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孩子的教育(人生大事给孩子的生命教育)
未来5年孩子的教育(人生大事给孩子的生命教育)比如古代的帝王们,年轻时候意气风发、骁勇善战,到了中年以后却在追求长生不老,有的甚至沉迷丹药,染上铅中毒。或许在大多数的中国父母眼中,死亡是需要避讳的,孩子是需要被保护、被“隔离”起来的。但细想,中国人对死这件事与其说是忌讳,不如说是畏惧。表现出来就是:口头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但行动上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国人忌讳谈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死是不吉利的。连带着给死人办丧事的相关职业,也不可避免被带了点“职业歧视”,会被说成是“吃死人饭”的。电影里的主人公莫三妹(人称“三哥”)是一个殡葬师,自他爷爷那辈开始,便一直从事着这份“特殊”的职业,算得上是老莫家的“家族企业”了。但在“忌讳谈死”的大环境下,殡葬师这一职业,并不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晦气、吓人的职业,是一般人不愿意从事的“边缘”职业。电影里莫三妹把车停在邻居家门口,邻居会觉得很晦气,看到自己孩子碰了纸钱以后,邻居会第一时间让孩
文丨团妈
你看《人生大事》了吗?
最近这部殡葬题材的小成本电影可谓是火出圈,在各大平台掀起热议。虽然电影讲述的是死亡,但整体确充满了温情,笑点与泪点并存。有人说以前都是给孩子看《寻梦环游记》,现在也有讲述中国人死亡观的电影了,很适合带孩子去看。
虽说死亡不可避免,但地域不同,死亡文化也不同。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不同国家,对死亡的态度,以及给孩子的生命教育都是怎样的。
中国人忌讳谈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死是不吉利的。连带着给死人办丧事的相关职业,也不可避免被带了点“职业歧视”,会被说成是“吃死人饭”的。
电影里的主人公莫三妹(人称“三哥”)是一个殡葬师,自他爷爷那辈开始,便一直从事着这份“特殊”的职业,算得上是老莫家的“家族企业”了。
但在“忌讳谈死”的大环境下,殡葬师这一职业,并不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晦气、吓人的职业,是一般人不愿意从事的“边缘”职业。电影里莫三妹把车停在邻居家门口,邻居会觉得很晦气,看到自己孩子碰了纸钱以后,邻居会第一时间让孩子去洗手。
或许在大多数的中国父母眼中,死亡是需要避讳的,孩子是需要被保护、被“隔离”起来的。但细想,中国人对死这件事与其说是忌讳,不如说是畏惧。表现出来就是:口头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但行动上历来都十分重视。
比如古代的帝王们,年轻时候意气风发、骁勇善战,到了中年以后却在追求长生不老,有的甚至沉迷丹药,染上铅中毒。
有人认为,中国人回避死亡,其实就是选择了对人生意义的回避。其实不然。中国民间素有“红白喜事”之说,结婚叫喜事(红喜事),高寿之人病逝的丧事叫喜丧(白喜事),统称红白喜事。
足以可见,咱们对死的看法,并不是持回避与绝对悲观的态度,只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与含蓄,不太接受过于直接的方式。
《人生大事》的监制韩延在采访中,曾提到他看过的一个报道,讲中国大学里的生命教育:老师让同学轮流钻进棺材体验死亡,结果有的女同学躺进去被直接吓哭。
韩延在感慨的同时,又觉得这种方式有点简单粗暴:“这样的教育或许只能克服对于棺材、坟墓这种‘具体事物’的恐惧,但不能真正理解死亡。”他理想中的生命教育“不只是不怕死了,而是活着的人怎么面对身边人的死亡”。
电影给了一个很温暖的概念:「死去的人变成星星飞到天上去了」,这让不少家长都愿意带孩子去影院观看,认为用这样带有童话色彩的言语告诉孩子“死是什么”,是温暖且可以接受的。客观上也说明,直面亲人的离开对我们来说过于伤痛,这种方式至少能让我们对逝去的人有个寄托。
相比孩子,似乎成年人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有位观众恰好就是殡葬师,他说之前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解释自己的职业,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他愿意告诉孩子:他的爸爸是一个“种星星的人”。
正如电影的其中一位主演所说:“这部电影是给成年人的童话”。这点倒是蛮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有不少观众将《人生大事》与日本电影《入殓师》进行比较,虽说题材类似,但二者足以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文化。
《入殓师》所表现的死亡是一扇门,这扇门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这扇门,就会到达生命的另一个阶段。因此,相比中国人的谈死色变,邻国日本却把死看得很平常。他们认为“生死相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生的另一种形式。
日本对死亡的观念也体现在对墓地的选择上。不同于中国人对墓地的选择十分讲究,甚至要看风水,日本住宅区旁,有些就是墓地或者大型墓群。有的日本人还把家族逝去之人,葬在自家庭院里,认为这样可以与死者共生。
在亚洲国家里,日本是为数不多最早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的,其开始时间与美国大致相同。日本的课程会把生命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起始、成长和结束”,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却也引发不少争议。
日本有一个“生命教育课”的纪录片,讲述了日本的一所中学,学校老师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教育”。首先是老师把准备好的鸡蛋分给同学们,让他们每人都认领一只,而且必须对小鸡悉心照顾,观察小鸡孵化的过程,等到小鸡破壳而出后,要会为自己的小鸡取名字并佩戴脚环,每天和小鸡玩耍喂食。
然而半年后,等到小鸡变成了大鸡,老师又布置了新的任务:让学生亲手杀掉自己养大的小鸡,并且学习如何用刀给鸡切片、如何进行烹饪,最后还要吃掉鸡肉。
这个记录片一经播放,其情节便引起了国内家长极大的不适。不少国内网友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过于残忍,让人无法接受。
