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把我的身体卖给老头儿子(竟然把我的身体卖给老头儿)
竟然把我的身体卖给老头儿子(竟然把我的身体卖给老头儿)而罗斯则觉得男友的紧张焦虑完全多余,她觉得在现今这个时代里“黑白配”很正常。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在准备回女朋友罗斯家一块过周末的时候便异常忐忑,原因很简单——自己是黑电影的故事线索并不复杂,构架起全片的核心情节甚至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见家长。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见家长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心生恐惧的事儿,而如果恋爱双方的身份、地位存在巨大差异的则更是如此。
话说最近又有一部备受期待的电影终于出了汁源。
它以450万美元的低成本狂揽近2亿票房,被称作“年度票房黑马”;它的IMDb评分8.1,烂番茄新鲜度99%,
好于豆瓣上94%恐怖片,被誉为“口碑炸裂神作”。
可能有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便是近期大热的——《逃出绝命镇》。
电影的故事线索并不复杂,构架起全片的核心情节甚至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见家长。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见家长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心生恐惧的事儿,而如果恋爱双方的身份、地位存在巨大
差异的则更是如此。
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在准备回女朋友罗斯家一块过周末的时候便异常忐忑,原因很简单——自己是黑
而罗斯则觉得男友的紧张焦虑完全多余,她觉得在现今这个时代里“黑白配”很正常。
并用“我爸爸坚定支持奥巴马”的例子来佐证“我们一家绝对不是种族主义者”。
就这样,在女友的宽慰和保证之下,克里斯最终决定随她一块踏上回家的旅程。路上,两人意外撞死了一
只鹿。这勾起了男主的一些伤痛回忆——他的妈妈死于交通肇事逃逸;也引来了警察的询问——白人警察
要求并没有开车的克里斯出示身份证。
尽管警察反复强调只是例行公事,男主也觉得没什么,但还是遭到了女主的强烈反对。给人的感觉就是,她
特别维护自己的黑人男友,对于种族歧视的事儿甚至比克里斯还要敏感。
最终在罗斯的一再坚持之下,警察放弃了查证,再次上路的两人也很快到达女主家。
接下来电影通过男主被带领着参观房子的情节,对女主家的情况做出了基本的交代——罗斯的父亲是一名外科
医生,母亲是精通催眠的心理医生,准备子承父业的弟弟也正在学医;已经离世的爷爷曾是著名的短跑运动员,
参过柏林奥运会,最终在预选赛上输给了一位黑人。
罗斯家的全家福
而除了全白的家人,房子里还有两位黑人佣人。
他们此前负责照顾罗斯年迈的爷爷奶奶,在老人相继离世后被留了下来,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两位佣人
也确实如女主之前所说,她的家人们似乎完全不介意克里斯的肤色。不仅从进门开始就特别热情,还在他面前
反复强调“我们绝非种族主义者”——
我痛恨希特勒;
我拥戴奥巴马;
我选择黑人仆人只是因为“舍不得让他们离开”。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在意某件事,真的会反复强调自己不在意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多的
解释反而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所以上述情节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当然,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此时可能很难带入黑人男主的感受,但换个类似的情境你就明白了——假如,你作为
一个农村小伙去见城市里的未来岳父岳母,然后女朋友家所有人都反复地说“我们真的一点不歧视农村同胞”,就
问你慌不慌?
我想即便不慌,大部分人至少也会感觉有点别扭和不安。这种不安来源于不确定,来源于控制感的缺乏——他们是
在歧视我?还是我太敏感太矫情?
《逃出绝命镇》的克里斯一开始便陷于类似的纠结之中,他不安,但又不能确定自己的这种不安是否是合理而真实的。
而恐怕观众看到这也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部恐怖片还是单纯的种族片。毕竟影片的铺垫阶段几乎都在拿种族说事儿,整
体气氛只能说诡异,谈不上恐怖。
直到30分钟后,恐怖的点才开始出现。这时候克里斯已经在女友家住下了,并逐渐发现身边蹊跷的事越来越多:
比如晚上到屋外抽烟时,看到家里的黑人男佣发了疯似地在跑;
比如黑人女佣总是一脸诡异的照镜子;
比如手机莫名其妙地被拔掉充电线;
比如心理医生“岳母”打着帮男主戒烟的旗号,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催眠了他。
身边的一切都让克里斯越来越慌,而这些情节也加深了观众的疑虑——女友一家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影片没有着急给出答案,而是借着一场小镇聚会把悬疑气氛推向了高潮。
首先是客人来的时候,正常情况下都是家里的主人负责迎接,而罗斯家出面的却是男佣。
其次,它也不像此前罗斯父母说的“家庭聚会”,来的客人几乎都是上流社会的老年白人夫妇。
并且他们似乎就是奔着克里斯来的,对他的身体、肤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是打量,又是夸赞,甚至上下
其手,简直就像是在挑商品。
而最让男主奇怪的是,客人中有一个他面熟的、感觉从前见过的黑人。此人却仿佛完全变了样,谈吐、举止、
打扮完全是老年白人的做派——打招呼时,克里斯采用黑人间常用的击拳,对方却握住了他的手。
同样,家里的黑人女仆似乎也白人化了。
她对许多黑人俚语一窍不通,而是用非常书面的词语来对话。
并且她时不时还会进入失神的状态,又是哭又是笑——仿佛身体里住着两种灵魂。
于是察觉到异常的男主决定把面熟的黑人小哥拍下来,传给朋友求证。过程中却不小心打开了闪光灯,
结果被“闪”到的小哥马上开始流鼻血,并反复呼喊本片的片名——get out!
