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障碍的成因: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
儿童精神障碍的成因: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在王玉凤看来,青少年出现这类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校、家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王玉凤曾以北京市为例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焦虑抑郁问题的青少年占比千分之六,现在增加了十倍甚至十几倍。而又一项针对北京地区6183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其心理障碍患病率达15.43%,基本与发达国家心理障碍患病率持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期的精神障碍,症状常常会持续至成人期。王玉凤以儿童多动症为例,“这些孩子存在伙伴关系不好,社会化也不太好,不会跟人交往,难以跟人家维持好的关系,朋友很少等问题。对于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
新京报讯(记者 方怡君)近日,浙江一学校学生佩戴“智能头环”检测注意力一事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不少专家坦言,此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对“注意力缺失”的焦虑。11月20日,第五届教博会期间,儿童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研究室主任王玉凤从心理学层面提出个人观点:注意力是心理指标的一种,通过佩戴专业设备,记录学生的状态,只要目的是纯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就可以。
王玉凤认为,注意力与人的多个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也与儿童青少年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当日,她以ADHD(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为例,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现状问题,给出教—医—家协同建议。
青少年心理障碍患病率基本与发达国家持平
目前,国内尚缺乏全国性儿童和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调查数据,但是区域性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正呈逐年增高趋势。
王玉凤曾以北京市为例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焦虑抑郁问题的青少年占比千分之六,现在增加了十倍甚至十几倍。而又一项针对北京地区6183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其心理障碍患病率达15.43%,基本与发达国家心理障碍患病率持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儿童期的精神障碍,症状常常会持续至成人期。王玉凤以儿童多动症为例,“这些孩子存在伙伴关系不好,社会化也不太好,不会跟人交往,难以跟人家维持好的关系,朋友很少等问题。对于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精神疾病在儿童期不能得到有效干预治疗,部分人的症状往往会延续至成人。患者的学业和职业成就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负担。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在王玉凤看来,青少年出现这类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校、家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ADHD为例,“从某种角度看,分心也是优点。”王玉凤坦言,有的孩子比较冲动,但是他的创造率比较高;有的则充满活力,内心善良。虽然孩子情绪不稳,但是他挺敏感的,学校、家长要善于关注到他们缺点背后的优点。
“要找找他的长处。发挥他的长处才能更好地来帮助他们,不在乎他没有什么,要更好地看他有什么来更好地帮助他。我们要看到他的长处。”
具体策略上,学校可适当减少作业量,使其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或把作业分成绩部分(大目标、小步骤)让孩子能够完成;上课时间多留出一些空余时间,让孩子动动身体;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监督、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家庭层面,王玉凤认为,改善亲子关系也特别的重要。“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不良,管理政策就可能失败,亲子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形式多样的,理解了就能接受,接受了就能理解,改善亲子关系,增加孩子的依从性和正性行为。因为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应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需要学校、医疗、家庭等相互协作以推动问题的解决。王玉凤认为,医院等部门分级诊断治疗、教育部门分级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社会和媒体分级推广普及专业心理知识,多方共同发力。
■对话
惩罚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矫正不持久
新京报:现阶段生活、学习节奏加快,是否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速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王玉凤:确实是如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焦虑抑郁问题的青少年占比上升很明显。
临床情况来看,目前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而且在不同阶段,每个年龄都呈现不同问题。例如,儿童的学习问题,发音、阅读问题,都会随着压力的增大更加显现出来。
新京报: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可以提前干预吗?如何预防?
王玉凤:我们常常开玩笑,司机有驾驶证、老师有教师资格证,但是唯独做父母没有合格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从备孕到孕育过程中,不仅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家长不理解,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亲子大战、父母大战,甚至是孩子口中所谓的单打双打混合打。一般来说,孩子出现情绪的问题,追踪到生活事件上影响比较大。家长眼里看似不起眼的一次打骂,很可能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很长时间消失不掉且会重复再现。
微观到如何与孩子有效互动,社交技能、运动技能;宏观到大的教育环境、家庭成长环境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共同助力。
新京报: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现在看来是不是错的?家长如何把握好惩戒边界?
王玉凤:实际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打”对他们的帮助并不大。
惩罚不是好的办法。不仅对行为矫正不持久,也很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建议家长更多地采取友好平等的沟通,掌握一些行为矫正方法。如,在实际生活中,尽量把好的行为强化,做的好要加强鼓励。不好的可以惩罚,建议可以以对着白墙反省等方式进行。一般来说,按照一岁反省一分钟计算,若孩子十岁可以反省10分钟。让孩子反省的前提是,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否则惩罚是无效的。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