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据国家土地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盐碱地多达14亿亩,只要开发出2亿亩成功种植“海水稻”,就可以为我国粮食生产增收500亿公斤,多养活2亿人。土地盐碱化是被称为“农业荒漠”的世界性难题,更是水稻的天然克星,当土壤中含盐超过3‰,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减少到正常产量的1/10。陈日胜,58岁,广东省遂溪县虎头坡村人,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江门市日胜抗性水稻研究院负责人。1986年发现野生海水稻,经多年研究,2014年陈日胜培育的“海稻86”,正式在原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洪发围村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的最南端,自半个世纪前便开始填海造地,加上当地的地势低洼,常常被海水淹没,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难以生长,大部分村民已经弃耕多年。陈日胜去年以700元/亩的价格,租下了这里的10000亩土地,他正是看中了这里土地的盐碱化,想在这里为他研究的“海水稻”育种。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

他曾经是“水果大王”,靠种荔枝和龙眼,在大家争当“万元户”的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年入百万。然而因为一个人,他全放弃了。

34年前,他在海边意外发现了一棵野生海水稻,从此便与海水稻种植研究结缘,即使妻儿不理解,他也绝不放弃。

多年投入累计超过6000万,50多岁变卖房产,租房也要继续研究海水稻种植,是什么支撑着他?“海稻86”成功后,外国机构抛来橄榄枝他又为何拒绝?

CCTV-17《遍地英雄》——陈日胜和他的海水稻,为您讲述农民专家勇克“盐碱地种植”的世界难题,34年不放弃,散尽家财研究“海水稻”,终获成功的艰辛历程。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2)

陈日胜,58岁,广东省遂溪县虎头坡村人,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江门市日胜抗性水稻研究院负责人。1986年发现野生海水稻,经多年研究,2014年陈日胜培育的“海稻86”,正式在原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

洪发围村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的最南端,自半个世纪前便开始填海造地,加上当地的地势低洼,常常被海水淹没,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难以生长,大部分村民已经弃耕多年。

陈日胜去年以700元/亩的价格,租下了这里的10000亩土地,他正是看中了这里土地的盐碱化,想在这里为他研究的“海水稻”育种。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3)

土地盐碱化是被称为“农业荒漠”的世界性难题,更是水稻的天然克星,当土壤中含盐超过3‰,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减少到正常产量的1/10。

据国家土地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盐碱地多达14亿亩,只要开发出2亿亩成功种植“海水稻”,就可以为我国粮食生产增收500亿公斤,多养活2亿人。

师生情开始于果园,通过野生“海水稻” 延续

1986年,陈日胜24岁的那一年,跟随母校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已经跟湛江水产学院合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罗文列教授,一起到他的家乡,广东省遂溪县虎头坡村海滩上普查红树林。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4)

期间,陈日胜发现了一棵高1.6米的野生海水稻。

罗文列教授告诉陈日胜,我国粮食主要物种不过二十几种,得来一个新品种很不容易,可能要经过上亿年的进化,嘱咐陈日胜“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

陈日胜听后,便小心翼翼地取下了这棵“海水稻”上的522棵种子,在海边开始了育种工作。

最初,他的想法也很简单,租下两亩地,在上面种上稻种就行了。这些保存延续下来的稻种,就是陈日胜培育的海水稻的起源。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5)

陈日胜跟罗文列教授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他刚毕业那年。

1982年,陈日胜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雷州市林业局,但他生性自由不想被束缚,加上正赶上改革开放,很多人都在忙着“下海”。

很快他便辞去了林业局的工作,扔掉“铁饭碗”,转而承包了一个果园种植荔枝和龙眼,陈日胜从公务员变成了一位果农。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6)

当时的荔枝和龙眼,从开花到结果的75天中,会经历3次生理性落果,9成果子都会掉下来,导致价格很高。荔枝的批发价8元/斤,龙眼更是达到11元/斤。

陈日胜看到其中的商机,便和罗教授一起,通过保果剂,减少落果,果园连续9年获得丰收。罗教授让陈日胜第一次看到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果园收入一年最少20几万,多的时候可以达到60多万。果园工人的工资从4元/天也慢慢涨到7元/天。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7)

1990年,全国都在争当“万元户”时,陈日胜已经身家百万,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从师生到挚交,信守“承诺”保护“海水稻”

通过果园,陈日胜和罗教授从师生慢慢成为了朋友。当找到荔枝、龙眼落果的原因时,陈日胜第一个找到罗教授分享。

“他的开心和快乐,是别人分享不了的。”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8)

1996年,一场台风席卷了果园,香蕉被刮倒,荔枝也被吹得七零八落,果子所剩无几,这一年陈日胜就亏掉了几十万。

第二年,恩师罗文列教授因为心脏病突然离世。

“我一辈子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流给我父亲,一次流给罗老师。”现在谈起去世多年的罗教授,陈日胜依然禁不住红了眼眶。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9)

