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胆道癌危险吗(胆道癌近年频繁作乱)

胆道癌危险吗(胆道癌近年频繁作乱)胆囊癌与胆管癌均为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根据发生部位,胆管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后者进一步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周陈杰说,因为“肝胆相照”,发生在肝脏内部的肝内胆管癌约占肝癌病例的10%~15%,肝外胆管癌以肝门部最多,约占50%。“在我国,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介绍,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3.8~4人/10万人,胆管癌发病率也在3人/10万人左右,并且每10万人约有2.86人死于胆囊癌;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高发;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比如最近统计显示,上海胆囊癌发病率为7.8人/10万人。消化系统健康离不开胆的帮忙。然而,由于不了解这一点,胆常常被忽视,最终导致胆道疾病高发。美国《癌症》杂志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 蔡常春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 周陈杰

本报记者 高阳

消化系统健康离不开胆的帮忙。然而,由于不了解这一点,胆常常被忽视,最终导致胆道疾病高发。美国《癌症》杂志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都在上升。

胆道癌危险吗(胆道癌近年频繁作乱)(1)

发病率30年上升八成

上述研究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发现,1990~2017年,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生率增加了76%,死亡率增加了65%。虽然此次数据中,我国的总体发病率并不高,但上升很快,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30年上升了84%,死亡率上升44%。

“在我国,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介绍,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3.8~4人/10万人,胆管癌发病率也在3人/10万人左右,并且每10万人约有2.86人死于胆囊癌;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高发;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比如最近统计显示,上海胆囊癌发病率为7.8人/10万人。

胆囊癌与胆管癌均为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根据发生部位,胆管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后者进一步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周陈杰说,因为“肝胆相照”,发生在肝脏内部的肝内胆管癌约占肝癌病例的10%~15%,肝外胆管癌以肝门部最多,约占50%。

胆道癌症具有难发现、高复发、生存率低的特点。蔡常春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胆道癌症早期症状普遍不典型。通常出现食欲不振、消瘦、黄疸、腹痛、发热、两便异常等症状,都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整体预后较差,胆囊癌五年存活率为5%~15%,胆管癌则不足10%。第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胆道系统的精密程度不亚于脑神经系统,胆内癌细胞具有多种生长和转移方式,可沿着丰富的神经丛向多个方向扩散传播,甚至跳跃式传播,给治疗带来难度。第三,外科治疗效果有限。虽然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但对中晚期患者而言,单纯切除胆囊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周边的肝脏组织、淋巴结,以及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等危及生命的器官进行手术,会带来很大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风险。

坏习惯令人“胆战心惊”

胆道起源于肝脏,诸多肝内毛细胆管“溪流”慢慢汇聚成“主河道”——胆管,负责输送肝脏产生的胆汁。胆管连接着胆囊,胆囊负责收纳、储存胆汁。进餐后,机体会分泌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会将胆汁排入肠腔内帮助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的消化。

好好的胆是如何癌变的呢?蔡常春介绍,85%以上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胆囊结石,胆管癌患者中,有胆结石者的数量是无胆结石者的10倍。目前认为,胆结石刺激胆管和胆囊的黏膜,导致慢性炎症,胆囊壁增厚,不典型增生,从而更容易发生癌变。然而,不是所有结石都会发展成癌症,100个胆囊结石患者中大概会有3%~5%可能癌变。

胆囊息肉也存在癌变可能。蔡常春解释,胆囊息肉是一个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病理上分为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往往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常见的息肉是胆固醇息肉,占60%~70%。脂质代谢异常,胆固醇结晶析出,就会形成息肉。这种息肉在影像学上并无表现,一般不会恶变。相比之下,胆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十分高,可达24.1%~36.4%。胆管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反流以及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等,都会导致胆囊息肉。两位专家表示,一些生活方式也会让胆道疾病高发。

高脂饮食。胆囊结石中最多见的就是胆固醇结石。果蔬摄入不足,常吃高油、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喜欢吃动物肝脏、肥肉、腌制熏卤食物等,使得体内胆固醇超过胆汁溶解能力,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

饮食不规律。人体每天要分泌600~800毫升胆汁,进入肠道排空,如果不按时吃饭,尤其是不按时吃早饭,会导致胆囊长期储存胆汁,无法消化排空,可继发胆囊结石、胆囊炎。

肥胖。全球范围内,20.6%女性和8.1%男性的胆囊癌和胆道癌相关死亡归因为肥胖。现代人吃得多,经常久坐,运动不足,造成脂肪肝越来越多,肝脏受损后,胆健康也堪忧。

坏情绪。所谓“忧思伤肝”“气大伤肝”,压力较大、情绪抑郁或经常烦躁易怒,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

感染。周陈杰说,我国是乙肝大国,近1亿人感染乙肝病毒,还有近8亿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对胆道都是一大威胁。另外,大城市食用鱼生等较多,山区等地肝吸虫感染较常见,寄生虫病高发也会诱发胆道疾病。

遗传和家族史。直系亲属有胆囊癌的人,患病率相对高。胆管先天性畸形,比如先天性胆管扩张、胆管和胰管汇合异常等,也易形成胆管癌。

“胆大心细”不得癌

胆道癌症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待病情进展到中晚期,病人才会出现肚子胀痛、全身发黄、体重下降等症状。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才会到医院看病。周陈杰表示,胆道癌症首推外科手术治疗,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但适合治疗的人群有限,只有5%~10%的病人对免疫治疗反应特别好,应注意甄别,避免滥用。

蔡常春强调,对于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和结石,应该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要盲目切胆,也不要讳疾忌医。周陈杰认为,对于没有症状的胆结石,影像学检查发现形态好,无增厚,肿瘤标志物正常,大小和数量适当,可以不做手术,定期随访即可。单发胆囊息肉小于1厘米和多发息肉可以保守治疗,观察随访或服药治疗。若单发息肉超过1厘米,合并炎症和结石,可能有血供;单个胆结石超过1厘米,并伴有明显症状,局部胆囊壁增厚,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炎症,肿瘤标志物升高,一定要手术。当胆囊内充满结石或胆囊壁过厚无法收缩(钙化或瓷化)时,应当进行手术将胆囊切除。

目前,胆道癌症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早防早诊早治。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细心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一定要按时吃早餐,以免积存一夜的胆汁得不到及时排放;保持饮食清淡,少肉少油,少吃腌制品、鱼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禁止摄入酒类;不要暴饮暴食;注意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不宜久坐;保持心情舒畅,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要学会疏解,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定期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及肥胖人群,通过定期血液检查、肝胆彩超、CT等检查手段,可以做到早期筛查;平时要多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若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胃部或胸口疼痛,甚至肩背酸痛时,在排除胃病、心脏病、肩关节疾病、风湿病后,应注意检查胆是否出了问题。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