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觉得思修能学到什么(最美思修老师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

你觉得思修能学到什么(最美思修老师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殊不知,造神又弃神的大众,已经活在了兴风作浪里,换个说法,那就是在“无事生非”。仅仅因为陈果被追捧、被网红,陈果就得像一尊神,不能有犯错的机会,不能出一丝儿错,否则就惹众怒、被网暴,得消失到从来没有出现过,人人唾而弃之。几乎是一夕之间,陈果被拉下了神坛,其倍受追捧的金句,也被贴上了毒鸡汤的标签。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她的一切信息,在网络上都销声匿迹。正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陈果,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捧上神坛,又莫名其妙地被吃瓜民众推倒在谷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陈果亦非圣贤。

说起复旦大学老师陈果,虽非家喻户晓,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来说,那绝对是如雷贯耳。

陈果因其精彩的授课视频被学生上传至网络而迅速走红,被誉为最美大学思修女教师。随后,陈果做客央视节目《开讲啦》,也是好评如潮,并被央视评价为“立德树人、以德服人的青年教师典范”。

你觉得思修能学到什么(最美思修老师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1)

然而,陈果在一次授课中将“耄耋”读成了“毛至”,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遭到一干民众强烈批评,她被指责为治学不严谨、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是教育界与学界的耻辱,是在误人子弟。

几乎是一夕之间,陈果被拉下了神坛,其倍受追捧的金句,也被贴上了毒鸡汤的标签。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她的一切信息,在网络上都销声匿迹。

正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陈果,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捧上神坛,又莫名其妙地被吃瓜民众推倒在谷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陈果亦非圣贤。

仅仅因为陈果被追捧、被网红,陈果就得像一尊神,不能有犯错的机会,不能出一丝儿错,否则就惹众怒、被网暴,得消失到从来没有出现过,人人唾而弃之。

殊不知,造神又弃神的大众,已经活在了兴风作浪里,换个说法,那就是在“无事生非”。

站在陈果的立场来说,这一切,何尝不是一场滑稽的梦,是短暂的虚幻而已。

你觉得思修能学到什么(最美思修老师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2)

就如杨定一博士在他的新书《无事生非》里所说的:人生,真的是一场梦。你突然会发现,你在这个人生可以看到的全部,都离不开这些梦所带来的幻觉。走到最后,最终让你体会到,其实你什么都不是,你谁都不是。You are nothing. you are no-body.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即便是女神陈果,也已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谁都不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呢。

既然我们什么都不是,那我们应该是自由的,对吗?我们从来都是自由的,是不是?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一、很扎心,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自由过

杨博士告诉我们:你从来没有自由过。

那么,我们从来没有自由过,这算不算危言耸听?

毕竟,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思想也在更新。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并决定自己的一切事情,包括想怎么安排自己的衣食起居就怎么安排自己的衣食起居、想换什么工作就换什么工作、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旅游,甚至想批评或表扬谁就批评表扬谁……

这简直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怎么能说我们从来没有自由过呢?所谓自由,最基本的含义不就是不受限制或阻碍,或者说限制与阻碍不存在吗?

然而,在《无事生非》里,杨博士所说的“你从来没有自由过”,却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念头和想法。因为他说:头脑,是我们这一生的监狱。我们所做的自认为是自由的所有决定,都是我们头脑的决定。

也就是说,我们所以为的自由,即使没有了社会的制约,如果往更深地层次去看,依然是没有自由。哪怕只是自己的认知,也不可能是自由畅想,而是从旧的知识、现成的规则里浮出,最多只是延伸、拓展与更新。

的确是我们的头脑在决定自己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比如,通过对比,选择一个更有价值的职业;通过选择,与一个更理解自己的人交朋友;通过努力,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不知不觉间,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印象,全被知识、情感以及物质填得满满的。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就沉浮于各种追逐里,是透过各种“动” ,忙着从一个状况,转到另一个状况,再去追逐其他的状况。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哪怕是我们内心浮现的各种担心,也离不开头脑的作用。是我们的头脑,让我们跳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架。

既然如此,是否说明我们从来都没有自由呢?

二、你虽没自由过,可你从来就是自由的

有人说,自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生来就被放进了条条框框里,注定要被约束,从小到大的意愿与活动区域,充斥着层出不穷规范与规矩。如此说明,自然是印证了上文所说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自由过。

那么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

杨博士是这样诠释自由的:这种自由,是真正不生不灭的。在你未到之前与你离开之后,这种自由从来都在,随时都存在,从来没有动过。

根据杨博士的意思,真正的自由,没有门槛,不用通过各种“动”或“找”即追求或追逐,便可以得到它,因为自己与自由是一体的,自己本来就是它。

怎么认定自己就是自由呢?

