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拯救一个厌学的孩子(从这5个方面去引导)
怎么拯救一个厌学的孩子(从这5个方面去引导)如果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以后家长只要一提到学习,孩子所想到的就是“惩罚”“挨骂”之类的负面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无法感到满足和愉悦,相反,他们会很自然地冒出“学习是很可怕”的念头。当这种可怕的念头完全占据了孩子的大脑之后,孩子厌学就在所难免。类似的场景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发生过,要么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要受到家长相应的惩罚;要么是因为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以上这些做法都给孩子将来厌学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以下这五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思维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厌学的孩子有一个共性的特点,那就是在学习中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往往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威胁,受此心理影响,学习就成为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将受到很大的制约。想想看,我们和孩子之间是不是经常发生过这样的场景:
引言关于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简直是一言难尽,或者换成“有苦难言”的说法可能更为恰当一些,家庭教育问题似乎大都聚焦在孩子“厌学”“不想学”等方面。
我自己既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坦率地说,我没有遇到过孩子“厌学”的烦恼,这是因为我在早期培养中,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让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和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是一个样的道理。
一个能把学习当作习惯养成的孩子,也就自动拥有了自主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他接下来的学习完全无需借助外部力量就能达成。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自主思维能力通常是在孩子7岁之后开始爆发的。我们家长从这一刻起,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孩子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以下这五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思维能力:
01 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安全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厌学的孩子有一个共性的特点,那就是在学习中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往往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威胁,受此心理影响,学习就成为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想想看,我们和孩子之间是不是经常发生过这样的场景:
- 快考试了,我们对孩子说:“这次考试一定要好好复习,如果没有考好的话,以后哪儿都不能去玩!”
- 孩子这次明明考得还不错,进入了班级前三名,但我们还是不满足,开始挑孩子的毛病:“你看看你,这道题明明这么简单,怎么还做错了!为什么不认真检查呢?本来可以拿满分的!”
- 孩子刚想放松一下,就被我们一连串的询问给搞蒙了:“作业做完了吗?怎么一天到晚就想着玩?”
- ……
类似的场景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发生过,要么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要受到家长相应的惩罚;要么是因为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以上这些做法都给孩子将来厌学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如果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以后家长只要一提到学习,孩子所想到的就是“惩罚”“挨骂”之类的负面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无法感到满足和愉悦,相反,他们会很自然地冒出“学习是很可怕”的念头。当这种可怕的念头完全占据了孩子的大脑之后,孩子厌学就在所难免。
面对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多给孩子一些正向反馈和激励措施,就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积极、正面的情绪,不再视学习如虎狼般那样可怕。
02 不断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和激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孩子本身虽有学习内驱力,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向的反馈和任何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就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学习动力也会逐渐下降。这样一来,他们就难以继续巩固和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也就无法最终形成习惯。
如何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正向反馈和激励,这里有两个小建议供参考。
1.多用精神奖励来鼓励孩子的内驱力。
精神奖励指的是父母真诚而具体地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果,受到精神鼓励的孩子在精神上是愉悦的。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的比重一般会更多一些,精神奖励的比重一般会更少一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精神鼓励,针对孩子心理需求上的变化,精神鼓励的比重就要相应地增加。
父母在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时,不能敷衍地对孩子说“你太厉害了”“你好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是要真诚和具体地针对孩子的进步、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好在哪方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针对孩子分内要做好的事情,父母不一定要给出承诺。
有些属于孩子分内要做好的事情,如果父母非要给出承诺之类的正面反馈,比如,认真完成作业本就是孩子分内要做好的事情,但有些父母希望能尽快帮助孩子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就给出诸如“认真做完作业就可以玩手机”之类的承诺。
这种承诺等于在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号:做作业就是为了玩手机。而且孩子本身自控力不强,手机玩着玩着就放不下来了,这就背离了父母原本的初衷。等到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在学习方面就会偏离正常轨道,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还没来得及养成,玩手机的坏习惯倒是先养成了。
03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当学习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常更有意愿去钻研和吸收相关的知识,有更大的学习内驱力。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我们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兴趣激发来引导孩子投入到学习中。
04 让孩子自主规划学习和生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锻炼孩子的自主性,那他们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缺乏这种自律。
因此,我们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至于如何引导孩子自主规划,我们可以这样做:
1.带着仪式感去做规划。
带着仪式感去做规划,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孩子没有紧张感和压迫感,就能更轻松地投入到自己制订的规划中,孩子能够按照事先的规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比如,孩子想制定一个2022年暑假学习生活计划,可以把要做的事情提前列出来,比如写暑假作业、阅读、家务、运动、娱乐等等,然后逐个分配好时间点。计划制定好了之后就工整地抄好,或者打印出来。孩子在上面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全家人见证这一刻,爸爸或妈妈拍照存档,然后把暑假计划粘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
2.引导孩子做好选择和取舍,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等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就逐渐形成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自主选择机会,比如穿衣、吃饭、运动、报兴趣班等等,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选择余地,当然针对年龄尚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提前做好筛选工作,给孩子提供几个比较安全靠谱的选项。
如果遇到孩子有选择困难症的情况,我们家长可以给予孩子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比如帮助孩子分析几个选项的利弊在哪里?选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等等,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针对几个选项学会分析和作出取舍。在不断地选择和取舍中,孩子的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家长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有选择的权利,自然就要承担选择后果的义务,不论结果是好是坏,自己做出的选择就必须要坚持下去,即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要勇敢地承担响应的后果。
05 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地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这些休闲活动看似和学习无关,却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在平时适当地开展休闲活动,再加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理疏导,身心得到充分放松的孩子很快就能缓解学习上的压力,让学习过程始终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结语孩子如果厌学,的确是一个很伤我们家长脑筋的事情,但如果靠家长去逼迫孩子去努力学习,显然是办不到的。
只有以兴趣培养为导向,把学习变成孩子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断对孩子进行正向反馈和激励,让孩子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安全感,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将会逐步激发出学习内驱力,最后成为拥有自主思维能力的小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