但官方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体验从生到死的完整过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食物的可贵,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让他们能正确面对失亲的痛楚。
丹麦被称为童话王国,更是被评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是很多人心中童真与快乐的象征。但丹麦给孩子的生命教育,虽说没有日本的“残忍”,却也让其他国家的家长震惊不已。
大多数国家给孩子的生命教育,都在课堂,丹麦给孩子的生命教育,却在一些“奇葩”动物园。一般的动物园可以看到动物,但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这里的动物园可能会看到动物的尸体和内脏。
这是因为欧登塞动物园常常把死去的动物做公开解剖,解剖过的动物有长颈鹿、狮子、骆驼、马和貘等等。但这样血腥的场面,却很受丹麦家长的欢迎。他们认为现场参观是孩子十分宝贵的户外生物课。因此每次公开解剖都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入园参观,且很多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
负责解剖的工作人员会给孩子们展示动物的内脏,在解剖的过程中,还会仔细讲解动物的各个器官,告诉孩子们: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会这么长,为什么狮子可以成为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
对于解剖动物,通常孩子们都会被迷住,会充满好奇,不懂的会提问,而不是害怕。有的孩子还会把自己的小手跟狮子的大爪子进行比较。
当动物的尸体被刀子切开后,会散发难闻的味道,血腥味非常浓。前排的孩子由于距离解剖桌很近,很多都会用手捂住鼻子。但哪怕气味浓烈,也不妨碍他们观察。整个解剖过程没有人投诉,觉得难受的孩子会主动离场。
显然这种直白得有点过分的教育方式,并不被大部分国家的人所接受。有国外媒体就曾提问动物园:“在孩子面前解剖动物,不太合适吧?”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回答说:“孩子们需要知道,解剖动物‘是不会闻到花香的’。如果解剖动物可以闻到花香,你们不会觉得奇怪吗?死去的动物,就会有死去动物的味道……”
欧登塞动物园每次公开解剖前,都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起讨论。英文评论大多是抨击和谴责,而丹麦语则更多是肯定、理解和支持。
这也侧面说明了丹麦人的生命教育:不愿意在儿童面前过度粉饰世界的美好。或许每个孩子都喜欢童话,但需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个童话都有美好结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死亡的描述都是沉重的。比如中国的清明节,还有西方的万圣节。但以亡灵节为代表的墨西哥人的死亡观,却彰显了墨西哥人对死亡的“欢乐态度”。
2019年上映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曾一度风靡全球。在电影里,人死去以后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不会消失,只要还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他们就是永生的,还能和活人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亡灵节party。
这部电影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墨西哥人的死亡文化: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开始。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描述过这种生死观:“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不可否认,在墨西哥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里或许有着与别人一样的恐惧,但是至少墨西哥人从不避讳死亡,他们用耐心、轻蔑和调侃直面死亡。”
墨西哥的小学有一门课叫“公民知识”,课上这样讲到:“亡灵节的日期在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其中,11月1日是“幼灵”节,是怀念故去的孩子的节日。11月2日是“成灵”节,是我们为纪念那些已经不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举行的节日,这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色彩的节日……”
因此,墨西哥人把死亡当作一个生命周期,而不是一个沉重的悲伤话题,他们调侃死亡、甚至庆祝死亡。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虽然祭奠死者,却绝无悲哀。他们载歌载舞,直至通宵达旦,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以这种方式来纪念逝去的家人。
不仅如此,死亡对墨西哥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创作题材。他们用骷髅作为石雕,用在古代建筑物中;在脸上画着生动的骷髅画像,穿着风格独特的衣服;用写着全家人名字的糖制作骷髅头......
除了以上这几个国家,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很多国家和民族,对孩子有不同的生命教育,对死亡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在美国的幼儿园,班级里养的小金鱼死了,老师会疏导孩子们伤心、难过的情绪,解答孩子对死亡的疑问,带领孩子们给小金鱼办“葬礼”,对金鱼说再见。不仅如此,还会和孩子一起做小金鱼的纪念画册,将孩子想对金鱼的话写进去,用这种方式寄托孩子的思念。
德国的父母会选择在“儿童开放日”这一天,带孩子去殡仪馆或墓地一日游。在殡仪馆,孩子们帮助讲解员把“死者”(一个刚“去世”的布娃娃)从葬礼车的担架上抬下来,推进殡仪馆,穿上“死者”生前最喜欢的衣服,并在葬礼上摆放“死者”的照片、鲜花......让孩子了解到一个人去世以后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接受这个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给孩子的生命教育也是不一样的,身为家长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