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刃针疗法(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技术)
脊髓型颈椎病的刃针疗法(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技术)(3)X线检查提示病变颈椎椎间隙变狭窄,韧带钙化,局部关节增生,出现病理性移位;或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出现变形膨出;(2)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交感神经症状;刃针是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带刃针具”新疗法,具有针具简单、更微创、适应证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使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CSA能有效减少经筋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让受压的神经与血管减少压迫,改善患者脑部血供,推动颈椎重建新的平衡方式,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本技术是将“刃针”和“经筋”结合而提出的一种治疗CSA的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专科医师(1)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颈性眩晕,并且既往有“猝倒”病史;
前言刃针是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疗法,具有针具简单、更微创、适应症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使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减少经筋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让受压的神经与血管减少压迫,改善患者脑部血供,推动颈椎重建新的平衡方式,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本技术将“刃针”和“经筋”结合而提出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
通过前期研究,验证了本项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普适性进行了临床验证与评价,共验证120例,总有效率95.00%,优于针刺治疗,且每次治疗时间短,治疗间隔时间较长,不用留针,较为安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存在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疾病简要概述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Arteriopathy,CSA)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头痛、猝倒、视力障碍、感觉异常、颈肩枕痛等。“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具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
《灵枢·经筋》中阐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以痛为输”说明寻找经筋病灶点既是治疗经筋疾病的治疗部位,也是诊断经筋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病变区域作手法行检,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筋结点。
技术简要概述刃针是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带刃针具”新疗法,具有针具简单、更微创、适应证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使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CSA能有效减少经筋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让受压的神经与血管减少压迫,改善患者脑部血供,推动颈椎重建新的平衡方式,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本技术是将“刃针”和“经筋”结合而提出的一种治疗CSA的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
操作人员资质要求专科医师
诊断标准一、西医标准(1)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颈性眩晕,并且既往有“猝倒”病史;
(2)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交感神经症状;
(3)X线检查提示病变颈椎椎间隙变狭窄,韧带钙化,局部关节增生,出现病理性移位;或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出现变形膨出;
(4)位置性眩晕可呈阳性结果;
(5)同时需要排除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的患者。
二、中医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型,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多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目眩,颈部板硬,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耳鸣耳聋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叩顶试验阳性;
(5)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片可有齿状突偏歪。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6)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
(7)乳突后下方的椎动脉处多有显著压痛,压颈试验阳性。
适应证各种证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禁忌证(1)年龄在80岁以上,或体质状况极差者、空腹者;
(2)全身发热或感染,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3)施术部位有红肿热或深部脓肿坏死者;
(4)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机能不全者;
(5)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溃疡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贫血、恶性肿瘤及传染病患者;
