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尿蛋白和肾病(尿蛋白12)
怎么判断尿蛋白和肾病(尿蛋白12)大量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克。 中等量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0-3.5克之间; 或许你会认为,尿蛋白3 比尿蛋白1 来得严重,那可不一定。尿常规中尿蛋白的“加号”,只能反映这一次尿液中尿蛋白的浓度,它与“尿液浓缩或稀释状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尿液浓缩时,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原来尿蛋白阳性的“1 ”,变为“2 ”,甚至“3 ”或“4 ”;相反,当尿液呈现稀释状态时,尿蛋白加号由原来强阳性变为弱阳性,甚至阴性(即加号减少,甚至没有加号)。因此,不能以尿蛋白的“加号”来判断尿蛋白的严重程度。 的确如此,肾病患者不能仅仅以尿常规中蛋白加号多少来推断尿蛋白到底有多少。那该怎么办?应以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为准确。也就是说,当发现尿蛋白1 、2 或3 时,应该立即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看看有“加号”的尿蛋白到底有多少克g(或毫克mg)。这很重要,因为不同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肾病患者去医院诊治时,通常都会做尿液等相关检查,其中尿蛋白是肾病患者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肾科医生与肾病朋友非常看重的检查项目。而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多以“加号”来表示,即“1 ”、“2 ”或“3 ”,有的医院可能还有“4 ”。一般来说,尿常规中尿蛋白有“加号”,多提示患者的尿蛋白超标,需要治疗,因为长时间尿蛋白升高与慢性肾脏病进展到尿毒症密切相关。
尿蛋白升高,既是肾病患者的表现,又是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那么,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1 、2 或3 ,应该如何治疗?肾为先总结出如下三点,如若能掌握这三原则,就可以轻松解决肾病困扰。
1.确定尿蛋白的严重程度
或许你会认为,尿蛋白3 比尿蛋白1 来得严重,那可不一定。尿常规中尿蛋白的“加号”,只能反映这一次尿液中尿蛋白的浓度,它与“尿液浓缩或稀释状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尿液浓缩时,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原来尿蛋白阳性的“1 ”,变为“2 ”,甚至“3 ”或“4 ”;相反,当尿液呈现稀释状态时,尿蛋白加号由原来强阳性变为弱阳性,甚至阴性(即加号减少,甚至没有加号)。因此,不能以尿蛋白的“加号”来判断尿蛋白的严重程度。
的确如此,肾病患者不能仅仅以尿常规中蛋白加号多少来推断尿蛋白到底有多少。那该怎么办?应以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为准确。也就是说,当发现尿蛋白1 、2 或3 时,应该立即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看看有“加号”的尿蛋白到底有多少克g(或毫克mg)。这很重要,因为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制定的治疗方案肯定也是不同的。我们通常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为“少量、中等量及大量”3个程度。
少量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0克;
中等量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0-3.5克之间;
大量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克。
2.查找出尿蛋白高的“罪魁祸首”
知道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多少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查找尿蛋白高的“罪魁祸首”,即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或疾病是什么?常见的原因或疾病见于如下这几种。
有5-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的,且仅为轻度蛋白尿的,多为高血压性肾病;
曾经有过过敏性紫癜的,应考虑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引起的尿蛋白;
以前得过乙型肝炎的,可能是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引起的尿蛋白高;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首先考虑的是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尿蛋白升高;
有关节痛、贫血及血dsDNA或Sm抗体阳性等表现的,应考虑狼疮性肾炎;
检查血IgA与C3比值高,则应高度怀疑是IgA肾病引起的尿蛋白;
抽血检查发现血PLA2R抗体明显升高,则很可能是膜性肾病所致;
更多的原因可能是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尿蛋白升高。
3.选择最适合的降蛋白药物与治疗措施
一旦确定下来引起尿蛋白有“加号”的原发病是何种疾病(比如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或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等等),还要看患者的肾功能严重程度如何,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以及其它并发症与合并症等,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般来说,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2.5-3.0克,通常可以考虑使用激素治疗,但需严格掌握激素使用的适应症。如果24小时尿定量在1.0-2.5克之间,且原发病并非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通常可以不考虑使用激素治疗,可以选择在中医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同时加用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以联合治疗。另外,尿常规的尿蛋白1 、2 或3 的肾病朋友,进一步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发现不足1.0克,有的可能只有0.3—0.5克,或0.8克。之前如一直没有使用过激素的肾友,接下来在治疗药物选择上,可以不用考虑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应该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控制体重及中医中药治疗,一样可以达到预期疗效。
朋友们明白了吗?肾病患者尿蛋白出现“加号”,只要掌握如上三原则,就不用过分担心。
文章来源于《肾为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