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小学寄宿日常(寄宿不是撒手不管)
全日制小学寄宿日常(寄宿不是撒手不管)每周五是M老师最忙却又最闲的时候。最忙是因为这天孩子们要离校回家,送走每个孩子的时候都要和家长当面交流一周情况,孩子们都激动得巴不得立刻“飞”回家。最闲则是因为她晚上不用查寝了,自己终于也可以回家休息一下了。你问他们最期待或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一定会告诉你,看到爸爸妈妈来学校接自己的那一刻。”这是M老师在寄宿制小学作为一年级副班主任的日常之一——晚上查寝。查完寝,等孩子们都睡下后,她坐上最后一班校车回到住处,吃晚饭、备第二天的课,偶尔还会和家长交流一下孩子的在校情况,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第二天早上,她得在孩子们吃早饭前赶到学校,陪他们吃早饭。M老师今年研究生毕业后,考到了这所位于成都城西的民办寄宿制小学。虽然是第一次带寄宿班的孩子,但因为自己也曾有过学校寄宿的经历,所以她会格外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她很清楚,老师不能完全代替父母,但这些孩子毕竟还小,能照顾的她都尽力去照顾。尽管如此,M老
文丨团妈
“小胖你怎么又没穿内裤,老师要拍下来发班级群了哦。”
“圆圆你怎么还不去洗漱,再过半小时就要熄灯睡觉了。”
……
这是M老师在寄宿制小学作为一年级副班主任的日常之一——晚上查寝。查完寝,等孩子们都睡下后,她坐上最后一班校车回到住处,吃晚饭、备第二天的课,偶尔还会和家长交流一下孩子的在校情况,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第二天早上,她得在孩子们吃早饭前赶到学校,陪他们吃早饭。
M老师今年研究生毕业后,考到了这所位于成都城西的民办寄宿制小学。虽然是第一次带寄宿班的孩子,但因为自己也曾有过学校寄宿的经历,所以她会格外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她很清楚,老师不能完全代替父母,但这些孩子毕竟还小,能照顾的她都尽力去照顾。尽管如此,M老师还是建议:但凡有选择,都不要送太小的孩子去住校。
“有这样一群小学生,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寄宿在学校,一周回一次家。他们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即使有生活老师和班主任的陪伴,但也不得不从6、7岁开始就要学会独立、学会照顾自己。
你问他们最期待或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一定会告诉你,看到爸爸妈妈来学校接自己的那一刻。”
每周五是M老师最忙却又最闲的时候。最忙是因为这天孩子们要离校回家,送走每个孩子的时候都要和家长当面交流一周情况,孩子们都激动得巴不得立刻“飞”回家。最闲则是因为她晚上不用查寝了,自己终于也可以回家休息一下了。
“我们班大多数孩子家就在学校周边,所以这部分学生一般离校比较快,但有一些是从成都市外其他区市县来的,所以有时候就会多等一会儿他们的家长。”M老师告诉我。
“就住在学校周边,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住校呢?”
“因为家长没时间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平时都忙着工作。”
M老师说这部分离家近的孩子其实大多一周都可以回家两次,但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便选择让孩子来住校,这部分孩子的家长都认为住校后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生活,都会被老师照顾好。“曾经有个家长就对我说,生活方面有生活老师照顾,学习方面有你们这些老师辅导,总比我(家长)自己在家带得好。”M老师说她其实不太赞成家长的这种观点,也不太赞成家长把孩子送去学校后就不管不顾。
还有一部分一年级就寄宿的孩子来自成都市外其他区市县。他们的父母觉得当地教学水平不够好,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就选择把孩子“送出来”读书,“这部分家长其实对孩子的学习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才会选择一年级就送过来寄宿读书。”
但其实不管这些孩子来自哪里,小学一年级就寄宿,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种考验。
“孩子多久能适应寄宿?寄宿后,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做好沟通交流。其实都是家长和孩子需要面临的考验。”
M老师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话题,网友问:“从小学就寄宿住校是什么感受?”其中有一个答主的回答让她印象十分深刻。
Ta说那时父母在外地,其他的家人也要工作,大家都很忙,住校是迫不得已的结果。遵从着长辈口中的“懂事”,Ta选择妥协,妥协居家不定的漂泊感,妥协父母的无法陪伴,妥协放弃我的愿望。
M老师说她对这种“漂泊感”特别感同身受。她也是那个从小就“被迫独立”的人,看到班上这些孩子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我记得我是四年级才去住校的,当时已经读了半学期了,但还是一想家就哭,每天都盼着回家,哪天生病了爸妈来接我就非常开心。放完周末回学校的时候最难受,到了寝室如果有一个室友哭了,整个寝室都会跟着哭,整整适应了一学期。”她说。
但是除开这些情绪,对于小一的孩子来说,生活的自理能力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
