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教学技巧(高考说明编写者张榕青)
高考教学技巧(高考说明编写者张榕青)2.怎样应用课堂测评数据?1.教学测评的基础是什么?精准教学特色:教学测评数据解读与应用精准教学思考与探索:
张榕青老师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多次参加北京考试院中高考说明编写
多次参加北京市高中会考与合格考命题
精准教学特色:
教学测评数据解读与应用
精准教学思考与探索:
1.教学测评的基础是什么?
2.怎样应用课堂测评数据?
3.怎样应用阶段测评数据?
(以下文字内容根据张榕青老师在“精准教学云端论坛”的分享整理)
多维测评,为精准教学增强动力精准教学,离不开我们对测评数据的解读和应用。而测评数据的解读和应用,基于我们不断完善数据认知,了解测评数据的类型及特点,再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宜方法,科学分析、灵活应用,获取自己所需的结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一线教学经验和感受,我们按照测评性质、频次和范围,对测评数据进行分类。
(一)相对评价数据VS绝对评价数据
比如大家熟悉的中高考和各类竞赛,属于相对评价。测评需要相互参照,对比衡量,测出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和相对水平。比如中高考,当年题难,大家分都低;当年题简单,大家分都高。但是,优秀的学生永远排名靠前。这类考试参加人数多,相关人群大规模全员测试。反馈速度快,中高考考后不到一个月就发布成绩。考试结束后,试题会解密。
绝对测评最典型的代表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俗称PISA,还有国家五、八年级质量抽测等。绝对评价试题本身能够客观反应学生学习水平,无需参照。测试有题库,试题保密,可以反复使用。绝对评价是抽样测试,属于精准测量。测评能精准到什么程度?比如PISA,不是打分,而是打码。打码由两位数构成,一位数代表成绩等级,另一位代表答题类型。评卷过程非常精细。中高考也在逐步借鉴这种思路,比如等级赋分模式。这类测评试题都保密。试题在正式使用前要做大量的预测试,正式测评后试题不对外公布。另外,评价反馈速度也很慢,往往以年来计算。比如国家五、八年级质量抽测,超过12个月才通报成绩。
(二)静态评价数据VS发展评价数据
静态评价通过单次测评数据发现问题。数据应用范围小,使用频率高。比如课堂教学中,我们使用平板(PAD)随时测试,马上获得数据,马上使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发展评价,通过对比前后历次测评数据发现问题。发展评价适用于阶段性考试,比如各级统考,前后关联进行评价。
目前大规模考试大多数仍然采用静态评价,或仅有初级水平的发展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预测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小范围测评也可能采用发展性评价。
课堂测评数据的应用获得课堂教学测评数据的方法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信息化工具。近些年来,我们区主要基于平板(Pad)开展课堂教学测评。放眼全国,自从平板进入教室,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对于课堂测评数据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一)课堂数据的经典应用:客观题测评诊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客观题测评诊断,包括选择、判断、连线等,最常见的是选择题。以我的初中生物课堂为例,通过平板(PAD)数据报告,能快速确定哪些题需要重点讲解。以11月月考为例(见图1),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作答情况。红色代表学生一次答错,绿色代表学生一次答对,黄色代表学生中途有修改、犹豫后改对答案。
通过分析报告,根据班级整体出错率,我能快速确定需要重点讲解第3题、第4题、第7题。点击单个题目,我还能进一步了解学生每个选项的选择情况,重点解释出错率最高的选项。比如第4题,我只需要重点分析D选项(见图2)。除了定位重点分析选项,我还会反思错误率高的原因。比如第13题,是题目要求学生思维深度大,超过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水平?是教师教师概念教学不到位,导致全军覆没,个别学生作对也是蒙对的?还是试题本身有瑕疵,题没出好?(见图3)
图1 11月月考班级选择题分析报告
图2 客观题第4题答题分析报告
图3 客观题第13题答题分析报告
(二)课堂数据的拓展应用:个别化、自动化、视频化
