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以至于听到这个之后诺奖主席赶紧发表声明:“我们评奖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们爱他的作品,但绝不跟他交朋友。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奈保尔的获奖感言是:感谢妓女!在读者心目中,有两个奈保尔。一个是写出《米格尔街》《印度三部曲》《神秘的按摩师》《自由国度》等力作的文学大师,一个是性格狂暴、行为粗鄙、刻薄挑剔的“恶棍”。他这一生,除了作家的辉煌名头之外,剩下的称谓恐怕都上不了台面,比如“渣男”“嫖客”“虐待狂”“势利小人”“白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GirlPowerClub是国内首个国际女性社区,是女性生活方式服务第一平台让每一位女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1)

Sandra桑德拉,GirlPowerClub国际女性社区主理人,出版英文书籍HIDDEN IN CHINATOWN,中文书籍《生而自由》,前比利时StampMedia英文记者,微博:Sandra桑德拉拉拉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2)

奈保尔

在印度恒河、亚穆纳河、萨拉索沃蒂河这三河交汇处,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国印度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除了少部分骨灰撒一点在英格兰威尔特郡之外,大部分骨灰将由后人带到印度。

在读者心目中,有两个奈保尔。

一个是写出《米格尔街》《印度三部曲》《神秘的按摩师》《自由国度》等力作的文学大师,一个是性格狂暴、行为粗鄙、刻薄挑剔的“恶棍”。

他这一生,除了作家的辉煌名头之外,剩下的称谓恐怕都上不了台面,比如“渣男”“嫖客”“虐待狂”“势利小人”“白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奈保尔的获奖感言是:感谢妓女!

以至于听到这个之后诺奖主席赶紧发表声明:“我们评奖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们爱他的作品,但绝不跟他交朋友。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3)

电影《神秘的按摩师》

电影《神秘的按摩师》根据奈保尔小说改编,描写一个神棍变一呼百应的政治家的故事

1932年8月17日,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纽约时报》曾称赞,“以天赋和才华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

他的第一个妻子是帕特。

奈保尔是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认识的她,那个时候帕特也是在这里上学,再一次演出中,两个人相遇了。

一开始的奈保尔是迷茫的,直到遇到了帕特,她的温柔和体贴让他渐渐走出迷茫和无助,长时间的相处后两人恋爱了,虽然帕特的家人反对他们在一起,但她还是决定要嫁给他。

1955年,奈保尔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结婚,两个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4)

奈保尔和第一任妻子帕特

不久后奈保尔的书出版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奈保尔继续写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厌倦自己的妻子,认为她没有情趣。

于是奈保尔就开始寻花问柳,经常出门嫖妓,还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需要很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以获取写作灵感。

而帕特选择了忍耐,她依然支持奈保尔的创作,为他收集材料等等。

然而在这期间奈保尔爱上了一个女人玛格丽特,这个女人成为了他的情妇,而且还告诉了帕特,但两个人没有离婚。

而奈保尔对自己的情妇却也是越来越不喜欢了,但是他还是一边享受着,一边鄙视着他的情妇。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5)

奈保尔和情妇玛格丽特

为了奈保尔,玛格丽特抛夫弃子,离婚后苦于生计甚至去给别人当情妇,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63岁的奈保尔的第一任妻子帕特因乳腺癌去世了。

奈保尔却早已移情别恋,与在巴基斯坦相遇的小他21岁的记者纳迪拉一见钟情,在妻子帕特去世的两个月后,火速结婚。

在妻子的霸道管理之下,奈保尔开始偿还大半生对女人欠下的债。

一物降一物啊。

晚年的奈保尔是“迷人”的。

“狂暴”的奈保尔已经在他的身体里死去,年迈的躯体促使他必须沉静、温柔,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这个世界颐指气使的力量。

2018年,奈保尔在伦敦家中逝世,享年85岁。有人评论他说,除了文学写作,奈保尔就是一个魔鬼。

奈保尔的个性养成,与他的出身、文化环境、生活遭遇紧密相连。

出生于殖民地的他,在成名之前一直饱受身份困扰,印度婆罗门后裔家庭以及肤色,给青少年时期的奈保尔带来了一生难以摆脱的噩梦。这种困扰体现在作品里,就是他长期对印度进行毫不留情的嘲讽与精准犀利的批评。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6)

