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有什么贡献(南怀瑾小学都没毕业)
南怀瑾有什么贡献(南怀瑾小学都没毕业)他精通佛法理义,却不迷信,他说佛法是“有情”之法,而他自己也正是“有情”之人。就是这样一个小学都未能毕业的人,凭借着自修,却成了海内外闻名的国学大师,他就是鼎鼎有名的禅门大德——南怀瑾。一旁的父亲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随着人群的走动,他们父子俩默默地走出学堂。回到家里,父亲轻声跟母亲交谈,想让他去学雕塑,或是去做商家的学徒。只见这个男孩走过来,坚定地说:“不,父亲,我还是要接着学习。”
文‖ 鱼羚
1930年的一天,浙江温州一座新兴西式学堂,校长正在给小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书,这时他威严地扫视了下面的学生,喊了一个人的名字说:
“你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不能够毕业,只是肆业。”
人群中,只见一个瘦瘦的小男孩,低垂着头,慢慢移动步子,走上讲台,双手接过校长递过来的肆业证。
一旁的父亲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随着人群的走动,他们父子俩默默地走出学堂。
回到家里,父亲轻声跟母亲交谈,想让他去学雕塑,或是去做商家的学徒。
只见这个男孩走过来,坚定地说:“不,父亲,我还是要接着学习。”
就是这样一个小学都未能毕业的人,凭借着自修,却成了海内外闻名的国学大师,他就是鼎鼎有名的禅门大德——南怀瑾。
他精通佛法理义,却不迷信,他说佛法是“有情”之法,而他自己也正是“有情”之人。
01南怀瑾之父
南怀瑾的有情有义,胸怀宽广,都源于他有一个好父亲,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深远。
南怀瑾小学肆业时,父亲宽慰他:
“读书为明理,而不在于荣显 ”
后来他自修,父亲又特意聘请了大师叶公恕点拨他。
南怀瑾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父亲亲自督促他早起,下雪天也不放过。

有时寒冬腊月,还让他独自一人走30公里路去山寺中苦读,嘱咐他过年也不必回来。
母亲心疼他,父亲却说:
“儿时不知艰苦,终将害其一生”
刻苦自修三年,南怀瑾学了别人十年的功课。
这为他安身立命做学问做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喜欢结交能人志士,家中时常宾朋满座;遇到有困难的人,父亲也总能慷慨施舍。
从小耳濡目染,南怀瑾也像父亲一样,待人处事心胸宽广,有情有义。
南怀瑾成家生子后,带着自己的剑侠梦去峨眉山遍访名师,父亲写信给他:
“仗剑须交天下士,黄金多买百城书”
他谨遵父亲教诲,广交义士。

1945年2月,日军在乐清横行霸市,持伪币强买货物,父亲不从,竟遭数名日兵围攻,危急之下,父亲徒手与日本兵搏斗,硬生生握住劈来的军刀。
其侠义肝胆,不畏强权,也深深影响到南怀瑾。
一次南怀瑾回家省亲,父亲让他为乡邻讲一堂佛经课,自己也在下面听,一向毕恭毕敬的南怀瑾面露难色:
“您听,我就不敢讲了。”
但父亲说:“你大了,不必守礼。”

带着恭敬,又感怀于父亲的慈善,南怀瑾为乡邻讲了孝经:
“百善孝为先,视他人父母为自己父母,视他人儿女为自己儿女。”
父亲很欣慰,写诗劝他:
浮云世事争奔眼,闲坐林间抚七弦。
有意让他归隐。
又嘱咐他:
富散千金何足道,贫能慷慨世间稀。
让他男儿志在四方,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02
南怀瑾在峨眉山拜师学艺,剑术精通后,又去浙江武术馆深造了两年,最终以二期第一名成绩毕业,留下做了教官。
后来,南怀瑾还被人拥为“北汉王”,统领过重庆山头,势力很广。
他在做教官调研社会福利时接触到佛法,遇到恩师袁焕仙,成为其首席弟子,闭关三年开悟后,到处讲学。
南怀瑾能文能武影响力深远,被国民党看中,想请他做事,但他谨遵父亲教诲,归隐于山中。
南怀瑾在老友巨赞法师灵峰寺小住时,正值杭州当局要抓捕巨赞,罪名是巨赞与共产党有勾结。