课堂数据的拓展应用,主要表现在差异学习、自主进阶;填空等主观题自动评判;微课视频使用效果评价。一方面,我们在分析单个选择题的基础上,把选择题串起来,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也就是差异学习、自主进阶。我们在几年前已经实现了结构化练习(见图4)。通过一层客观题诊断性练习和二层深化练习,借助文字、音频、视频、微课等形式的解析,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巩固、同学互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精准识别、互助、辅导、调控,“优秀生吃得饱,后进生消化得了”,因材施教、方向各异,教师得以“解放”,学生也实现了进阶。将来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还可实现多层嵌套。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实现自动评判填空类主观题。把预设的答案输入系统,达到客观题的评判效果。目前已经开发出三种匹配形式:有的专业术语需要精准匹配,比如光合作用、叶绿体等;有的是理解性的一句话,可以设单一关键字匹配;还有的是全部关键字匹配,所有字都对应才能得分。(见图5)可以预计,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将来问答题、解答题也终将能实现自动评阅。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运用于语文作文评阅,估计未来几年会进入高考作文评阅。
图5 主观题5.3答题分析报告
再一方面,提升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五年前,我们开始试验的时候也有过争论:相同的视频学习内容,是在教室里统一播放还是推送到学生各自的平板上,学生自主播放?经过数据实证,我们发现,相对于统一播放学习资源,学生自主播放时,关注度更高、重复播放率更高。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自主播放学生吸收效率高于统一播放。作为老师,我们还要考虑发展进阶。通过课后关注大数据,多数学生反复回看的点提示我们,我们的微课、视频没有讲透,不利于学生理解,应该改进。
(三)课堂数据的发展方向:课堂教学创新、效果提升
在我看来,“互联网 教学”正在从精准练习层次、自主学习层次向合作探究层次发展。教师不再是学习内容的讲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而教师在教学中,三个层次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尽量多使用合作探究层次。近几年来,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合作探究层次,如何调动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是我们持续关注的主题。
放眼全国,当前测评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层次,而我们更关注第三个层次,重在学生参与深度和思维外显。因此,我们近期关于PAD教学研究课呈现一个特点,数据应用量,特别是客观试题数据应用量显著减少。比如上学期我们生物学科组织两次研究课。两节课从头到尾都没有用到客观题测评功能,都是第三层次的活动。学生的收获更大,因为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学生的思维一直活跃。目前,“合作探究层次”行为数据应用已经成为重点关注和突破的方向。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学生思维画像等数据应用发展可期。
阶段测评数据的应用阶段测评数据主要指统考类数据。数据来源于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区县级以上统考等。阶段性测评至少是一个月,或者半学期以上。数据采集往往依靠网络阅卷。数据精准度高、可比性强。我们可以利用阶段性测评数据优化和调整教学。各级管理者也可以基于阶段测评数据,对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作出相应的对策。
(一)总分发展数据应用:全科/单科总分分析
总分数据应用主要指测评全科总分或单科总分应用。全科总分通常采用10分一段。单科总分通常采用5分一段。以我区某所学校(见图6)和3所学校对比(见图7)为例,展开测评数据分析和诊断。
【案例1】某校总分分析
图6 某校总分分析报告
【分析过程】
横坐标是上次测试分数段。全科总分通常采用10分一段。黄色小山是全体考生上次测试中各个分数段的分布图。最多的学生分布在470-479分,往两侧递减。绿色柱子表示研究对象(某校或某班)各分数段的人数。该校大多数学生上次测试成绩集中在中游阶段。最多学生集中在470-479分,其次是460-469分。最重要的是红色曲线,表示这次测试与上次测试相比,每个分数段的增幅情况。比如,460-469这个分数段,全区平均增长10分,而该校学生平均增长63分,那么红点表示学校平均增幅超过全区增幅53.0分。同理,在470-479这个分数段,该校学生比全区平均多增长34.5分。绿色短柱是较高分段学生情况。500分以上分数段的学生,增长均低于全区增长平均值。比如超过510分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全区平均增长低56.5分。
【诊断结果】
学校整体增幅显著高于全体学生,但表现出头低尾高,应重点关注尖子生。
【案例2】三所学校总分对比分析
图7 三所学校总分分析报告
【分析过程】
(1)学校1学生整体发展都高于零线,尖子生发展也高于零线。虽然生源分数段在全区靠尾部,但是所有分数段增幅都高于全区。
(2)学校2分数段也集中在中后部。450分-459分数段学生最多,但是增幅低于全区平均状况。高分段学生发展高于全区。
(3)学校3尾部学生成绩增幅远高于全区平均增幅。头部尖子生增幅也明显高于全区平均增幅。但是,中后部学生(440分-459分)低于全区平均增长。
【诊断结果】
学校1学生整体发展均衡,优秀学生发展显著。学校再加工能力强。
