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型教研文化的建设(资源统筹优质共享)
共享型教研文化的建设(资源统筹优质共享)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的背景下,基于学情和校情,对初中教学,学校本着减负与提质一体化的原则,依托课题研究,精研课程实施,向课堂要质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在新课程学习实践、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教学,从关注老师怎么教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北京十中初中部和长辛店一中承担28节视导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法、历史、地理和体育10个学科。市级教研员闫勇、刘延革、张鲁静及樊伟一致认为小学段的视导课对课标的落实充分,设计巧妙,取材源于生活,能有效引导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连接。初中教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
近日,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举办市区联合视导暨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邀请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学段的市、区级教研员和学科专家指导,借助视频直播、远程协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方式进行资源统筹、优质共享,共同搭建展示平台,实现第一次集团内优质教研全覆盖。
小学教学
关注终身发展,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思维
卢沟桥一小、卢沟桥二小、长辛店中心小学共承担8节市级视导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及体育4个学科。
市级教研员闫勇、刘延革、张鲁静及樊伟一致认为小学段的视导课对课标的落实充分,设计巧妙,取材源于生活,能有效引导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连接。
初中教学
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
北京十中初中部和长辛店一中承担28节视导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法、历史、地理和体育10个学科。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的背景下,基于学情和校情,对初中教学,学校本着减负与提质一体化的原则,依托课题研究,精研课程实施,向课堂要质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在新课程学习实践、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教学,从关注老师怎么教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学物理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秦晓文、邵泽义及丰台分院物理教研室教师刘畅做点评与指导。两位市级教研员肯定了教师们对不同课型的精心设计,注重创设情境;刘畅对教学设计紧扣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等方面给予高度赞扬。
高中教学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
北京十中高中部17节视导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和地理9个学科。
高中课程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课程的设计立足对学生学情精准分析,从学生的困难点及学习需求出发,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目的。
语文组特级教师张挥的高三语文学科的复习课,话题选择精准,举重若轻,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复习课不枯燥;教师陈希在高二年级《体液免疫》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核心概念,气氛活跃,学生获得感强。
专家们对高中的教育教学研究充满期待,给予厚望,并针对课程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覆盖集团全学段,学校充分发挥区域示范作用,整合集团内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优势资源,聚焦核心素养,打造优质课堂,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基铺路。通过市区级专家点评,在明确教育改革方向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展示了北京十中教育集团育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