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布浸湿了,展开了,比喻人开始接触社会,到了社会的大染缸里面,人就会变化——这有点像柏杨的观点了,此时的变化是隐藏在里面的;一团干布,比喻人最初是严谨律己、清纯之人,这就类似孟子认为的“性本善”观点,韩寒说这种人不被社会所容,不能融于社会;一篇文章如果能用一个比喻贯穿全文,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错的,它能看出作者的整体构思能力,能让文章看起来和别的文章很不一样,仅这两点,就足以甩掉至少一半的人。韩寒的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韩寒自己后来说,无论当时出什么题目,他都决定往“人性”上扯,也就是说,“比喻”,是他一定要用的手法。布,比喻人;有水的杯子,比喻社会。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韩寒16岁,读高一,当然,很快他就辍学了。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1)

据说,韩寒错过了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在他去补赛的时候,主编临时出题,他把一张纸(韩寒把纸看成了布)揉成团,丢进了水杯里,然后告诉韩寒:这就是作文题目。韩寒一挥而就的这篇《杯里窥人》,一般称“杯中窥人”,得了唯一一等奖。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2)

读者评价类型一:秒杀高考满分作文。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3)

读者评价类型二:有王小波之风。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4)

一篇文章如果能用一个比喻贯穿全文,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错的,它能看出作者的整体构思能力,能让文章看起来和别的文章很不一样,仅这两点,就足以甩掉至少一半的人。

韩寒的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韩寒自己后来说,无论当时出什么题目,他都决定往“人性”上扯,也就是说,“比喻”,是他一定要用的手法。

布,比喻人;有水的杯子,比喻社会。

一团干布,比喻人最初是严谨律己、清纯之人,这就类似孟子认为的“性本善”观点,韩寒说这种人不被社会所容,不能融于社会;

布浸湿了,展开了,比喻人开始接触社会,到了社会的大染缸里面,人就会变化——这有点像柏杨的观点了,此时的变化是隐藏在里面的;

布浸透了,完全撑开了,比喻人接触社会久了就会彻底改变,内心深处的东西也会渐渐暴露出来,在这里,韩寒拿骨子里有傲气、后来学会了装“谦虚”的人做例证;

布吸足了水,下沉了,比喻人浸到社会里久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沉沦,以致于犯罪。

一个大比喻,套着很多个小比喻,这种天才构思,让人称奇。有些地方可能讲不太通,但完全影响不了文章的出类拔萃。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5)

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作者把这份犀利指向了大环境、环境中的个体,还有教育者。这点在现在的作文中几乎要绝迹了,不说也罢。

韩寒满分作文杯中窥人(韩寒16岁时的一等奖作文杯中窥人)(6)

作为一篇作文,本文还有这些特点:

观点明确。文章主要是说人的劣根性,比如虚伪,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论述都没有脱离社会。

思路清晰。开头表明观点,全文围绕“杯里窥人”行文,各段之间一脉相连,层层递进。

语言直白而深刻。文章的宗旨是把话说明白,说深刻,而不是说“好看”,所以全文看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语,也没什么刻意运用的成语俗语之类。比如,写杂文的作者貌似疾恶如仇,其实充满“郁愤”,心里在想“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这种很生活化的表述仿佛就是现实本身。

不足之处也有,比如说李白虚伪、钱钟书先生后来失了傲气,未免有些主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