选择的药品交替使用,降低抗性风险。
综上所述为黄瓜角斑病从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详细分析,希望种植黄瓜的菜农朋友可以参考。同时一并为菜农朋友附上《黄瓜软腐病(流胶病)发病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内容链接:黄瓜软腐病(流胶病)发病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原创实践内容分享,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农技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