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治疗最佳时间:我治鱼病的一些经验
鱼病治疗最佳时间:我治鱼病的一些经验首先,水中溶解氧浓度对生化过滤有决定性作用。生化过滤的过程其实就是水中有害物质氧化的过程,亚硝化菌将游离铵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硝化菌再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只有当水中溶解氧浓度足够时,生化过滤才能正常工作。一旦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生化过滤会立刻变成毒气工厂,死亡的硝化细菌会造成水质迅速恶化。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氧气的重要性。水中溶解氧对维持水质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刚开始养鱼时,谁都忍不住要买,做好隔离检疫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觉得隔离检疫至少要2周以上,并且在第一周最好不要喂食。很多鱼刚买时由于应激反应,会显得很活跃,这个活跃期有时可以持续1周。但是一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趴窝,然后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检疫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起到作用。3)水中溶解氧对维持水质有决定性的作用绝大多数鱼病都跟水质有关,而养鱼的学问也基本就在“养水”上。
1. 防病胜于治病
医学是非常专业的科学,在专业医学院认认真真读四年也只是初步具备了做医生的基础知识。我们这些业余的养鱼爱好者根本没可能成为真正的兽医。防病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我就简单的讲几点吧。
1) 做好检疫,预防传染病
传染是鱼得病的主要原因。如果不买鱼的话,养熟的鱼几乎不会生病。我上次买鱼是2012年,这几年我的鱼几乎不得病,有病也是小病,随便治治都能好。
但是刚开始养鱼时,谁都忍不住要买,做好隔离检疫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觉得隔离检疫至少要2周以上,并且在第一周最好不要喂食。很多鱼刚买时由于应激反应,会显得很活跃,这个活跃期有时可以持续1周。但是一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趴窝,然后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检疫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起到作用。
3)水中溶解氧对维持水质有决定性的作用
绝大多数鱼病都跟水质有关,而养鱼的学问也基本就在“养水”上。
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氧气的重要性。水中溶解氧对维持水质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水中溶解氧浓度对生化过滤有决定性作用。生化过滤的过程其实就是水中有害物质氧化的过程,亚硝化菌将游离铵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硝化菌再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只有当水中溶解氧浓度足够时,生化过滤才能正常工作。一旦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生化过滤会立刻变成毒气工厂,死亡的硝化细菌会造成水质迅速恶化。
其次,水中有毒物质大多是还原性的,比如硫化氢等。水中溶解氧浓度高了,这类还原性的有毒物质会氧化形成无害的物质。
最后,溶解氧浓度对于鱼的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溶解氧含量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分别为自由区、限制区、窒死区和即死区。对于鲫鱼,氧含量在4-5mg/L时是自由区,氧含量低于1mg/L即为窒死区。比较糟糕的是,鲫鱼是一种耐低氧的鱼类,在氧含量下降到窒死区以前,是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的。如果鱼有浮头现象,那说明氧含量已经进入窒死区了。不浮头并不能说明氧含量足够。
溶解氧浓度跟密度有很大关系。密度大了,耗氧量也就大了,而氧气只能从水面和氧气泵补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溶解氧浓度自然就会下降。
2. 我治鱼病的基本方法
1) 消除病原,维持水质是关键
鱼得病一般都是水质出了问题。我一般会换50%水以改善水质,加0.5%盐,增加氧气泵。治病时,药物往往会破坏硝化系统,所以增加氧气供应,勤换水非常重要。0.5%的盐可以缓解鱼的压力,抑制水霉,降低柱状黄杆菌等细菌感染鱼的可能性。我以前还会用一些药剂测量氨氮浓度,只要水质稍有恶化就换水50%。
一般疾病的死亡率并不高。就比如SARS,当年搞得人心惶惶,其实死亡率也就20%,现在的MERS死亡率也就40%。鱼的免疫系统虽然比人差很多,但应该相信,只要改善水质,大多数鱼是会自然康复的。
2) 全缸下药为主
维持水质是治病的关键。而鱼缸越小则维持水质的难度越大。一般鱼友的隔离缸都比较小,所以隔离治病是高难度的技术活。我刚开始养鱼时,所有隔离的鱼都死在隔离缸里了,没有例外。
全缸下药虽然会破坏硝化系统,但是大缸水质易维持,治疗成功率要高很多。
隔离可以用作为丢车保帅的方法。如果有不太喜欢的鱼病了,可以隔离。因为病鱼是细菌和病毒的制造器,会增加病菌的浓度,增大其他鱼生病的可能。
3) 准确把握剂量,尽可能用人用的药
花鸟市场卖的药很多不是药。比如,很多黄粉称为“呋喃唑酮精粉”,这个所谓的“精粉”实际上是制药的原料,对“精粉”进一步提炼才能成为药。这类精粉的剂量是没有办法把握的。按照正常药物剂量使用的话,因为精粉浓度低,基本上无效。而精粉本身大多不标浓度。
人用的药质量才有保证,剂量也容易控制。就比如高锰酸钾吧,人用的高锰酸钾片价格便宜量又足,一小片比一瓶盖鱼市版高锰酸钾更有效。
4) 对症下药是不可能的,需要联合用药
我觉得对症下药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需要各种化验设备,家里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设备。就算有,大多数人也不具备正确使用的能力。我为了给鱼治病专门买了凤凰牌显微镜,用油镜可以放大1600倍,看寄生虫是没问题的,原则上也可以看到细菌。我在单位天天用显微镜,买以前自以为肯定能用好。但是实际上,生物样品是要染色的,生物制样也是一门学问。我虽然显微镜用得很溜,但实际上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就算能染色,能看清,又有什么用呢?我并没有细菌图谱,哪里分得清到底是正常的细胞还是致病菌呢!