南怀瑾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去南京找人。
从杭州到上海,南怀瑾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再从上海挤上南京的火车,他又一路站了八个小时。
南怀瑾找到戴笠的一帮老部下、“把兄弟”,为巨赞法师打保票:
“我绝对相信他的话,管他真的假的,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和尚的头拿下来呢?所以我亲自到南京来了。”
郑介民口头应允不杀巨赞,但南怀瑾仍不放心,要求他写一张手令,自己好拿去交给保密局杭州站站长。

巨赞法师
南怀瑾拿着保释巨赞的文书,终于从军统手上把巨赞法师给救下来了。
诸葛亮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实际上就连南怀瑾本人也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为了老朋友,他豁出去了。
03救下巨赞法师后,南怀瑾受邀到台湾去讲学。
初到台湾,南怀瑾就遇到一家小旅馆失火,许多人流落街头,一时无处可去。
南怀瑾慷慨解囊,收留了这些难民,这当中,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叫杨向薇。
杨向薇聪明伶俐,南怀瑾有意让她帮自己一起救助难民,日子久了,两个人有了感情就结了婚。

结婚之后,花销日增,还要帮助难民,谈何容易!南怀瑾只得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他们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
可是没想到,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强行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一走了之,再不返回,导致公司破产。
一夜之间,南怀瑾负债累累。
这时南怀瑾已有了4个孩子,生活一度困难,他们只能住在门里透风抬头数星星的破屋里。

为了减轻妻子养育4个孩子的重担,南怀瑾经常右手写书,左手抱幼子,双脚还推动摇篮,哄哭泣的婴儿。
如此窘困的处境下,南怀瑾仍旧孜孜不倦地潜心于研究,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凭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的写作。
他常以“煮字疗饥”自嘲,脸上常带有笑容,神情轻松,从容自如,根本看不出他是处在困境当中,而且如此困难情况下,他还是会见到别人就要帮助。
《三国志·蜀志》陈寿讲有情之人: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南怀瑾就是这样一个有情之人。

那时他们一家三餐都无着落,可是在看到邻居的饥饿模样时,南怀瑾会在夜半时分趁邻居睡着,偷偷把偶然得到的米放在邻居家门口。
帮人还给人面子,是谓大智慧。
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
当初,南怀瑾孝经宣讲“视天下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视天下的儿女为自己的儿女。”
而他自己正是这样身体力行。
他也真正做到了父亲教导的“贫能慷慨世间稀”。
04
1960年,胡适读到了《楞严大义今释》,对南怀瑾的阐述深表赞同。
胡适当时在台湾地位很高,台湾当局很重视他的各种意见,于是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
南怀瑾的书渐渐被人熟知,他门下的弟子也渐渐多了起来。
南怀瑾的名气一时在台湾家喻户晓。
1963年,南怀瑾受聘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之后,他又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
南怀瑾重视“家私塾”,把学生邀到家里边来讲课,以此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
而他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台湾后来的政坛、文化、财经各界的重要人物。
南怀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借此机会,南怀瑾于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协会宗旨以他的一幅对联概之: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各处讲学,穿一身青衣布鞋,或是西装革履,总是满面笑容,谈吐幽默。不论是名流上士,还是贩夫走卒,听之无不会心一笑。
许多奥妙难懂的佛法或药理,或是儒释道学说,他三言两语用最普通的话就能讲明白。
南怀瑾的涉猎范围之广,至今无人能够匹敌;其著作等身,也是令人望其项背。
为能够更好推动和传承中华文化,南怀瑾建出版社出书,办杂志《人文世界》、《知见》。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纠正了大家对孔子的看法,受人热捧,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南怀瑾被越来越多人敬仰,更多有志之士受他学说影响积极投身于革命。
为免受迫害,南怀瑾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弗吉尼亚成立“东西学院”。
以助天下苍生为己任,南怀瑾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传承中华文化的梦想。
05南怀瑾不只是以传承文化来救渡众生,他还做着实实在在的事。
80年代后期,南怀瑾辗转来到香港,时刻关心着家乡和国家的情况。
1990年泰顺、文成水患,南怀瑾捐资救助,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此解除家乡苦难。
为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南怀瑾甘心做个热心的中间人。