(6)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无法配合者;
(7)妊娠、婴幼儿无法配合治疗者。
技术操作方法一、器械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发的RZ系列一次性刃针,规格为0.5mm×40mm,碘伏消毒棉球、干消毒棉球、创可贴、龙胆紫标记笔。
二、操作步骤采用刃针结合经筋病灶点原理治疗。
选穴:风池穴、完骨穴、风府穴、颈1横突穴、颈夹脊穴。
(1)定位:患者俯卧位,胸部放置一软枕,头颈部前屈放松,暴露后颈枕部;在枕筋区(枕及枕侧部位肌筋附着点)、颈项筋区的斜方肌、颈夹肌、颈斜角肌、肩胛间筋区(两肩胛骨间的肌筋)等处找到筋结病灶点(肌组织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
通过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筋结点):1.枕骨下项线:有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附着点,即风池穴、完骨穴、风府穴、第1颈椎横突穴,取3-5点。2.颈椎棘突旁:主要有浅层的项筋膜,中层的斜方肌上部和深层的关节囊,即夹脊穴。寻找到结筋病灶点后用龙胆紫标记笔标记。
(2)进针:常规无菌操作,左手拇指压迫固定位置,右手持刃针进针。枕骨下项线:与枕骨骨面垂直进针。颈椎棘突旁:与局部体表垂直进针。
(3)切刺:枕骨下项线:达到病灶层后行纵行切割3-5下,调整针刃90°行横行切割,摆动2-3下。颈椎棘突旁:达到病灶层后行纵行切割3-5下,调整针刃90°行横行切割,必要时可行十字切刺。
(4)出针:用无菌干棉球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贴创可贴,不留针。
三、关键技术环节操作时要以体表标志、体表投影为依据,确定疗点,并准确标记出进针点和针刺方向。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运用“撑开皮肤点刺法”、“指压法”等,快速刺进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将刺入的疼痛感降低至轻。逐层入针,体会刃针下的感觉,鉴别是病变软组织还是正常软组织,在不超过病灶范围、不超过病灶层次的要求下,进行松解治疗。
四、治疗时间及疗程每3天治疗1次,5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五、注意事项临床使用刃针疗法时,必须先通过查体、影像学诊断等,综合作出明确诊断,并确定是适应证。
(1)正常感觉:在刃针治疗过程中,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常需医生和患者的相互配合,即医生感觉针下较正常的软组织硬、厚,难以穿过,而患者有较强的酸、麻、沉、胀、重感,微痛,或向周围及沿神经路线放散感(不是强烈放射和电击感)。逐层深人,“落空感”即穿过一层软组织的阻力突然减小感,临床中需细心体会针下异常和正常感觉,频频询问患者,才能准确判断异常和正常感觉,使操作得心应手。
(2)异常感觉:临床中如果遇到患者感觉敏锐疼痛,那是碰到了血管外壁,应立即停止操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入,无异常感再操作。如在治疗时,患者突然感觉沿神经路线强烈放射、疼痛、麻木或电击感,甚至上或下肢不自主抬动,那是碰到了神经外膜,应立即停止操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入,无异常感再操作。
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感觉胸闷、气短、呛咳或牵涉内脏不适感,主要是因为碰到内脏外膜(主要是胸膜),应立即将刃针退至浅层,观察片刻,异感消失再继续操作,如仍有异感,常规处置。在刃针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时候患者主述没有酸、沉、胀、痛感,说明刃针触到的是无感觉神经末梢的正常软组织,应将针退到浅层且略改变针刃方向,逐层深入,找寻正常感觉再操作。操作的力度、方向、范围、深度等,均以针下病变软组织松解为准,切勿操作过度。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疼痛:刃针治疗点针刺后出现酸、沉、胀、痛感,一般不予处理,2日内自行缓解。
(2)过敏:少部分患者皮肤对创可贴过敏,发生红、痒、皮肤破溃等,可不予创可贴,但施术部位2日内保持干洁,不可遇水,防止感染。
(3)出血:刃针治疗点针刺后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予干棉球按压半分钟至2分钟便可。但在针刺之前应当避开大血管。
不良反应/事件暂未发现不良反应。
验案举例患者陈某,女性,45岁,办公室职员,初诊日期:2020年10月23日。主诉:头昏1周。现病史:患者平素长期伏案工作,1周前工作劳累后出现头昏感,伴枕颈部酸胀感,双眼视物模糊感,有恶心感,无呕吐,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感,无行走不稳,稍劳作后症状加重,自行予“伤膏药”外敷颈部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天前于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五官科就诊,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耳石症”,特来我科就诊。
专科查体:双侧枕区压痛,双侧颈2-4棘突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阴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双侧霍夫曼征阴性,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颈椎张口位片:寰枢关节欠稳,颈椎MR:颈4-5、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及结果:治疗采用刃针治疗本病。取穴:双侧风池穴、完骨穴、风府穴、颈1横突穴、颈3-6夹脊穴。治疗一次后头晕症状及颈部酸胀感明显减轻。每隔3天,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后病症缓解,半年来未复发。
按语: 本病属椎动脉型颈椎病,缘患者平素低头劳作,颈肩肌肉出现损伤、变性、挛缩,直接或间接地压迫了通过的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本技术关键点是根据中医经筋理论,查体寻找治疗点:椎枕肌起自点,即第1颈椎横突、枕骨下项线等处常出现结筋病灶点,即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斜方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颈椎棘突等,其上项线腱弓处常出现结筋病灶,即风池次;头半棘肌起于上方胸椎横突和第7颈椎关节突,向上止于枕骨上、下项线间的骨面,其结筋病灶即风府穴、夹脊穴。
寻找到结筋病灶后,运用刃针治疗能松解结筋病灶及周围软组织粘连,缓解局部组织的痉挛,使血管、神经卡压得以解除,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和脑部血液供应,促进无菌性炎症消退,使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以重新建立,从而消除病因,解除临床症状,恢复功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