网上关于鱼病的资料也是以讹传讹的。比如说,细菌性烂鳃、白头白嘴病、棉绒病、烂鳍病等等的致病菌分别是鱼害粘球菌、柱状曲挠杆菌等等,其实这些细菌的名称只是柱状黄杆菌的曾用名。而即使是同一种细菌,不同亚种的致病性也不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这类事情根本搞不清楚。
其实治病很简单的。关键就是:1.保持水质;2.准确把握药物剂量;3.联合用药。我说的联合用药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全用!加黄粉用于抑制细菌,加盐用于抑制真菌。如果觉得有寄生虫就再加点寄生虫药!只要剂量控制好,大多数病是能治好的。就象我平时也很少去医院的,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基本上是自己搞点药吃一吃,至今还没死吗!
下面介绍我对一些病的治疗经验。
比较常见的外寄生虫。
外寄生虫在自然环境中一般是不致命的,只是有点讨厌。在鱼缸里,外寄生虫咬出的伤口会引起继发感染,会使鱼粘液增多从而使水质加速败坏,另外外寄的密度有时会达到致命的程度,这些都是外寄可能的致命原因。但总的来说,外寄生虫并不危险。
锚头蚤和鱼虱很容易辨认。锚头蚤像是戳在鱼身上的一支箭,如果锚头蚤很多的话,鱼就像穿了一件蓑衣。鱼虱则是一种扁圆的寄生虫,直径有几个毫米那么大,不可能忽略掉的。
我治疗锚头蚤和鱼虱的方法是:加0.5%的盐缓解鱼的紧迫,加痢特灵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再加驱虫药来治疗外寄生虫。
白点病是另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是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的症状是,初期鱼比较焦躁,会突然急游擦缸壁,鱼身上会出现细小的白点,后期鱼身上会挂满血丝,呼吸急促。
由于小瓜虫的生命周期比较复杂,在缸里会有残留,鱼身上的白点也并不是小瓜虫本身,而是鱼身上的小脓包,所以治疗白点病应当全缸下药。
我治疗白点病还是用我的大力丸法:加0.5%的盐缓解鱼的紧迫,加痢特灵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加白点净来治疗白点虫。
如何对付细菌性疾病
细菌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我最喜欢的药是痢特灵,最好的用药方式是口服,因为口服的用药量少,可以避免对水质的影响。我一般是用1滴水把药化开,然后用一点点面粉做成药饵。如果鱼不吃食了就只能全缸下药了。我是按照水量计算药量的。比如说水量是100升水,相当于两个成人,药量就是两个成人的药量。全缸用药时,由于过滤遭到部分破坏,再加上鱼的分泌物增多,水质很容易败坏,所以需要注意监控水质。我一般会增加换水次数。另外为了保证氧气充足,我会加一个氧气泵。痢特灵药性比较温和,适当增加用药量问题不是很大。最多的一次我曾经喂鱼口服1/4片/次,12小时一次连喂了3次。
真菌是另一种常见的问题。
比如水霉。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一般水里都有,鱼的身体不好时就会得。但水霉也算不上大问题。我曾经用过孔雀石绿,效果是很显著,但对鱼的伤害也是存在的。现在我只用0.5%的盐。这个浓度的盐水并不能治好水霉,但是对水霉有抑制作用。只要及早治疗,剩下的事可以靠鱼的自身抵抗力完成。这样治病比较慢,要有耐心。另外这种治法可能不适用于新手,因为我一般不会等水霉很严重了再治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治鱼病要勤观察、有耐心。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般药都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把病治好。我判断药是否有效的办法是:观察一两天,如果有起色了肯定有效,如果病的发展势头放缓了也是有效,有效就要坚持。如果没效再上网查资料找原因。如果找不出新的原因,那么说明这就是极限了,继续坚持原来的药,期待奇迹发生吧。奇迹常常是会发生的!当年SARS搞得人心惶惶,其实死亡率也不到20%嘛。只要给鱼一个舒适的环境,很多鱼病不治说不定也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