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简报(让教育之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梦)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简报(让教育之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梦)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石柱县上下正从教师队伍、课堂改革、互联网 教育、体艺发展特色化等方面锐意进取,求实创新,不断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扶贫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石柱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办好群众满意教育,需在教育均衡上花大力气、动真功夫,下好均衡发展“一盘棋”。石柱县桥头中学 据石柱县评估数据显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自评得分90.5分;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小学0.439、初中0.258,远低于国家标准小学0.65和0.55;义务教育发展公众满意度97.7%……这一连串数字背后,记录了石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缘何短时间内,全县教育能够取得如此成绩?
回龙中学学生做“浮力”实验
石柱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石柱职教中心标准的足球运动场
石柱县沙子镇栗新小学
石柱县桥头中学
据石柱县评估数据显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自评得分90.5分;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小学0.439、初中0.258,远低于国家标准小学0.65和0.55;义务教育发展公众满意度97.7%……这一连串数字背后,记录了石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
缘何短时间内,全县教育能够取得如此成绩?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扶贫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石柱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办好群众满意教育,需在教育均衡上花大力气、动真功夫,下好均衡发展“一盘棋”。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石柱县上下正从教师队伍、课堂改革、互联网 教育、体艺发展特色化等方面锐意进取,求实创新,不断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补短板
多措并举 缩小城乡教师差距
走进石柱县龙潭乡万宝小学双河教育点,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
透过窗户,一位年仅20多岁的女教师正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被书声充盈得温馨又热闹。
“要不是今年县里‘分配’来的徐燕霞老师,恐怕要耽误这群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了。”石柱县教委一位工作人员说。
龙潭乡万宝小学双河教学点地处石柱县南部,距离县城约80公里。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大部分教师都不愿到这里教学。3个年级、27名山区孩子的教学重担落在了两名老师的肩上,教师人员紧张成了该教育点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6年5月,县里定向招聘了10名村小教师。其中,徐燕霞就被安排到龙潭乡万宝小学双河教育点任教。
其实,徐燕霞只是石柱县均衡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一个缩影。
“义务教育均衡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解决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好农村教师。”石柱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该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级各级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通过召开数次专题会议,专门部署研究城乡教师均衡配置问题。
“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抓住发展的‘牛鼻子’。”县教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全科教师计划和村小教师定点定向招聘计划,多渠道招录和引进高素质教师,以补充乡村教师差缺。例如,在2016年新招聘的各类新教师达170名,其中就有126名教师直接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资源,该县还先后制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乡镇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支教、走教制度,促进教师轮岗交流,有序流动,缩小了城乡教师水平间的差异,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其中,仅2016年就交流教师249人,“三区”支教42人次,安排校长交流46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夯实乡镇教师队伍的同时,石柱县也更加注重乡村教师质量水平的提高。该县详细制定了全县教师培训规划,通过国培、市培、县培三级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依托县进修校对全县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
抓改革
深化课改 培养自主学习方法
2016年10月16日,黄水镇小学六年级1班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冉卫菊通过引导、启发、答疑等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也将课堂还给了孩子。
冉老师说,孩子们通过提前预习并完成课后相关问题,同时将难懂的字词、句子等做好收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老师再将学生集中反映的难点问题进行答疑,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多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像黄水镇小学这样的课堂改革,只是石柱县实施课改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石柱县紧紧围绕“135”教育工作目标,坚持以深化课改为重心,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为载体,形成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加快课改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该县为全县教师印发了《读思练课堂导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并根据《读思练课堂导学模式评价量表》分别在全县、片区建立合格课、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四级研课、赛课机制。
目前,结合学校实际,已先后涌现出悦崃小学的“和悦课程”、王场小学的“桃源课程”、西沱小学的“云梯课程”等一大批精品乡土教材。
添资源
“互联网 ”让教育资源更畅通
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短缺,是教育均衡发展不可逃避的一道“硬伤”。
在石柱,中小学分布在乡镇一级的有51所,分布在村组一级的村小及教学点有69所。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简陋以及一些终端的教育教学设备等基础教学资源匮乏,成为山里孩子无法享受现代优质信息教育资源的“拦路虎”。
鱼池镇小学清水村小就是一所典型的落后学校。前几年,不但教室破败不堪,教室里的基础教学设备如电视、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一度匮乏。像英语、音乐这类课程,老师们束手无策,孩子们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被迫勉强接受“哑巴式”学习。
如何打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最后一公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成为摆在石柱教育系统面前的一次“大考”。
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难题,该县通过不断扩容,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并对中学、中心完小和条件较好的村小全部实施光纤100M接入到校,对条件艰苦的村小则实施光纤通达到行政村,实现就近享受网络服务,对于教学点则实现电视、电脑、音响设备等教学资源全覆盖。
石柱县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已先后投入400万元用于六大多功能室建设,其中在村小已建立起以各类图书为主体的教学综合包。
数据显示,全县96.8%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大屏幕等“班班通”设备。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4900余台,其中中小学100名学生计算机配备总体达8.6台。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育资源路径的打通,已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22个班级,4067名教师、37489名学生和26300名家长成功登录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名注册获取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农村学校“互联网 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在坚持以信息化、标准化全面改善农村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同时,该县还投入7250万元,对163所(含已撤并的空壳学校)农村危旧中小学进行全面改造;投入6135万元,实施134所农村中小学新建及改扩建食堂33925平方米,让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进一步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均衡的教育资源。
重全面
特色发展 让孩子素质稳步提高
前不久,重庆市2016年校园足球联赛渝东南片区赛开幕式在石柱县体育运动中心落下帷幕,同时我市首届学生体育活动月也在这里启动,我市学校体育工作会在这里成功召开。
早在2010年,石柱就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县”、“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
“教育发展需要深耕细作,需要全面均衡。”县教委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石柱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特别是以“2 2”项目为载体,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通过特色体艺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以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实现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为推动体艺、科技的发展,该县教委专门设立了一个科室,其成员都是从全县各校选拔出的音、体、美学科的教学骨干,负责全县中小学体卫艺国防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为促进各校真正将“2 2”项目落实,还建立了一系列督导机制,采用“一查二看三听”的形式进行日常督导,每年还进行一次年终考核。
曾经的课间活动“大变身”,广播操、自编操、分组活动在大课间轮番上演,各个学校的自编操已经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即使是这样,自编操每年也要换一次,让大课间活动水平真正实现了逐年上台阶。
如今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喜爱的体育课外活动,如踢足球、划旱地龙船、玩板凳龙、竹筒操、韵律操、跳竹杆舞、耍花棍等,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艺术展演活动也举办到了第十八届,声乐、器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让每位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提高。
图片由石柱县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