今年九月刚开学那会儿,班上也有很多孩子来找M老师哭鼻子,说他们不想住校,想爸妈、想回家。“我只能极力地和孩子们沟通,帮助他们调整情绪,也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也多多通过电话和孩子交流。到现在,还是有一些孩子能适应了,大多数孩子都哭闹了小半个月。”
她发现,孩子们住校的第一个月时,各种状态会比较多,譬如到了本该就寝的时间,有的放声大哭,有的兴奋得大声讲话,有跑出寝室的、有要喝水的、有要上厕所的,各种情况都有,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和提醒,孩子们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晚上查寝的时候,M老师看到过有孩子因为头一天尿床导致晚上没被子睡觉,只能和别的孩子挤在一起。生活老师通常也只会帮他们(尿床的孩子)把床单、被子收在一边,等着家长带回家洗,而洗澡、换衣服裤子这些事都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绝大多数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还处于必须由家长照顾或协助的阶段,生活老师要看护、照顾几十个孩子,确实也没办法做到像幼儿园那么细致。”M老师有一些无奈,很多时候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家长需要面临的考验,则比孩子多得多。家长不仅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上和老师保持更密切的联系,也应该更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
“虽然很多孩子看上去是在适应和接受来自于家长寄宿的安排,但是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始终是抗拒的,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6、7岁的孩子对家其实没有特别具体的概念和想法,但在这个时候就让他们去住校,也更容易对父母越来越陌生。”之前有个孩子就问过M老师,他的爸妈是不是不爱他了,怎么家那么近也不让他回去住。
曾经有朋友和M老师聊关于寄宿生活的时候,也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M老师的朋友说她从小学到大学,长达16年的寄宿生活让她逐渐变得不会想家也不会想念亲人,思念的感觉在她身上只是稀少的瞬间,如果不是父母提醒,她很难在学校想起家里的事。“撒娇、依赖、亲密、关心和表达爱,这些是我需要学习的东西。”
在学校,M老师也遇到过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不管不顾的家长,甚至老师主动去和家长联系反应孩子情况,也表现的十分冷漠,但有一部分家长还是做得很好。“最近不是降温了吗,我们班上有几个离得近的孩子都是隔一天回去一次,家长也担心他们在学校冻着,所以就尽可能的协调自己的时间来接送孩子和照顾孩子的生活。”
M老师发现,这部分即使住校了但家长依然能像在家一样给予关心的孩子,是比较能快速适应住校生活,而那些比较把孩子放到学校就撒手不管的家长,孩子往往会以不好好学习来和家长“抗衡”。
在寄宿制学校当老师之后,经常会有人问M老师,多大的孩子适合寄宿?哪些孩子适合从小就寄宿?在M老师看来,“哪些孩子适合小学就寄宿”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孩子都可以住校,但如果家长有选择,其实都不建议让孩子从小学就住校。”
有的家长觉得只要在家时表现的足够“独立”就可以住校,而有的家长觉得和孩子商量好了,也可以送他们去住校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M老师说,那些“独立”的孩子其实也都是“被迫独立”。他们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安排”,他们哭闹着去找找老师想回家的时候,会被劝说“坚持一下,到了周五就可以回家了”,而父母也只会说“听话,你要学会独立”。
虽然选择了寄宿制学校,父母在空间上和孩子暂时分开了,但M老师和其他老师都一致认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仍在。“撒娇、依赖、亲密、关心和表达爱,这些东西都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纵然一些家长每天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但确实也无法弥补父母不能陪伴成长的遗憾。”M老师希望这些孩子的家长尽可能的在周末安排有效的陪伴时间。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一起亲子阅读……这样才可能避免拉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
“不过我还是会和这些来咨询的家长说,与其纠结你的孩子适不适合住校,不如反问自己一句,孩子住校后,我能为他做些什么?”有时候,M老师都觉得自己已经不仅仅是这些孩子的老师,更像是他们的“精神父母”。
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去完成的陪伴和教养,以及他们的情感发展过程中需要来自家庭的呵护,这些都不是寄宿学校的老师能替代的。
如果家长有让孩子寄宿的打算,M老师还是建议要尽早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平时在家,家长也要尽可能创造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让孩子自己睡觉、自己洗漱、自己穿衣等,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妨尝试让孩子独立做。“虽然寄宿教育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但确实能够满足一部分家庭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