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排名:奋斗者正青春
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排名:奋斗者正青春从首例到百例,从百例到千例,从千例到万例……因为解决了供体问题以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的关键难题,仅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就已经让上万名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不仅如此,因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在中国临床取得的突出进展,黄晓军团队还于2007年受邀参加国际实验血液学年会并作大会报告。这也是黄晓军团队带着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的临床研究成果,首次亮相国际最高级别的学术组织年会。从1990年开始探索到2000年成功完成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相合移植手术,驯服T细胞的这条路,黄晓军和团队走了整整10年。此后,黄晓军带领着团队不断完善治疗体系,一项又一项成果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等国际顶尖医学杂志上。解决供体问题,成了摆在黄晓军面前的头道难题。于是从1990年开始,黄晓军开始思考并探索单倍体相合即半相合移植方案。与全相合不同,半相合骨髓移植对点位的匹配度要求较低,患者的父母
5月30日,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揭晓获奖名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位列榜单。
光华工程科技奖旨在奖励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以激励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促进其工作取得更大成果。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身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的黄晓军教授,长期致力于解决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其带领团队创建、发展、完善的国际原创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现已成为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
中国原创技术让白血病患者实现“人人有供体”白血病是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患者被医生确诊为白血病,几乎相当于获得了一张死刑判决书。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来说,他们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配型,如果供者与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在6个点位上完全匹配,则称为同胞全相合,这种配型排异反应小、生存率高,是许多病人的首选,也是早期骨髓移植的通用方案。但遗憾的是,患者能够找到6个位点100%相合的供者概率在同胞之间只有25%,在陌生人之间则只有1/10万。”黄晓军告诉记者,受限于供体配型成功率低,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全国能够做骨髓移植的医院虽然已有近20家,但全国的移植病例数也仅为54例。
解决供体问题,成了摆在黄晓军面前的头道难题。于是从1990年开始,黄晓军开始思考并探索单倍体相合即半相合移植方案。与全相合不同,半相合骨髓移植对点位的匹配度要求较低,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都有可能成为供者。
路子选对了,走起来却困难重重。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驯服T细胞。众所周知,T细胞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既会杀死肿瘤细胞,也会攻击患者体内的正常细胞,因而T细胞也成为半相合骨髓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当时,国际上采用的通用技术是将T细胞移除,但是移除T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抗肿瘤的细胞一并杀除,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所以我们需要‘听话’的T细胞,在不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在沉睡,而需要的时候则能够被唤醒。”黄晓军笑言。
从1990年开始探索到2000年成功完成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相合移植手术,驯服T细胞的这条路,黄晓军和团队走了整整10年。此后,黄晓军带领着团队不断完善治疗体系,一项又一项成果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等国际顶尖医学杂志上。
从首例到百例,从百例到千例,从千例到万例……因为解决了供体问题以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的关键难题,仅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就已经让上万名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不仅如此,因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在中国临床取得的突出进展,黄晓军团队还于2007年受邀参加国际实验血液学年会并作大会报告。这也是黄晓军团队带着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的临床研究成果,首次亮相国际最高级别的学术组织年会。
当时,国际学界对这一方案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
“我们的报告收获了喝彩,也遭受了质疑。但我们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因为数据不会说假话,受益的病人也不会说假话。伴随着成功移植病例的不断增加和技术推广,到2016年,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被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正式命名为‘北京方案’。现在,北京方案覆盖了中国95%、全球50%以上的半相合移植病例,已成为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回忆起半相合移植技术30余年走过的路,黄晓军字字铿锵。
病人的支持是临床进步的基本底色30余年的不懈努力,也让黄晓军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医生成长为满头华发的资深专家。回首带领团队应用半相合移植技术所走过的路,黄晓军时常感慨,“将中国原创的移植技术应用并推广至全世界,治愈中国乃至全球的白血病患者,这对于一个医生而言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这种幸福,更多来源于患者,因为病人的支持才是医学临床进步的基本底色”。
就在前几天,一位77岁的老人又为黄晓军所言的基本底色,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老人在半年前被明确诊断为高危白血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阵发性心房纤颤等合并症,辗转多家三甲医院接受了最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后仍无满意疗效,最终决定由黄晓军团队应用“北京方案”为其进行移植治疗。经历了近三个月的化疗、移植、出仓护理后,患者重获新生并已出院。
“这位77岁的患者,也再次开创了亚洲最高年龄的骨髓移植纪录,其为‘北京方案’移植体系的安全性再次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我们期待,更多的原创技术能点亮患者生命之光。”谈及能够再次实现纪录突破,黄晓军坦言,这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因为,白血病是高度恶性的血液肿瘤,对于伴有更多基础病和并发症的老年人来说,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患者多自身条件较差;另一方面,患者对治疗手段认识不足,而错过最佳治疗期。这位患者,能够在如此高龄且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坚定地选择移植手术,除了自己有战胜恶疾的信心和决心,也对医生团队给予了最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对医生的最大鼓励,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不负患者以命相托。”黄晓军回忆,在半相合移植技术开始临床探索的最初10年里,也有数量很少的患者因为手术失败而离开世界,但正是患者和家属冒着风险和医生一起努力,才有了今天半相合移植技术的临床疗效。至今,那些患者的名字仍然刻在黄晓军的脑海里,激励着他带领团队继续精进技术。
在新起点更需要踔厉奋发近年来,黄晓军团队的技术精进聚焦难治复发和老年白血病的诊治,新技术完善了精准分层治疗,提高了难治复发白血病及老年白血病的疗效。
“现在,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较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统计来看,在2005年之前,绝大多数移植患者年龄被限制在55周岁以下。那时,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给超过55岁的患者做骨髓移植都被视为生命风险极大的手术。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需要接受骨髓移植或者有强烈移植愿望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提高骨髓移植的年龄上限已经是关系到患者福祉以及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黄晓军向记者介绍。
记者还进一步了解到,针对这一课题,黄晓军团队经过十多年努力,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开始,通过调整药物的组成、剂量、顺序,逐渐探索并形成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患者的移植前分层预处理机制。该人群预处理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化疗药物毒性对患者的攻击,同时尽可能增强患者的免疫机制,到2017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已经可以普遍为65周岁以下患者进行骨髓移植。现在,这一按照人群划分形成的预处理机制已臻于完善,成为“北京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移植患者的年龄上限也不断被刷新。
“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既是荣耀也是鞭策,其督促我和团队在新起点重新开始。”谈及获奖感受,黄晓军表示,“回望我们走过的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项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密切相关。中国骨髓移植事业的进步,是在国家逐渐强大的过程中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守护生命的新起点上,我们更要身怀祖国和人类的共同命运,踔厉奋发。”
原文刊登于2022年6月8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健康周刊
记者:刘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