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分类与症状有哪些(什么是破伤风病因与症状)
破伤风的分类与症状有哪些(什么是破伤风病因与症状)破伤风梭菌在一般浅表的伤口不易生长,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以下高危因素会增加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破伤风痉挛毒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肌肉舒张的神经递质,使全身骨骼肌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导致肌肉出现强烈痉挛。因肌肉痉挛导致人体运功和器官功能失调,从而造成严重症状。破伤风梭菌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破伤风的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这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及环境、人及动物粪便中。破伤风梭菌通过皮肤黏膜破口进入人体是致病的基本病因。破伤风梭菌产生两种毒素:溶血素和痉挛毒素,毒素主要经局部神经细胞扩散,也可经淋巴细胞、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痉挛毒素是目前为止“最毒”的毒素之一,也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弄出伤口的事常有发生,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要不要打抗破伤风的针。本文就来介绍关于破伤风的相关医学知识。
什么是破伤风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若不救治,病死率接近100%。
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破伤风梭菌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病因及发病机制破伤风的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这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及环境、人及动物粪便中。破伤风梭菌通过皮肤黏膜破口进入人体是致病的基本病因。
破伤风梭菌产生两种毒素:溶血素和痉挛毒素,毒素主要经局部神经细胞扩散,也可经淋巴细胞、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痉挛毒素是目前为止“最毒”的毒素之一,也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肌肉舒张的神经递质,使全身骨骼肌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导致肌肉出现强烈痉挛。因肌肉痉挛导致人体运功和器官功能失调,从而造成严重症状。
破伤风的高危因素破伤风梭菌在一般浅表的伤口不易生长,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以下高危因素会增加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
1、伤口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
2、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
3、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
4、开放性骨折;
5、动物或昆虫咬伤;
6、慢性鼻窦炎、中耳炎、口腔感染、肛旁脓肿等;
7、新生儿脐带感染;
8、异物残留在体内,如钉子或碎片。
破伤风的症状与表现破伤风感染后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会有一段无典型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与原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有关,一般为3~21天,多数在10天左右。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为出生后5~7天(潜伏期的范围3~24 天不等)。一般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典型症状为苦笑面容(即不自主的笑容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早期症状为漏口水、出汗和易激动。
破伤风感染的伤口局部可无明显的炎症或感染征象,甚至有些看上去已经愈合,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破伤风的预后情况破伤风患者死亡率较高,平均病死率为20%~30%,重症患者高达70%,新生儿及老年人的病死率尤其高。
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有:年龄、性别;起病急;潜伏期短;发病至住院的间隔时间、缺乏清创;在开放性骨折、深刺伤、严重烧伤、坏疽、流产等均为影响破伤风死亡率的因素。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肺不张、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全身型破伤风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一般为1~4周,完全恢复大约需要1月余。但痊愈后仍有一段时间存在局部肌肉紧张或反射亢进。恢复期间可能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和行动错乱等,但多能自行恢复。
如何预防破伤风破伤风虽然死亡率较高,但却是可预防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需要我们普通大众和各级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破伤风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处理伤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一)正确处理伤口
1、伤口暴露情况分类:
清洁伤口(低危):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主要包括没有浓密体毛覆盖或非皱褶的体表),并且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不洁伤口(高危):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或超过6 小时未处理的简单伤口;
污染伤口(高危):被污物、有机泥土(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污染(如动物或人咬伤)的伤口,或者已经感染的伤口,或者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坏死或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对于污染伤口、不洁伤口,均应该按照破伤风预防流程进行破伤风预防。
2、伤口处理原则
对于存在污染的创面,可以在非严格无菌条件下行创面处理,以达到清洁细菌感染污染或脏伤口的目的;刺激性异物或污物应及时予以清理。伤口冲洗:推荐尽早用至少1L的伤口清洗液进行伤口加压清洗;特殊条件下可以给予普通自来水清理。伤口缝合:多数6h内的清洁伤口可予一期缝合;对于头面部的可以延长至10h。总之,及早清除异物、污物,给予足量冲洗,酌情给予缝合。
2、以下自助处理伤口有助于预防破伤风:
(1)止血:可压迫出血的地方止血。
(2)保持伤口清洁:出血停止后,用干净的自来水彻底冲洗伤口。用肥皂和毛巾清洁伤口周围的区域。如果伤口内嵌有异物,请及时就医。
(3)外用抗生素:清洁伤口后,涂一层薄薄的抗生素乳膏或软膏,可以阻止细菌生长和感染。
(4)包扎伤口:用绷带包扎可以保持伤口清洁并防止有害细菌进入。
(5)勿使用偏方如用草木灰等敷在伤口上,这会加重感染的可能性。
(二)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注射该疫苗后使人体产生较为持久的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
破伤风疫苗泛指含有破伤风类毒素抗原成分的疫苗,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等。
进行上述疫苗注射,相当于提前刺激身体免疫系统,诱导产生记忆细胞和B细胞,获得内源性抗体。起效慢,但是较为持久,2周左右才能产生稳定的抗体。未接种的一般需全程接种3次,保持免疫5-10年。
主动免疫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儿童基础免疫:目前我国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计划免疫选用破伤风多联疫苗,需在以下年龄接种5次:3个月、4个月、5个月、18个月、6岁。我国对儿童要求进行百白破疫苗的常规接种。
(2)加强免疫: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建议成年人每隔10年注射一次破伤风疫苗。
(3)孕妇的接种:如果母亲自儿童期开始接种了6剂破伤风疫苗,或者在育龄之前,青春期/成年期开始接种了5剂破伤风疫苗,则孕妇及其新生儿都可避免发生新生儿破伤风。当孕妇无法确定先前疫苗接种情况时,应在生产前至少接受2剂破伤风疫苗。
此外,对于既往无破伤风疫苗免疫史的外伤高危人群如军人、警察、军校和警校等院校在校学生、建筑工人、野外工程作业人员( 石油、电力、铁路等)及厨师等,建议尽早完成暴露前免疫(注射三针或者三针以上破伤风疫苗)。
(三)被动免疫
该方法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损伤患者。常用的被动免疫剂如下。
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相当于注射一些人为的抗体或抗毒素,帮助机体对抗破伤风,短期免疫预防。
破伤风抗毒血清(TAT)是最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一般是被动免疫首选,但有抗原性可致敏。常用剂量是1500U肌注,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小时者,剂量加倍,有效作用维持10日左右。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TAT皮内试验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法注射。也可以直接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
免疫保护期:F(ab')2和TAT保护时间一般10天,HTIG 28天。F(ab')2与TAT相比,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低、安全性高。
既往未全程接种疫苗(至少注射3剂TTCV)患者或接种史不明的患者,如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应肌注HTIG进行被动免疫。HTIG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先选择F(ab')2,其次选择TAT。
(四)根据伤口类型和免疫史规范接种疫苗
总结: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所致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强直、痉挛,严重到无法自主动作,重症患者可出现窒息和呼吸衰竭,甚至引起死亡,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接近100%。虽然病死率较高,但是,它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当有较深且污染的伤口,须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进行规范的主动或被动免疫。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规范》、《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等,仅作医学科普学习,不做临床医疗使用,如果患有相关病症,请尽快到医院诊治。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