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2020 年对不少人来说,仿佛是被诅咒的一年。不论疫情肆虐,抑或是不测的意外,带走了我们身边不少亲近、熟悉的人们。——《不亡》寻寻觅觅你已不在那挽联字句的背面转眼间摇曳在娑婆树影之间又鲸落在生命泉水里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1)

追忆

名为阴阳相隔的鹊桥

是灯灭后在人间徘徊的烛照残影

映照在泪光里的独白

寻寻觅觅你已不在那挽联字句的背面

转眼间摇曳在娑婆树影之间

又鲸落在生命泉水里

——《不亡》

2020 年对不少人来说,仿佛是被诅咒的一年。不论疫情肆虐,抑或是不测的意外,带走了我们身边不少亲近、熟悉的人们。

死亡,固然是每一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总不可能在时间长河的岸边停靠。面对这自然而然的生命课题,对所有人来说就像梦魇一样。或许是出于不舍,也可能是因为面对闭目后的黑暗,充满未知的恐惧。

悲恸、错愕、伤心欲绝,这些都是所有人面对死亡的情绪。但在历史之中,却有一个哲学家庄子,丧妻后居然打鼓唱歌?假如我们望文生义,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是没心没肺的神经病:挚爱离逝,要释怀已经是很不简单,要"开Party庆祝"未免也太扯了吧!各位先别急着判断,其实这位哲学家之所以这样表现,背后可是有其独特的哲学立场以其生命价值观。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2)

让我们从《庄子》寓言里看看,为何道家思想面对死亡的反应如此"异常"?而背后又是深藏着怎么样的生死观?

如何从痛哭流涕到击鼓歌颂?

"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故事出自《庄子•至乐》一文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双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从庄子与惠施的对话中得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庄子在妻子去世后击鼓歌唱,惠施认为这是不合人情的行为,而质问庄子:"老婆终生相伴,替你养育子女,如今离开了,你没有哭丧就算了,还敲盆唱歌,太过份了吧?"庄子回答说:"我老婆刚离开的时候,我当然是难过得要命!"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3)

之后庄子便开始解释,自己如何从"痛哭流涕"变成"击鼓歌颂":"后来才想到她原来就是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甚至没有"生命之气"。在混沌的空间之中,透过变化的动能而获得"生命之气",形体随之而生,生命便出现了,现在因变化的原因至死亡,这不就跟大自然四季运行的规律一样吗?

而已离逝的人在世生命已结束了,现在安详地长眠在世界之中,如果我围着她哭泣,不就是不懂自然世界的规律吗?当我通晓了这道理后,我就停止哭泣了。"

庄子之所以能够从"痛哭流涕"的人之常情开脱,既不是相信有轮回来生,也非寄托在彼岸的极乐,反而是从世界的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4)

春来花开,秋来花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自然规律,道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来去,背后总是有每个独立个体(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生命条件。在道家生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天年",意思是能够切实活到生命条件所赋予的寿限。

但是,我们是无法确实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力好好养护生命主体,不是求长生不死,而是避免"夭折"。

所以,道家思想非常注重"养生":养护生命主体,包括身体以及精神上,不与他人硬碰硬,追求精神自由,目的正是"尽年"。尽年的思考,只能保证我们不受伤害,免于夭折,但人始终难逃一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劫数"?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5)

《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顺境,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简单来说,人的性命本身具有条件限制,正是常人所称的"宿命",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过生死的关口。

因此,人能够做的,是从心境上改变,从而消解对于死亡所带来苦恼。心境上的转变,并非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而是坦白面对已发生不幸的悲剧宿命,破除一般"好生恶死"的认知判断,继而欣然接受它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方能重新整顿自己的情感,思考自己的去向。换句话说,道家思想希望人们可以"更清醒"去面对事情。

基于以上对生死观念的理解,庄子把妻子的离逝看得更为之透彻,击鼓歌唱并不是轻佻或无情的举动,而是体现"安时以处境"之表现。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6)

庄子以自然参透挚爱的生命。他接受妻子离世是无可奈何的宿命,继而以自然规律的角度消解,体悟到妻子并没有"消失",而是阶段性改变,这意味着妻子依然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当庄子破除了"妻子不复存在"的一段认知后,内心即获得平易恬淡,眼眶里的热泪便因这超越的看法止住了。

"死"的去污名化

从上述庄子的态度,可见"死亡"在道家思想中并非常人所认为的"终点"。"死亡"一词的意义,只是在自然规律下"身体机能停止"的阶段标示而已。

当"死亡"不再被恐怖、阴霾色彩笼罩时,的确给予我们更广大的思考空间。在庄子寓言里,"死亡"并非消失,这意味着人死后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想想,人的身体机能停止运作,那么存在如何可能?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7)

心跳停止,就如落叶归根一样,这样说来,死亡不算是一切的结束,而只是存在形式上的转换。就精神层面来说,霍金以对宇宙穹苍的热忱,克服渐涷症的坚毅不屈,甘地追求民主和平的大爱信念,科比的"曼巴精神"……前人虽不在人世,但这些数之不尽的意志,却存留在活人的心中,以后代的生命继承及延续它。这也是《老子》〈三十三章〉所言"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

就物理层面来说,根据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物质并不会凭空消失。因此,"死亡"并非指消失,比方说:像近年出现的"环保自然葬"(包括树葬、洒葬、海葬、花葬等方式)来说,正好体现着生命形式的转换,化作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新生命。如此,"死亡"即是循环的其中一个阶段,而非只是个体的消失。

从庄子寓言里"气化"(透过变化的动能而获得生命之气,形体随之而生,生命便出现了,现在因变化的原因至死亡)以及老子"死而不亡"观念可见,道家思想不视肉体上的死亡与"结束"、"不存在"为同一观念。

在以上物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例证,不难理解人死后如何继续存在。这的确改变了"死亡等于不再存在"的一般认知,庄子从更浩瀚、超越的观点来思考死亡,无疑是对"死"的去污名化,因为这观点厘清了肉体死亡与"不存在"两者之间不同,解消这概念上的框架以后,生与死的概念不再能"误导"我们的情感了。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8)

当然,庄子并非否定面对"死亡"所带来伤感,正如寓言中提及,他也经历痛哭流涕的阶段,但面对死亡不应该导向绝望的心境。以道家思想来看,庄子的目的在于解开人们对"死亡"概念的偏见。如果"死亡"不象征着一切结束的话,在本质上其实与"出生"无异,都是属于循环的其中一个阶段。如此,人们即没有必要因为"死亡"而绝望了。

释怀就释怀,唱什么歌呀?

看到这里,可以了解庄子如何从悲伤走出来,但还有一个疑问:既然"哀乐不能入",那为什么要"鼓盆而歌"呢?

庄子去世:妻子病逝庄子却唱歌(9)

这一点没有实际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猜想:庄子不再哭泣,是因为知道妻子死而不亡,继续以不同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

那么,庄子的歌唱,或许可以理解为:以生前丈夫的身份,为送别妻子"远行"给予的祝福,破除生死的界线,以歌声伴随妻子进行生命下一阶段的路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