1992年6月16日,在苏志诚与汪道涵的会晤中,南怀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以一己之力,搭建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促成了「九二共识」。
南怀瑾利用自己的名气声望,筹来大笔款子,用于国家教育和民生建设。
他一再督促北京大学创办传统文学研究院,并促成了这件事情,也一直给予资助。
南怀瑾回国之后,第一个创办了股份制中外合资公司,意在
“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其他资方合作,我来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
他还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学生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南怀瑾深知从浙江温州到上海坐船需要一昼夜,而且遇上风浪不能航行,载人又装货很危险,于是四处奔走,筹集到1286万美元(合30亿),用于修建金温铁路。
这条长251.5公里的铁路,整整修建了5年,为浙江1 700万父老乡亲,打开了一条方便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前夕,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南怀瑾又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默默奉献,不求名,不求利,只为能做成一些事,南怀瑾用行动践行着他的救国帮贫梦。
06
南怀瑾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奉献于世人,也将自己的一生所得经费,奉献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苏州吴江区,并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他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大陆南北十余所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就是其一。
他还默默为希望工程捐助……凡此种种,都令人深为感动。
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生周年纪念日,南怀瑾受邀演讲。
有人向他问及:何为事业?
他慷然而答: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而这个事情是,永远有利于世界,有利于大家。比如大禹治水。
而其他的一切,上从皇帝下到乞丐,无非是职业而已。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做着一项伟大的事业。
2006年8月4日,南怀瑾做了中华文化传统大众传播的演讲。
他认为,文化人要有人生目标,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新闻出版不应是媒体,而应是文化先驱;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会做人,因为事儿是人做的。
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与会200多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人士,无不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有人感慨道: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敬仰的国学大师,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伽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南怀瑾大师用各种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而今我们看到的许多著述论作,还有影像视频,都随处可见。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蹄无尽,更向乱峰深处蹄”
这是南怀瑾晚年在太湖学堂写的一首诗。
意思是虽然佛法盛行时代过去,到了末法时代,仍要提醒人们还是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即使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流干,最后一滴泪流干。
在太湖学堂秘密授课的那几天,来自海内外的许多学生感念于南怀瑾先生的付出,出资供养,却遭到了南怀瑾的反对:
“不要搞这一套,通知上已经讲明了。”
严厉的背后是慈爱。
一味禅师说:行菩提之慈,昼夜都在慈心的境界里。
南怀瑾就是这样一个昼夜慈心的人。
0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一句诗词潇洒坦然,给了许多人以梦幻和遐想。也是许多人渴望的理想生活状态。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竞争激烈,让许多人浮躁不能够安下心来,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他们向往陶渊明的这种田园生活。
实际上,你知道吗?在佛家人看来,陶渊明的这一种坦然,只是个人看透生活,它只达到了自我的这种超然和洒脱,用佛语来说,他是到了罗汉的境界。
而真正有情于众生,就是知道现实的沧桑,自己本可以潇洒解脱,却能够融入到大众当中,引导他人走出困境,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是菩萨心肠。
而国学大师南怀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有情”人。

古语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而南怀瑾始终以“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为己任,使众生的生命和精神升华得到解脱,就是法布施,行大悲慈,导以大乘。以现在漂亮的话来说,就是以文化哲学来救世界。
雪窦禅师有诗句: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这境界非常高,是至情。《普贤菩萨行愿品》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是至情。
1992年8月,95岁的南怀瑾先生仙逝。
他生前就说过,他不会去往极乐世界寻求往生,而是一定要生生世世在人间。
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