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生病治愈的故事(叙事疗法治愈孩子的)
小孩生病治愈的故事(叙事疗法治愈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易高发,这是什么原因?季卫东解释,生物学上来看,青少年时期性激素变化快,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又强大了起来,更需要独立,却又脱离不开父母,这些变化导致心理问题常有发生。临床统计发现,18岁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高峰期,这也恰好印证了上述观点。根据性别比例,儿童期间,有多动性障碍的男女比例约为3-4∶1,青少年期间有情绪变化的男女比例约为1∶2。专家同时提醒,12至18岁是“挑战期”,挑战期对个体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方式也要有所变化,一起成长,否则父母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情绪变化的“蛛丝马迹”季卫东说,12岁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水岭”。12岁之前,心理问题以多动症为主;12岁以后,以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为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很典型:乱发脾气、逃学、沉溺上网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门诊时诉苦:孩子可以上网一整天,一句
■本报记者 顾泳
现有数据显示,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许多学校配置专职心理老师、心理课程,但很多时候,儿童青少年对传统心理老师的谈话、沙盘疗法等提不起兴趣,改变的效果也不很明显。怎样及早发现孩子的情绪异常?如何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本期问诊邀请了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季卫东教授,请他讲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同时介绍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叙事疗法。
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
不低于3000万
季卫东说,12岁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水岭”。12岁之前,心理问题以多动症为主;12岁以后,以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为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很典型:乱发脾气、逃学、沉溺上网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门诊时诉苦:孩子可以上网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跟父母交流。季卫东说,“上网其实只是现象,他可能在学校受委屈了、被欺负了,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根据大数据保守统计,国内受到心理行为困扰的儿童青少年,整体人群不低于3000万人。很多成年人出现心理疾病,追根溯源可发现,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过精神创伤者,占了绝大多数。
儿童青少年,为何会发生心理问题?季卫东说,归结原因大致有3点:自身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其中,家庭环境又包括夫妻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在医院治疗期间情绪很稳定,可一旦家长探视后,情绪反倒出现巨大波动,由此可见,这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
仔细观察
情绪变化的“蛛丝马迹”
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易高发,这是什么原因?季卫东解释,生物学上来看,青少年时期性激素变化快,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又强大了起来,更需要独立,却又脱离不开父母,这些变化导致心理问题常有发生。临床统计发现,18岁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高峰期,这也恰好印证了上述观点。根据性别比例,儿童期间,有多动性障碍的男女比例约为3-4∶1,青少年期间有情绪变化的男女比例约为1∶2。专家同时提醒,12至18岁是“挑战期”,挑战期对个体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方式也要有所变化,一起成长,否则父母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专家介绍,生活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有些“苗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的征兆,及时加以干预。例如,与往日表现明显不同;人际交往上喜欢独来独往;行为方面出现冲动,易伤人,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出现类似问题,建议家长应带着孩子前往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干预。
叙事疗法
为啥对孩子有效
除却沙盘疗法等,而今推广较多的还有叙事疗法。季卫东说,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多向性,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趣味性,因此,叙事疗法非常适合儿童。那么,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呢?所谓叙事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季卫东说,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推广价值很高。
叙事,简单说来,就是讲故事。不过,叙事疗法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它具有表达内容、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专家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季卫东强调,区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观点、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形之下,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临床心理学,继而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几种疗法
让孩子心灵不感冒
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叙事心理治疗所涉及的方法、策略有很多。季卫东主要列举了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引导孩子先讲出自己的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医生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不过,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让孩子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彰显出本来模模糊糊的生命力。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例如有老师反映,“对于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 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其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 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就可能慢慢提升、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孩子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如果孩子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叙事可帮助孩子形成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孩子看到生命的宽度与厚度,继而放开眼界、重新找到定位。
名医档案
季卫东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业务院长、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Bio-X 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核考评员,上海市卫计委重点专科-儿童精神科负责人,长宁区第四届领军人才,首届名医工作室称号。长期从事儿童精神卫生临床、预防、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曾经发表论著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本。曾经获得“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援建突出贡献个人奖。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