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少年科幻教育案例(打造科幻教育阵地)

青少年科幻教育案例(打造科幻教育阵地)== 将搭建平台持续点亮青少年好奇心 == 孩子们在画作中也融入了自己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来自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的王之晗、邱美奂、徐雨婷共同创作了一幅作品《脑》,王之晗说,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人脑,也是电脑,是诸多网路连接而成的巨大的思维集合体—“脑”。三个方体代表房间,不同房间内的人类长相虽然不同,却都是同样苍白,同样被金属包裹融合,唯有大脑依然活跃,透过冰冷的金属,跃动的思维闪着灵动的光。“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思维能突破机械链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网络连接着大脑,真实人类的表象看似不再重要,而思维之光能引领人类前进,让我们在科技与虚幻的包裹中坚持自我,永不迷失。”征集自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250多幅画作和艺术装置中,有80多幅原创科幻画作和艺术装置成功入选科幻共创展,得以在上海科技馆供游客参观欣赏。在孩子们的幻想中,未来机器人未必需要人类的外形特征,但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上午,80多幅出自孩子之手的原创科幻画作和艺术装置,在上海科技馆一楼大厅静静展现想象的无限和未来科技之美。这是“科幻新世界”科幻科普主题教育活动所征集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获奖科幻创作。

== 80多幅原创作品打开幻想之窗 ==

“科幻新世界”是基于场馆的科幻科普主题教育活动,自2022年9月10日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未来机器人”这一主题,分别开展了科幻画创作大赛、主题沙龙和实践课堂线上互动直播、原创科普戏剧展演、科幻共创展四大系列活动。

征集自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250多幅画作和艺术装置中,有80多幅原创科幻画作和艺术装置成功入选科幻共创展,得以在上海科技馆供游客参观欣赏。

在孩子们的幻想中,未来机器人未必需要人类的外形特征,但功能性不可或缺,服务型、工业型和特种机器人被应用在不同的未来场景,重塑了世界面貌。在《地震探测搜救机器人》作品中,为了应对愈发频繁的自然灾害,旋翼飞行机器人能变换多种造型深入地震后的废墟,帮助人类救援。不少孩子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变色龙》创作出外壳可变色的仿生机器人,《两栖超人助理》借鉴两栖动物的概念,设计出上可飞天下可入海的超能机器人。

青少年科幻教育案例(打造科幻教育阵地)(1)

当天揭晓了1项特别奖和11项一等奖作品。来自上海市长征中心小学的洪樱所创作的《未来嫦娥》画作中,她想象出了一位身着科技汉服,胸前自带发光能量电池的嫦娥机器人,也获得了一等奖。她告诉记者,正是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我为了画好机器人,找了很多机器人的资料,了解机器人的构造,各种电子部件让我大开眼界。”洪樱说,因为想画一个Q版机器人,老师建议她可以结合古风,她又见识到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妙。“感觉自己既发现了未来科技的神奇,也被古人的智慧深深吸引。”

孩子们在画作中也融入了自己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来自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的王之晗、邱美奂、徐雨婷共同创作了一幅作品《脑》,王之晗说,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人脑,也是电脑,是诸多网路连接而成的巨大的思维集合体—“脑”。三个方体代表房间,不同房间内的人类长相虽然不同,却都是同样苍白,同样被金属包裹融合,唯有大脑依然活跃,透过冰冷的金属,跃动的思维闪着灵动的光。“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思维能突破机械链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网络连接着大脑,真实人类的表象看似不再重要,而思维之光能引领人类前进,让我们在科技与虚幻的包裹中坚持自我,永不迷失。”

== 将搭建平台持续点亮青少年好奇心 ==

据介绍,本次科幻共创展将持续展出至11月4日。活动由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科技馆、浦东科幻协会主办,长宁美校、上海科学院人工智能分院提供支持。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表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科普教育应更注重启发性。科幻作品植根于科技前沿,又面向人类未来,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载体。“科幻新世界”活动以科幻文学、艺术创作赋能科普教育,通过跨界科普提供全新的场馆科普体验,启迪好奇心与想象力。

青少年科幻教育案例(打造科幻教育阵地)(2)

颁奖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围绕活动进行主题沙龙分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乃树从科技与艺术出发,分享如何守护孩子非凡的想象力。他认为,孩子需要去拥抱科学,认识自然,从而更好地创造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宋立博则从机器人的功能结构与应用出发,分析与人类的关系,用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机器人的未来。

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科幻创作,体验科幻科普教育,大赛还特别开发了时下火爆的AI作画在线体验平台,专门开辟AI作画赛区尝试科普新玩法,降低参赛门槛。参赛选手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在平台创作一幅科幻画作。最终,21幅人气AI作品获得了数字藏品的铸造资格。

据悉,未来,上海科技馆将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场馆科普资源开展科幻教育,提供“学习-创作-展示”的教育平台,更好地打造未来教育阵地,持续点亮青少年好奇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