《自由国度》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也是他真正征服欧洲的经典小说出版,当年便以毫无争议的优势获得布克奖,豆瓣只有597人评价

故乡的痛苦滋养了奈保尔的文学心灵,在深入挖掘与勇敢呈现自己对故土的复杂情感方面,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奈保尔这样坦白。

这种困扰体现在情感上,就是孤独、焦虑、不安,尽管帕特、玛格丽特以不同的方式给了他巨大的帮助与安慰,但奈保尔仍然像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只有通过对身边的女人永不停歇地索取、压榨、虐待,才能获得一些暂时的安全感。

奈保尔对亲密关系手足无措,看电影时只要银幕上出现亲密镜头,他都会低头逃避。

但奈保尔同时又对亲密关系极度依赖,在创作进入低迷期时,他祈求帕特的陪伴,只有帕特在身边,他的写作才得以进行下去。

而在与玛格丽特一起生活时,奈保尔经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乃至于施暴的手都受伤了。

通过暴力建立的亲密关系,疏解了奈保尔的慌张与虚弱。

但在帕特和玛格丽特眼里,奈保尔又是迷人的。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7)

《小时代》69071人评价,没别的意思,单纯的黑一下

奈保尔令人着迷的地方,当然不是他的身体、相貌与后期暴得的财富,而是他仿佛永远也挖掘不尽的才华。

文学创作成为奈保尔唯一的救赎之道。依靠文学改变命运成为他唯一的路径依赖,这一点,无论是他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还是与帕特在英国结婚之后,以及四处游历获得创作素材时,他都深刻地明白。

他将名声置之度外,把所有美好的、丑恶的、真实的、虚假的、善良的、卑鄙的想法公之于众,他坦然承认他要以此获得创作的密码,展示一名作家的良知。

在为传记作家提供的资料中,奈保尔毫无保留,所有隐私记录全部提供。对于传记作家写出的作品,奈保尔亦无条件接受,一字不改。

抛开奈保尔的人品,单从作家的立场上考量,在曝晒自己心灵方面,奈保尔的确是少有的向卢梭看齐的作家之一。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8)

2014年8月,奈保尔到访中国

梁文道曾经提到, 英文里有一个词叫做artist excuse,翻译成中文就是「艺术家的特权」,所谓艺术家特权,就是指艺术家仿佛往往能够冲破世人常俗眼光的枷锁,在我们的世界里达到一个半神半人般的地位,我们是可以不用常人眼光来看待他们的。

奈保尔向来以“毒舌”著称,《金融时报》的文章说:“如果有诺贝尔粗鲁奖的话,奈保尔肯定能够获奖。”

在文学圈,奈保尔有很多口舌官司,他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别人过于尖刻。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第一位获奖的作家。奈保尔听到这个消息后问:“他有写过什么吗?”并且补充说,诺贝尔评委会跟以往一样,“从一个伟大的高度上向文学撒了泡尿。”

2014年在中国,当奈保尔被问到对“毒舌男”这一称谓如何看待时,他显得很不以为然:“至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完全没有兴趣,根本就无所谓,因为我是为这个叫文学的东西服务的。”

波兰诺奖(诺奖典礼感谢妓女)(9)

奈保尔在杭州与麦家对谈

中国作家麦家在接待奈保尔的过程中,也表示不太相信那些有关奈保尔的传言,出现在麦家眼前的,是一个“慈父”般的老人。

麦家曾评价说:“诺贝尔是地球上少有的几个人造太阳之一,凡是有幸登上这个奖台的人,必将不幸地在灿烂中裸露,每一根汗毛都会被聚光灯丈量,在口水里肥沃。关于奈保尔的口水仗,打得尤为激烈而持久,自私、贪财、刁蛮、嫖妓、对妻子无情、对情妇施虐、对朋友不义、对读者轻蔑,等等,一个在生活中几乎是令人憎恨的恶棍形象,在诺奖光辉照耀下脱颖而出,活灵活现。”

作为故乡的敌人、印度的“背叛者”,奈保尔选择死后把骨灰撒在故土的河流之中,这是他表达的一种和解方式。故事在此开始,也在此结束。

如果有来生,奈保尔也一定会选择在印度出生,因为只有在那里,他的身上才会烙满如此清晰的苦难与荣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