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厉害了祖孙三代都是浙大学霸(浙大学霸齐赴耶鲁深造)

厉害了祖孙三代都是浙大学霸(浙大学霸齐赴耶鲁深造)获得科研生活双丰收。不仅发表多篇顶刊论文,还迎来了宝宝,在求是园里攻下博士学位并结为夫妇,又齐赴耶鲁大学深造,期间平衡事业与家庭,

从毕业典礼的台下列席到台上演讲,

一路走来,

叶露鹏和洪玲娟相互鼓励,

一同考入浙江大学,

在求是园里攻下博士学位并结为夫妇,

又齐赴耶鲁大学深造,

期间平衡事业与家庭,

不仅发表多篇顶刊论文,还迎来了宝宝,

获得科研生活双丰收。

如今这对学霸夫妻归国,加盟南京大学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01

逆袭:

用心想做成一件事,

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

叶露鹏,浙江丽水人,“本科那会,我对于职业规划还不是很清晰,生活也相对比较单调,直到后来遇到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洪玲娟。”

在洪玲娟的熏陶下,叶露鹏开始静下心来学习,每天跑图书馆准备考研。 洪玲娟说:“我们都是浙江本地人,浙大是我们梦想的学校。当时只想全力以赴,放手一搏。在考研过程中,我们会经常互相鼓励、互相加油,那会即使每天学习占用的大多数时间,也不会觉得枯燥,总觉得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厉害了祖孙三代都是浙大学霸(浙大学霸齐赴耶鲁深造)(1)

两人本科毕业时的合影

2010年,他们同时被浙江大学录取。叶露鹏录取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洪玲娟录取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一起攻读博士学位,开启圆梦之旅。

浙大读博期间,叶露鹏一直做昆虫相关的研究,会用到TALEN、同源重组、转座子等早期的基因编辑和遗传操作工具。2013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兴起,叶露鹏非常感兴趣,当时的导师也很鼓励他去做一些探索。

博后这段时期,叶露鹏坚定了做科研的想法。“临近博士毕业,我很希望在这方面能再多做些积累,就到洪玲娟的导师韩峰教授那里做了一年多的博后,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这应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多,可以说彻底解放了自己,在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做了许多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把科研当作事业的想法不断坚定。”

02

深造:

进入耶鲁潜心科研,

兼顾事业与家庭

从浙大毕业后,叶露鹏和洪玲娟决定去国外继续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在耶鲁大学官网上,叶露鹏看到他后来导师的名字,想起曾读过他的论文,当时叶露鹏还在张锋实验室做博后,如今看来是已经到耶鲁大学做教授了。“我马上给他写了邮件,后来通过了面试。然后我帮洪老师也投了简历,是耶鲁的心血管中心,总体上觉得我们非常幸运。”

在耶鲁求学的前两年,叶露鹏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基本每天工作都超过12个小时。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课题,更多的还是要从文献中得到启发,从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把握当前的前沿科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成了我开展研究的切入点。要关注领域内的研究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到和实验室研究的结合点。后来我提出了很多想法,主动找导师谈话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课题方向。”

厉害了祖孙三代都是浙大学霸(浙大学霸齐赴耶鲁深造)(2)

两人的合影

“到了第三年,孩子出生了。有了小孩之后,生活变得艰难多了”。早上,洪玲娟去实验室工作,叶露鹏在家带小孩。下午或晚饭的时候换班,叶露鹏利用这个时间去实验室工作,到半夜回去,“不仅要工作,还要平衡生活、照顾孩子,每天都累到趴下”。

我还是挺为我爱人感到自豪的,她在小孩上花费的精力比我多,同时还能把自己工作多年的项目写成论文发表在一个不错的杂志上。希望她很快也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希望国家和社会能给女性科学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事业和家庭同时兼顾真的很不容易。”

从同班同学到夫妻再升级为父母,叶露鹏和洪玲娟一路走来,相互调整,彼此磨合,以达成一致的节奏,兼顾起“双科研”家庭中的点点滴滴

03

回国:

选择不唯篇数和影响因子的高校,

专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我们原本的计划就是回国,回国工作的意愿一直没有动摇过。现在中国也非常重视基础研究,我相信在美国能做的事情回国之后也能做!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能回国发展。”

如今,叶露鹏已经是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的独立PI,继续从事基因编辑和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研究。洪玲娟也会在南大组建她自己的实验室,继续研究心血管疾病和Neural crest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在中国飞速发展,这给从事该领域的有志青年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将毫不犹豫选择回国工作,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出一份力。”

厉害了祖孙三代都是浙大学霸(浙大学霸齐赴耶鲁深造)(3)

两人的合影

04

“青椒”:

思维最有活力时,

没有博士生一起做实验非常可惜

从博士后到独立PI,叶露鹏与洪玲娟也有很多感慨,并且感受到了很多不同。

首先,要保证实验室有充足的经费,这个责任是完全由PI担当的我在耶鲁做博后的第二年底实验室就面临了经费问题,实验室经费快用完了,大部分工作不得不暂停,好在后来实验室有文章发表才重新有了经费;

第二,不仅要知道自己怎么做科研,还要知道跟谁合作、安排谁来做,以保证顺利完成一个项目。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背景都不一样,如何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是需要认真琢磨的问题;

第三,一个实验室会有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如何运维、如何建立起文化氛围也需要花时间考虑。

面对很多“青椒”提到面临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叶露鹏这样回答:“压力肯定是有的,但由于学校的晋升方式等,相对会好一些。同时由于非量化的、相对宽松的考核方式,我可以有时间去做真正感兴趣的研究。”

“南京大学给我的职称是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同时是博士生导师,招生的指标也不少。9月份,将有多名硕士生加入实验室,明年将有2位博士生加入,很令人期待。”

这一点非常关键。按照传统的晋升标准,当不上教授就很难做博士生导师,在青年阶段,在大家思维最有活力的时候,手底下没有博士生一起做实验是非常可惜的。等到升上教授了,很可能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思维活力、精力都没法跟之前相比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