接连受到打击的陈日胜,不再提荔枝生理落果,也不想再进果园。他放弃了水果生意,投入到了修桥修路的建筑工程当中。

陈日胜跟罗教授家人的关系也十分亲近。只要回到湛江,陈日胜就会到罗教授的家中探望,跟师母聊聊天。

2014年时,师母患病,很多事情已经不记得了,但她却没有忘记陈日胜,即便疫情过后戴着口罩,也一眼认出了他。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0)

图左:李莲枝 陈日胜的师母

曾经答应恩师保护海水稻种的事,陈日胜始终放在心上没有忘。

1999年,陈日胜发现家乡2年多没怎么管理的海水稻,竟然还活着。在他的老家,每个月都要经历两次涨大潮,农田会被海水淹没,退潮时再露出来。

陈日胜发现田里的水稻不仅耐盐,还能抗倒伏,跟其他的品种都不一样。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1)

虽然建筑行业给他带来了不少财富,但他还是决定放弃生意,全身心投入海水稻的研究。

“海水稻绝对不能放弃,它是罗老师交代给我的作业。”

即便现在回到虎头坡,看到“海稻86”,陈日胜都仿佛能看到罗老师的影子。

50多岁卖掉多套房产,靠自学成为专家带领博士团队

研究水稻种植,涉及了遗传、育种、基因科学等众多领域,陈日胜只有中专学历,这些研究对他而言,有些吃力。

但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他便常在深夜挑灯夜读,通过自学,一点点攻克。他还会到全国各地的盐碱地实地考察,收集土壤和水的样本,带回湛江进行发芽试验。

陈日胜的母校广东海洋大学特聘他为讲座教授,特意安排了7名博士协助他成立了抗性水稻研究院,进行海水稻研究。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2)

他一边带着博士搞研究,另一边他的家庭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张。

为了继续研究,陈日胜卖掉了自己年轻时拼搏赚下的几套房子。亲弟弟也不知道已经50岁的哥哥在想些什么。女儿还是在报道中,才知道爸爸在做的事情。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3)

2013年,他的海水稻田亩产终于从100公斤达到了300公斤,接下来需要在全国建种植基地验证水稻的适应性。

他在全国建立了13个种植基地,每个基地每年需要投入至少30万元,一年下来就是几百万。此时他的积蓄已经全部用光,全靠朋友资助或者借债维系着。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4)

他的博士研究团队和已经93岁的老母亲,是他心中最大的安慰。

每逢学生来家里,他都会一大早去买菜,亲自下厨,跟大家喝上一盅,聊聊家常。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5)

图:陈日胜和母亲

陈日胜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些年投在水稻研究里的钱不少于6000万。他一直坚信,总有一天,国家会认可他所做的事情。

2014年,陈日胜培育的“海稻86”正式在原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他多年来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陈日胜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享誉业内的海水稻专家。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6)

国外的科研机构开出丰厚的条件,邀请他到国外继续研究,他婉言谢绝。

“我为什么要把中国的物种搬到外国去?这个财产不是我的,是属于国家的。”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7)

研究继续传承,不毛盐碱地 有望变粮仓

陈日胜的博士学生们都有教学任务,每次来到他的种植基地,都会利用宝贵时间,跟着他做实验。

海水稻拥有很多与其他水稻不同的基因,想全部研究透,需要很多人花很多年才能完成。

“3年研究1组基因来算,做10组基因就得30年了。”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8)

“我这辈子做不完了,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接着做。”

这句话像是玩笑,却也是陈日胜发自内心对学生们的期待。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19)

今年疫情对陈日胜租下的10000亩地影响很大,因为工人无法按时复工,故障电缆无法修复影响了灌溉。如今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要等到下半年才能再进行播种。

实验地的灌溉水含盐量达到了8‰,如果在这里种植的水稻能成功,说明该品种继承了海水稻耐盐的基因。如果失败,陈日胜就不得不重新选种实验。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20)

盐碱地总是伴随着贫困,对于当地的农民而言,如果盐碱地能够种植海水稻,他们即可以到稻田里工作,也可以通过种地获得收入。

40多年前,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水稻,开辟了杂交水稻新天地。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21)

34年前,陈日胜在广东遂溪发现野生海水稻,为研究耐盐碱海水稻提供了新材料。至今,他已经繁育出3200多份海水稻品种材料,230份品种材料的稳定性超过6年,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不毛盐碱地,有望通过一代代的努力,变成稻花飘香的大粮仓。

水稻方面的院士(30年他倾其所有研究海水稻)(22)

虽然陈日胜已年近花甲,却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通过努力,不仅保住了海水稻这个年轻的品种,还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了耐盐碱、抗倒伏、稳定的新成员。

他期盼通过海水稻,能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

您对CCTV-17的节目和@央视三农新媒体

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欢迎下方评论区参与互动留言

申请文章转载请将公众号ID 转载文章标题发送至微信后台

素材来源 | CCTV-17《遍地英雄》


本期编辑 | 任靓(实习)

央视三农出品(ID:yangshisannong) 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