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孩子们都怎么样了(小欢喜真实来自于家长的心酸)
小欢喜孩子们都怎么样了(小欢喜真实来自于家长的心酸)比如当今的家长,在家就能实时查看孩子成绩动态。其实这部剧,家长看和“孩子”看得到的情绪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同一个情节,对家长来说是辛酸泪,对孩子来说是压抑的裂痕。拒绝前夫乔卫东(沙溢饰)入侵母女生活的单亲妈妈宋倩(陶虹饰),对女儿乔英子(李庚希饰)的生活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切,误解和矛盾不知不觉悄然爆发;空降父亲季胜利(王砚辉饰)和妈妈刘静(咏梅饰)的突然关怀,让从小养在舅舅刘铮(任重饰)身边的季杨杨(郭子凡饰)无所适从,父子之间小心翼翼的相处并没有为这段关系换来和平。 三对父母在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那股挣扎,这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近日东方卫视的热播剧《小欢喜》获得了很多中年观众的追捧,他们会想起自己孩子高考期间的生活,不由自主的感叹太真实,作为一部家庭剧,豆瓣评分也达到了8.0之高。
这部剧大致讲述了北京某中档小区三户人家的故事,他们的子女各自进入了高考备战期,孩子一进入备考,家长就算进入了焦虑期。因此三个各自家庭发生了很多问题,毕竟高考这件事,对家长来说就是一句话,一考定终身。
在考试面前,孩子面对的是一道门,而家长面对的是孩子后半生。
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童文洁(海清饰)和学渣儿子方一凡(周奇饰)之间因为成绩矛盾重重,爸爸方圆(黄磊饰)不得不左右调停;
拒绝前夫乔卫东(沙溢饰)入侵母女生活的单亲妈妈宋倩(陶虹饰),对女儿乔英子(李庚希饰)的生活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切,误解和矛盾不知不觉悄然爆发;
空降父亲季胜利(王砚辉饰)和妈妈刘静(咏梅饰)的突然关怀,让从小养在舅舅刘铮(任重饰)身边的季杨杨(郭子凡饰)无所适从,父子之间小心翼翼的相处并没有为这段关系换来和平。
三对父母在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那股挣扎,这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其实这部剧,家长看和“孩子”看得到的情绪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同一个情节,对家长来说是辛酸泪,对孩子来说是压抑的裂痕。
比如当今的家长,在家就能实时查看孩子成绩动态。
在剧中,黄磊和海清饰演的方圆、童文洁夫妇找宋倩帮忙分析孩子的成绩,宋倩登录了一个网站,详细记录他们各时段、各科目成绩,不仅有数据,还能比较每一科的进步和倒退波动情况。
现实生活中,很多条件好的学校逐渐的转变成了电脑阅卷方式,因此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会实时同步到系统,家长注册一下随时能刷到自家孩子的成绩。
甚至有家长会像盯股票一样盯着孩子的成绩趋势,这样的监管方式对孩子来说充满了监视感,本就处在青春期的叛逆情绪随时爆发,因为教育的小事发生争吵可以说是每个高考家庭的家常便饭。
在剧中,宋倩给英子的卧室装了隔音墙,还给卧室开了玻璃窗户,以便能随时监督。像这样的操作可能在影视剧里有一定夸张,但作为旁观者,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一幕看在眼里简直窒息。
观众觉得《小欢喜》之所以太真实,主要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那些对话那些争吵,几乎每个高考过来人都经历过,很多网友说“这简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其实不只是同一个妈的问题,全世界的家庭关系似乎都要出现点裂痕才能完成蜕变。
2017年的美国电影《伯德小姐》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故事,当中很多对白跟中国家庭里的对白大同小异。