举个例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混迹官场,然而,作为正直人士的他,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并无立足之地,也谈不上实现理想与抱负。经过长达十三年的曲折经历后,他决定结束自己身不由己的生活,奔赴田园,活成了后人羡慕的样子,自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超脱世俗。

陶渊明就是跳出了世俗的欲望与条条框框,归心于人生本有的样子,不再追名逐利,回到真正的自由人本身,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

再来看看陈果,当一个过错已然发生,且不论她是有心还是无意,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指责时,她选择了沉默以对,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三尺讲台,继续面对喜爱自己课程的学生,为他们打造能够获得知识与阅历的思修课程。

那场走红,对于陈果来说,并不构成她今后生活与工作的某种条条框框。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本风情万种,与世无争。而她也活成了学生眼里的一束光。

所以,当我们不得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可以选择不去做;当我们决定要去思考些什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去想。 若一切看开,我们就能跳出身不由己不得自由的怪圈,不再囿于追名逐利的条条框框,就像是敞开了心胸怀抱,瞬间拥有了全世界,想哪是哪,真正自由。

我们确实本就自由。

三、你虽从来自由,却哪里都去不了

很多时候,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穿越剧会在中国的影视剧中大行其道,火到席卷男女老少?看了杨博士的《无事生非》后,我似乎明白了几分。

因为,这些穿越去的时空,永远都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人们来说,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好奇,也充满内心热切的渴望。人们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去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间点,而借由穿越剧,跟随剧情,回到很久以前的过去,闯进很久以后的未来,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杨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就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在”观念,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本来的存在。作为人,当然也是。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光是非人no-body、非事no-thing ,而且,我们还哪里都去不了no-where to go 。

那么,为什么会哪里都去不了?因为我们本来就无所不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能去也可能不去,所以,我们哪里都在又哪里都不在。

这个“哪里”,只要我们可以用任何方式加以描述,就一定还在人间打转,只是我们头脑里的东西。

既然是头脑里的东西,就是虚幻,哪里都一样,去与不去,也就没区别。无论到了哪里,都是这里,我们也正好“在”,这个“在”,就是当下。

并且,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被告诫过,要“活在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当过去已不可改变,要把握好现在。这个“当下”,准确地说是指时间。然而,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只是我们人类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也是我们头脑里的一个产物。

在《无事生非》里,杨博士所诠释的“当下”,却并不是虚构的时间,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直观地来说,就是如果你在看书,那你的注意力就只在看书上,不会去想其他的任何,更不是其他的任何。

所以杨博士才会对我们说:当下就是超越时空的一个永恒的观念。没有任何限制或制约。当下本身是自由的,跟你可以标定、可以用任何观念去套的,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你也套不住它。

写在最后

当读完这本《无事生非》,还真的就突然明白了:我们的一生,从来都没自由过;从没自由过,却并不能掩盖我们的自由的;虽然我们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哪里都去不了。

《无事生非》是杨定一博士 “全部生命系列”丛书之一,拆解“全部生命系列”的每个作品,我们就会发现, 系列中的每个作品,都是站在不同的层次,说着同样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与企盼追求, 最终都得回归于自己的本心。 杨博士就是希望通过“全部生命系列”丛书,来做一个汇总或整合,把最直接最彻底的人生真实带出来,从而为我们建立一个理解和领悟人生的基础。

所以,“全部生命系列”就是在与心对话,与心互动,与心共振。而这本《无事生非》,其实是杨博士站在无限与永恒之间,为我们写下的24封长信, 也即杨博士在与我们直接对话,是他的心在与我们的心互动。用他的领悟与大爱,带领我们穿越人生的错觉,来唤醒我们本来就有的真实。

只是,当我们阅读完这24封长信,才惊觉,即使这是心与心的对话,我们却依然不能描述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最根本的意识形态。用杨博士的话来说,以上的各种说明或概括,实质上就是无事生非。 这也许就是杨博士为什么将这本书定名为《无事生非》最直白的说明吧。

但是,当你真正沉下心来去体悟的时候,却依然有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醒觉,并将一切都放下了。

兴许,这就是涅槃!

你觉得思修能学到什么(最美思修老师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