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归纳(实用技巧高考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之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归纳(实用技巧高考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之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1)人称代词1.代词(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虚词类别:(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三、高考中出现过的虚词详解1.代词
(1)人称代词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4.连词
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以
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以乡人子谒余。 《送东阳马生序》
分析: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
②以+动词
例句: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以刀劈狼首。 《狼》
分析: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连词
与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句: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分析: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③(不可互换,介词)
因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句: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成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过秦论》
分析:“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②因+动词
例句: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
分析: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
6.叹词
唉、嘻:唉、哎
例句:唉!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
例句: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
四、解题技巧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