随后经过女主父母的治疗,面熟黑人小哥恢复了“正常”。客人们也重新聚集在一块玩起了“bingo”游戏,
但场面却似乎更像是一场拍卖会。
作为竞标者的老年白人们,还有明明是年轻黑人但做派却像老年白人的面熟小哥,再加上精通外科手
术的医生爸爸,擅长催眠的心理医生妈妈——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即便你没看过《万能钥匙》,恐怕
也已经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万能钥匙》
那么接下来我就直接剧透了,不想被剧透的朋友们赶紧捂眼。
原来,罗斯家一直以来干的就是贩卖黑人身体的勾当,女儿负责勾引,妈妈负责封锁黑人原来的意识,爸爸
负责通过手术让白人意识住进来。而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就是供客人检验商品、完成拍卖的地方。
并且,家里的黑人仆人就是罗斯的爷爷奶奶。而女仆之所以会失神,黑人小哥面对闪光灯的怪异反应,都是
因为黑人意识不小心跑了出来。
而我们的男主随后也发现了这一秘密,于是决定逃跑。
这时候女友一家开始全员黑化,先是用催眠将他弄晕,接着准备为买下他的白人实施手术。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作为黑人的克里斯不仅身体素质一流,智商也不差。就这样,随着剧情的发展,反杀模式正式开始......
坦白说,有《万能钥匙》《异教徒》这类讲述“移魂大法”的作品在前,本片的情节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惊喜,
让人肾上腺素疯狂飙升的感官刺激也少得可怜——如果仅以“恐怖与否”做为衡量恐怖片优劣的标准,《逃出绝
命镇》绝对算不上出色。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口碑、票房双双爆表的电影到底好在哪?
在我看来,首先在于出色的细节设计。
精妙与粗劣反转的区别在于,前者让人结合之前的种种端倪后有恍然大悟的快感,后者故弄玄虚反而让人感觉
有种被导演坑了的厌恶感。本片就属于前者。在揭晓悬念之前,电影早已做出大量的铺垫:
比如前面提到的女友拒绝给警察看克里斯证件,其实是不想让警察知道他的身份,以免将来他失踪的时候留下线索;
男佣迎接客人,因为他就是爷爷,真正的一家之主;在夜间跑步,因为他曾经是短跑运动员且对曾经输给黑人耿耿于怀;
女佣照镜子,是因为奶奶在观察术后的缝痕;
比如女主爸爸在介绍家里厨房时提到奶奶特别喜欢,而此时刚好女佣出现;
比如随后女仆提到的——谁也不是我的主子;
比如封住的作为手术空间的地下室;
比如罗斯父亲在介绍两位黑人仆人时所用的句子——当时听起来好像舍不得仆人,但实际上这里的“他们”可
能指的就是他的父母。
比如黑人面熟者那句“get out”,当时听好像是叫男主“滚”,而实际是让他赶紧“逃”。
正是由于这些细节的存在,让后面的反转一点不显突兀,同时也让影片更值得玩味。而除了铺垫到位,电影
做得更好的地方在于它还提供了大量涉及表意的细节。
比如前面提到的黑人打间招呼的方式与俚语的运用,比如男主反杀是从用棉花堵住耳朵防止被催眠开始的——
而从历史上的角度看,棉花正是压迫黑人的象征。
《逃出绝命镇》的棉花与《被解放的姜戈》中黑人作为劳动力采棉花
再比如片中反复出现的鹿的意象,男主的摄影师身份,也都不是随随便便出现的,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潜文本
——前者代表“受压迫者”,以及克里斯的心魔;而摄影行为本身就可以被看做一种穿梭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隐喻。
恰如本片,它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真实存在。甚至可以说,《逃出绝命镇》最高明的地方就
在于对社会创伤体验的具象化呈现。很多朋友看完本片都提到了《万能钥匙》,而我觉得更适合和它对比起来看的
其实是一部1967年的老片——《猜猜谁来吃晚餐》。
该片不仅成功预言了黑人当总统,还奉献了影史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而它的核心也是借着一个“白人女孩带
着黑人男朋友见家长”的故事探讨种族主义的问题。
两相对照,正可以折射出美国种族主义的历史与现在。
在过去,种族主义通常的表现形式是限制有色人种的权利和公开歧视;而在奥巴马当了总统之后,一些人认为美国已
经进入了后种族时代(Post-Racism Era)——即平等已经到来,歧视成为历史。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本片导演乔丹·皮尔并不这么看。
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当我们有了一个黑人总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后种族谎言里,大家都认为
种族歧视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对我和许多人来说,所有的黑人都知道这不是事实,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我每天都能体会到。
而电影《逃出绝命镇》要为观众展现的便是当代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新形态。它不像过去那样嚣张、公开,但却一直涌
动在貌似无辜的对话和情况下面。
它甚至脱离了蔑视、讨厌及贬损,以一种正面歧视(Positive racism:人因其他者身份获得特权正面评价)的姿态呈现出
来——比如片中展现的白人普遍认为黑人身体素质好,比如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数学好、老实勤奋。
而这些被包装后的歧视背后其实依旧传递着老一套的价值观:
你们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克里斯感受到的和影片唤起观众的,不是一种生理恐惧,而是一种更宽广普适的社会恐惧。
具体来说,这种恐惧既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包括对被孤立与疏离的恐惧。甚至还包括了对异化的恐惧——真正让男主
开始发慌的不是白人太白,而是黑人不像黑人。
电影的作用之一或许就是发声,这种声音尽管微弱,但却十分必要,因为当沉默代替了事实,沉默其实就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