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怎样的:为什么外踝容易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怎样的:为什么外踝容易扭伤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同时踝关节还可以跖屈时伴有后足内旋,背屈时伴有后足外旋。小腿前方肌群收缩引起足背伸运动,小腿三头肌收缩引起足跖屈运动,小腿肌肉间的协调运动为踝关节提供动力学的稳定。完整的踝穴结构和周围韧带则为踝关节提供静力学稳定,构成踝关节的各结构共同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距骨:分为头、颈、体三部分,与足舟骨、跟骨、胫骨和腓骨形成关节。 距骨体前宽后窄,踝背屈时距骨体较宽处入踝穴,踝跖屈时距骨体较窄处出踝穴。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踝关节负重时,17%负荷经外踝向腓骨近端传导,外踝轴线与腓骨干纵轴相交形成向外开放的10~15°以适应距骨外侧突。
首先认识一下踝关节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机制。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踝关节负重时,17%负荷经外踝向腓骨近端传导,外踝轴线与腓骨干纵轴相交形成向外开放的10~15°以适应距骨外侧突。
距骨:分为头、颈、体三部分,与足舟骨、跟骨、胫骨和腓骨形成关节。 距骨体前宽后窄,踝背屈时距骨体较宽处入踝穴,踝跖屈时距骨体较窄处出踝穴。
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同时踝关节还可以跖屈时伴有后足内旋,背屈时伴有后足外旋。小腿前方肌群收缩引起足背伸运动,小腿三头肌收缩引起足跖屈运动,小腿肌肉间的协调运动为踝关节提供动力学的稳定。完整的踝穴结构和周围韧带则为踝关节提供静力学稳定,构成踝关节的各结构共同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不论骨骼还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都可以通过改变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环境,引起踝关节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踝关节的不稳定的发生。
踝关节外侧之稳定结构包括外侧关节囊,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其中以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尤为重要。
跟腓韧带则位于关节外,跨过踝和距下两个关节,起于腓骨远侧的顶端,向后斜行,止于跟骨外侧中部,与腓骨肌腱紧邻。足背伸和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所承受应力最小, 随着足逐渐跖屈,其承受应力逐渐增加,足强力内翻内旋时首先损伤距腓前韧带,继之跟腓韧带。
故在踝关节固定跖屈位时,内翻和内旋暴力通常引起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所以外侧韧带和关节囊在踝关节内翻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踝关节存在以上解剖生理的薄弱环节,或者说踝关节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加之运动中许多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的要求,例如,在跑跳练习中,运动员腾空阶段足处于跖屈内翻位,足尖蹬地和落地瞬间,恰好是踝关节稳定性较差的状态。
如果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向一侧倾斜或者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就会使足外侧的距腓前韧带首先被牵张, 依据暴力的大小,首先是距腓前韧带损伤;内翻暴力继续作用,出现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同时损伤, 严重者外踝撕脱性骨折。
因此,在训练比赛和体育活动中,踝关节(包括距下关节)软组织扭挫伤,尤其是内翻应力所致外侧韧带损伤是最为常见,占踝关节韧带损伤的90%。虽然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骨伤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但由于其缺少影像学上阳性表现,往往不被患者及医务人员所重视,没有接受正规治疗的踝关节外侧损伤,很容易导致后期出现运动时疼痛、反复肿胀、不稳或打软的感觉、重复再伤等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后遗症。
踝外侧韧带损伤的不恰当治疗,使得受伤组织以疤痕连接,韧带松驰,反复出现肿胀,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走容易有不稳的感觉。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病人中又有 10%~30%由于误诊、治疗方法不正确,或病情进一 步发展而演变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