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感悟(国学教育漫谈十四)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感悟(国学教育漫谈十四)第三,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克己复礼”思想中充满了强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识,要求检视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不合“礼”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之一切都在“礼”的框架下。这是儒家提出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这在哲学中通常被看做认识自我的起点与实现自我的方式。通过自省和自律,人们就找到了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一切以“礼”为准则,仁爱就落到了实处,社会充满了和谐温暖,个人也成长为彬彬有礼的君子。“克己复礼”思想先进性还在于以强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识为我们后人修身养性找到了方法。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对于客观现实的改造的重大意义,这是“克己复礼”思想先进性的第二点体现。我说“克己复礼”思想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孔老夫子强调了人自己私欲的克制。是对人有私心的事实的正视。人是有私心的,这很正常。后世有的人,往往不肯承认这一事实,或要求人大公无私,或要求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感悟(国学教育漫谈十四)(1)

在头条上写《国学教育漫谈》,原本是针对现在所见到国学教育的现状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理论水平不高,在写完之后也很盼望有一些方家大家与以批评指正,顺便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这之后不乏一些热心朋友的或正或反的意见,有的意见也给自己很大启发,在这里一并谢谢了。当然不乏一些胡喊乱嚷,恕在下不一一回复了。

有朋友提到了让我谈谈对“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下面我就来粗浅地谈谈“克己复礼”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他老人家也多次提到“仁”的概念,但是没有对“仁”做出了定义。而“克己复礼为仁”算是老人家对达到“仁”的境界所经由的路径给予的一个明示。语出《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他老人家虽然没有对“仁”给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联系其他章节的论述,我们知道,“仁”在讲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仁者爱人”, “仁”的意思就是爱。但是,爱毕竟是个太笼统的表达,所以,颜渊才会向老师请教,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 “仁”的境界,践行“仁”个理念,孔子教导他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仁”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做的。颜回又问:那么再具体些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他老人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外化就是“礼”。

我说“克己复礼”思想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孔老夫子强调了人自己私欲的克制。是对人有私心的事实的正视。人是有私心的,这很正常。后世有的人,往往不肯承认这一事实,或要求人大公无私,或要求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动机也许是好的,但往往使自己的理论就都成了海市蜃楼。一个先进的理论,首先要建立在对事实清醒的认识之上,要实事求是。“克己复礼”思想无疑是具备这样的特征的。

说到这里,又会有朋友抬杠了。说那孟老夫子为什么要提出“性善论”呢?孟老夫子提出“性善论”意在强调人人有善根,人人可以为圣贤。人本性是善的,那么该用后天的修养来防止“恶”对心性的侵蚀。这和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是如出一辙的。荀老夫子说人性本恶,所以人该用后天的修养来去恶从善。这两位老夫子本质上在于劝人为善而不在于争论人的本性是如何。而客观上讲,“性善论”“性恶论”的论断相比于 “克己复礼”的思想确实缺乏着先进性。

“克己复礼”思想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对客观事实的清醒认识上,还在于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基本的价值观和思维。人有私心,有私欲,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私欲膨胀,则就会外化为恶。春秋时期为什么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后世为什么专制主义统治者作恶不断?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为什么会有法西斯为害人类?说到底,不过都是统治阶级私欲膨胀罢了。人既然有主观能动性,就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膨胀。克制的程度以周礼为标准。因为周朝初年那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便是孔老夫子所认为的统治者实行仁爱的具体表现,是充满了仁爱的标准样本社会。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去己私,便可以让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去实现“仁爱”社会的的伟大理想。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对于客观现实的改造的重大意义,这是“克己复礼”思想先进性的第二点体现。

第三,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克己复礼”思想中充满了强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识,要求检视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不合“礼”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之一切都在“礼”的框架下。这是儒家提出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这在哲学中通常被看做认识自我的起点与实现自我的方式。通过自省和自律,人们就找到了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一切以“礼”为准则,仁爱就落到了实处,社会充满了和谐温暖,个人也成长为彬彬有礼的君子。“克己复礼”思想先进性还在于以强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识为我们后人修身养性找到了方法。

第四,“克己复礼”思想先进性还体现强烈的责任意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实现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个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演化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神,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的“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难找到这种伟大思想的一脉流传。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也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动力。

好吧,我们也别光挖掘“克己复礼”思想的先进性了,下面我们说说它的局限性吧。山坚海阔朋友在评论里问道“请问马老师你理解这句话能践行吗?”实际就对这一思想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这个质疑很敏锐很到位,这个质疑很尖锐地指出了“克己复礼”思想的可行性问题。我认为,“克己复礼”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它的可行性比较差,这也是孔孟学说的通病。

我们还是说“克己复礼”思想吧。它要求人们在私欲上“克己”,但谁来“克”呢?反动的专制统治阶级有着地位上的优势,他们是不可“克”的;流氓们没有道德感,他们自然不“克”;像我这样的普通大众觉悟不高修养不深,也许一开始还能“克”,但是“克”着“克”着看见有人不“克”,也就去他妈的吧,我也不“克”了,因为谁“克”谁吃亏。只有那些修养极高的君子有着坚定的意志,他们在认真地克制自己。但无疑他们成了这个社会上最吃亏的一个群体。我们说过,人都是有私心的。渐渐的,渐渐的,“克己复礼”也就成了伪君子们高挂在口头儿的高调儿,只是用于约束别人。也就逐渐自上而下形成“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恶劣社会风气。

那么,像“克己复礼”这么一个伟大的思想,只能沦为空谈吗?不!落实一个伟大的理想,必须的途径是建设一个科学的制度。

人有私心,行为上利己,这无可厚非。但利己不能损人,损人就是私欲泛滥。“克己复礼”思想的局限性是约束人的私欲是以“礼”,是自律,无法真正制约某些人的私欲泛滥。但我们可以建设更科学更严密的制度让个人的私欲不能泛滥。

这也是我们人类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经过了艰辛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制衡私欲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民主和法制。

在政治层面,用民主监督和权力制衡制度,让野心家阴谋家的私欲不能泛滥。即使某个流氓某个野心家偶然登上权力的高位,在民主的框架下也只能乖乖的做一个规规矩矩的领导人。

在个人层面,在社会生活层面,一切纳入法治的轨道,所有道德依法齐衡,所有行为依法规范。一个人自私利己可以,但不能以损人为前提。所有的损人行为无法实行 ,一旦出现损人行为必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就是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的国学教育,不但要吸纳传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更要发扬光大现代文明的探索成果,让我们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不断进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