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有次,林玲看到一个明明已经瘦成竹竿的姑娘拿着刚做完的体测表,一边摇头,一边嘟囔着“又胖了”。春节复工前的一天,白领林玲(化名)的微信群里,女性友人都在为“每逢佳节胖N斤”而烦恼。但在林玲看来,说这些话的女生其实都不胖,有几个还有点偏瘦。“春节里大吃大喝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哎呀,这个春节我足足胖了五斤。”“我肚子圆得以为自己怀孕三个月了,吓得我今天晚饭都没吃,要赶紧练起来了”……

上海终于放晴,气温升高,姑娘们大长腿露出来了没?

话说“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春节后大家投入了新一届减肥行动,但如今收效如何呢?你有没有越减肥、越烦恼?

记者 | 应 琛

漫画 | 崔 泓

“春节里大吃大喝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哎呀,这个春节我足足胖了五斤。”

“我肚子圆得以为自己怀孕三个月了,吓得我今天晚饭都没吃,要赶紧练起来了”……

春节复工前的一天,白领林玲(化名)的微信群里,女性友人都在为“每逢佳节胖N斤”而烦恼。但在林玲看来,说这些话的女生其实都不胖,有几个还有点偏瘦。

有次,林玲看到一个明明已经瘦成竹竿的姑娘拿着刚做完的体测表,一边摇头,一边嘟囔着“又胖了”。

“如果我的脸再小一点/腰再细一点/腿再长一点/皮肤再白一点/看起来再年轻一点……那就好了。”很多人照镜子时都会产生类似的想法。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和性吸引力的看法,在学术界被叫做“体像”(body image)。这个词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师Paul Schilder在1935年提出。当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是负面的、消极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和自我的期待时,就会产生形体焦虑。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1)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对形体的焦虑,但这种焦虑不会持续太久,更多的是应激性的反应,可能一小段时间之后就自行消散或是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但对于那些真正形体焦虑的人来说,这种困扰挥之不去,即便他们达到了阶段性的改善目标也不会满足,很有可能用一个更苛求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进入新一轮的低落。

研究表明,形体焦虑度比较高的人,与个性中的“内向性”有一定的相关度。此外,对审美高度敏感的人、完美主义的人,都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形体焦虑。除了基因与个人特质的影响,文化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2)

焦虑的不只是女性

对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群,形体焦虑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英国《每日邮报》多年前发表过题为《女性一生中花近一年的时间计算卡路里和担心体重……不过男性也没逊色多少》的文章。

文章称,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女性通常每天有约21分钟思考或谈论其饮食,即每周有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做这些。

这意味着,她们每年有127个小时为其身材感到焦虑,以成人平均寿命为67岁以上计算,就相当于约355天,将近1年。

而男性时间少一些,但少得不多——男性每天有18分钟,即一年109个小时。

文章还指出,调查中有一半的人声称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并通过监测卡路里来控制饮食。 成人一生中平均花费 338 天来计算卡路里 —— 这相当于每天有 20 分钟,每周超过 2 个小时,每年平均有 121 个小时查看标签上与卡路里相关的内容,谈论卡路里或者思考卡路里问题。

而且不仅女性试图打赢卡路里战争;近2/5(38%)的男性承认会查看包装背面的营养信息,试图保持苗条身材。

科技的进步更让人们可以全天候计算卡路里,有超过1/5的英国人报告说,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跟踪计算自己正在消耗的卡路里,而近1/10的人使用专业网站来监测其摄入的卡路里,还1/6的节食者仍用老式的笔和纸来记录饮食日记。

在美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亚裔女性群体经常报告有形体焦虑,并感到自己在吸引力上不如美国白人,但实际上,她们是在线社交中最抢手的对象之一。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调查中,亚裔女生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过低的评价的比例( 24% )是白人女生( 12% )的两倍。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3)

比起女性,男性对自己形体的焦虑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身高,以及是否拥有强健的肌肉。2012年的一次调查显示,10.5%的受访者承认摄入物质以增进肌肉,有6%的受访者承认在训练肌肉时使用类固醇激素(长期摄入会增加抑郁、自杀倾向、心肌症的发作概率,对青少年的风险尤高)。两年后,一项针对青春期的男孩的研究则显示,近18%的男孩对自己的体重和形体非常忧虑。而那些极度担心自己形体的男孩,不仅更容易抑郁,也更有可能形成高危的行为习惯,比如酗酒、吸毒等。

要么瘦,要么死

化妆品,健身房,减肥药,整形手术……蓬勃发展的美丽产业许诺我们:像明星一样美,这个标准是可以达到的,只要你更努力地保养,更努力地锻炼,更努力地节食。换言之,我们的身体成了一个“半成品”,如果你还不够完美,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于是,“要么瘦,要么死”成了当下很流行的减肥口号。

把“胖”和“死”划等号,这句口号所隐含的极端价值观令人不寒而栗。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许多人因为对“瘦”和“美”的执念,疯狂减肥而致死。

在聚集了上万名用户的百度“暴食症吧”里,很多病友都知道一对母女的故事。

女儿因过度减肥死亡。

如果形体焦虑超越了心理承受的界限,就可能进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陈珏主任经常能看到父母对孩子“减肥”的指责。

陈珏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记得,1998年,她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时,整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年只能见到一两例进食障碍患者,如今一整天的门诊可以见到二十多人。

减肥为什么越来越自卑?越减肥越烦恼男性为什么也有形体焦虑(4)

“进食障碍,又分为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三种。神经性贪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2岁到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首诊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而神经性厌食症的高发年龄段则为13岁到2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6岁,首诊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11。暴食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是23岁。”陈珏告诉记者,她在临床上见过最小的厌食症患者才8岁,“是一个学跳舞的女孩子,对体形的要求比较高。”

和所有精神类疾病一样,进食障碍是多因素疾病——遗传因素、人格基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共同起作用,陈珏补充道:“‘社会文化’因素,如‘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和社会价值观,在进食障碍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精神科兼文化人类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进食障碍的一项文化人类学研究非常出名,她研究的对象是太平洋岛国斐济的年轻女孩,研究结论是媒体在进食障碍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斐济,自 1995 年一些美国肥皂剧,像《六人行》《甜心俏佳人》《飞越情海》等首次播放后,女人患厌食症的人数剧增;每天看肥皂剧至少 3 次的女人比从来不看的人更容易对自己的身体不满,甚至产生扭曲不真实的体像。

“对体形不满意,过度追求完美,自卑和刻板,都是引发进食障碍的高危因素。”陈珏说,临床上,主动来就医的贪食症患者比较多,“长期反复的暴食与催吐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内心痛苦。相反,厌食症的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反而会觉得自己还不够瘦,多数由家人带来就诊。”

但事实却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20%,是所有精神科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患者最后往往因多器官衰竭致死。2010年,法国女模伊莎贝尔·卡罗就因患厌食症离开了人世。

国外学者则发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比例在50%以上,这些患者还可能共病物质滥用、冲动/冒险行为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

陈珏说,以前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进食障碍是精神科需要处理的问题。在诊疗中,很多家长都觉得吃不下饭是肠胃问题,要看消化科;闭经是内分泌问题,要看中医或内分泌科。很多时候,病情都被耽误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