这部电影和《小欢喜》很相似,没刻意制造所谓的青春桥段——没有暗恋、三角恋,没有偷偷看毛片的男生,没有人刻意做点不循规蹈矩的事情以示自己正在叛逆期,最后所有人抱头痛哭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美好之处在于静水深流,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每个人的影子,导演和编剧把最纯正的生命体验原原本本还给你就够了。
而这纯正的生命体验就是两个字,挣扎。天下年轻人挣扎的方式都一样,和父母算账、跟朋友较劲,笑老师傻逼。
比如,妈妈最了解她,帮她找到最适合她的礼服,但她第一句脏话就留给妈妈。
然后自己选了一件粉的发土的裙子,还强调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比如前一秒还在和母亲因为汽车广播里的节目动情流泪。
后一秒就因为上大学的事情开撕,别逼我,逼我就跳车,试问谁再敢说自己的青春真朋克。
比如, 与有钱闺蜜谎称家里住在富人区,其实每次上学的时候都要提前下车,嘴上说喜欢走走,实际是不想被人看见家里的二手车。
比如在性启蒙阶段与闺蜜分享秘密,爱上人渣,在18岁那天买一包烟、一张刮刮乐和一本成人杂志来纪念。
唯独与全世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是,片中的成年人,是拥有羞愧感的。
失业的父亲身患抑郁症,但他不要母亲在家里谈论这件事情,他羞于谈此事,因为他作为家中责任最大的人却失去了收入来源,本该承担生活的他偶然间在应聘时发现,自己与儿子在抢同一个工作岗位——于是他从内心认为自己是失败的、羞愧的;
出柜的男友来找克里斯汀(女主)的第一件事不是道歉,而是求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因为他无法让身边的人接受真实的自己。
当他找到克里斯汀的时候,他抱着她哭了出来,他不愿再继续撒谎,可也不希望自己的事情变的人尽皆知。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有偏见的,他无法被每个人包容看待,他别无选择,他愿意坦白的人只有克里斯汀,这个在青春期的姑娘,带着青涩的爱,成为唯一可以帮他保守秘密的人;
学校的牧师找克里斯汀的医生妈妈诉说心事,但第一句话是“不要告诉你的女儿”。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牧师,在克里斯汀和所有同学的心目中他是不可以垮掉的,他是安慰所有人的那个人,是不可以脆弱的那个人,他很难做到每天带着难掩的脆弱面对孩子们,还要大言不惭的安慰所有人说一切都会好起来,他做不到。
在我国的情感观念当中,家庭中的挣扎,重点主要在于成年人偷偷的脆弱、不容易,而极少表达成年人,尤其是家长身份下的羞愧。
就像中国很少有开明的父母可以做到向子女道歉,不知在多少家庭下的亲密关系缺少一句“对不起”,可大家也都是这么过了好多年。
母亲唠叨家里的开销大,父亲充当老好人;
孩子的梦想被嘲笑;
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一定要玩那种“谁先哭谁赢”的尴尬走心游戏,放一曲《烛光里的妈妈》,让你给你妈写封信;
这是中国的孩子普遍面对过的场景,而从这些事情上也反映了家长群体最挣扎的地方——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依恋。
成长就是残酷的杀身成仁,教育培养一个孩子,不是从A点到C点,而是把A点扼杀,急迫需要一个成品的C。
就比如,上学不许谈恋爱,大学毕业立刻有工作有对象;
就比如,不许出去胡乱漂,大学一毕业就老老实实进事业单位,迅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油子,懂得捧屁股,防耳目。
就比如,女孩子一过25就要考虑生孩子,还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家里已经安排了七八个相亲等着去。
被忽视的B点,就是大部分中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裂痕。
父母希望你稳稳当当,希望你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种人,但现实是这种“喜欢”与“不喜欢”永远不能让双方同时被满足,而大家的亲密关系模式又是那般死板,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羞愧。
人到中年是这样,18岁也是这样,谁不是带着裂痕成为大人的。
都说《小欢喜》太真实,之所以真实,因为它来自于中国家长的心酸,中国孩子的压抑。
图 片 / 网 络
编 辑 / 九 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