学校2需要重点关注主体学生,精准辅导,防止集体掉队或两极分化。
学校3需要重点关注中后部学生。学校个性化辅导比较好,培优工作扎实,可以继续保持。
【典型经验】
经过历年教学研究,通过关注总分发展,我们积累了经验。比如,有些学校发现高三成绩与高一入学成绩相比显著进步,但与高二期末成绩相比退步,反映出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的教学方法或管理措施得当,高三复习阶段未能及时调整到位。再比如2016年我们刚开始研究发展性评价时,曾发现惊人规律:全区绝大多数高中校,无论其尖子生处于全区上游、中上、中游水平,发展显著均显著低于本分数段平均发展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各校过度追求升学率和平均分,老师更多关注主体学生和后进生,导致优秀生吃不饱。
(二)学科发展水平数据应用:学科相对百分比分析
通常,学校领导和年级组长更关注学科发展水平。随着高考改革,选考学科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选考学科考生人数差异巨大,有的学科70%的学生选考,有的学科40%的学生选考,语数英全体学生必考,所以绝对名次无法代表真实水平。比如,3000名考生,同样排第2000名,在某些学科可能排倒数第一,而有些学科可能是中下水平。
因此,我们采用全体学生学科相对百分比名次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数据。比如总共1000名学生,如果考第900名,相对百分比名次为90%。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百分比名次,求平均后得出班级或学校平均值。比如在一个班级,一个学生考第50名,另一个学生考第100名,班级平均值就是75名。
【案例3】区县学科发展水平分析
图8 学科发展水平数据分析报告
因为是相对百分比名次,名次越靠前,柱子越短,说明学科发展越好。以全区某几所学校样本为例(见图8),左侧学校学习水平靠前,右侧学校学习水平靠后。在单个学校中,从左到右,分别按照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排列,也存在学科发展差异,需要教学领导或年级组长在安排课程表时,留有弹性课时,因班而异、因科而异,用于补短板。
(三)小题分数据应用:班级教学重难点及精准提升分析
小题分是所有老师最关注的内容。根据小题分,可以精准识别出教学重难点,但是也存在数据应用误区,会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得分率低的题目都要讲解吗?得分率低的题目要面向所有学生讲解吗?得分率低就代表老师教学不到位吗?为什么得分率低的同一知识点讲过多次,下次考试仍然低?这些疑问,推动我们深入探究小题分的解读和应用。
【案例4】某班教学重难点及精准提升分析
图9 某班小题分数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语文学科案例,选自一所小型学校,初一年级总共3个班。图表横坐标代表小题号,纵坐标代表难度系数和得分率差距。以第2道题为例,难度系数约0.5,表示全体学生得分率约50%,本班学生得分率比全体学生平均得分率低大约15%。
由此,根据本班得分率与全体学生差距,可确定重点讲解第2题、第19题、第22题第2问。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联系试题难度系数进一步分析。第22题第2问得分率约90%,是简单题,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第2题得分率接近50%,是较难题,更适合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巩固提升;而第19题最难,得分率仅35%左右,对后进生可以搁置错题,不作进一步学习要求。
【案例拓展】
在确定重点讲解题目时,既要依据本班得分率与全体学生差距,还要参照试题难度。那么参照试题难度有通用的方法吗?我们可以把题目从易到难排序(见图10)。相同难度下,重点关注班级与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的题。也就是说,难度相近的试题,班级学生得分率应该跟全体学生得分率差距接近。差距显著偏大的试题,哪怕得分率高于全体学生,也应该重点讲解。
图10 某班小题分数分析报告
【案例5】某两个优生班级教学重难点及精准提升分析
图12 某优生班级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高三化学班级测评案例(见图12)。6班和7班的整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是,第36题,高难度题目,两个班级的得分水平都低于区平均。说明任课老师可能平常更关注基础知识,对较高能力要求的训练不扎实,需要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向。再比如第18题,两个班级超出区平均水平最少,与优生班级整体水平不匹配,有可能是老师自身基本功不足,需要提升学科专业能力。
【案例6】同一任课教师教学重难点及精准提升分析
图11 同一老师两个任教班级分析报告
针对同一位老师的多个任教班级,可以对比分析,发现优势,也可查缺补漏(见图11)。比如,第11小题难度大,但2个班得分率均显著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水平,说明教师这个知识点把握很到位。比如,第2小题的知识点为2个班共性差距,都低于全体学生平均水平,此时,老师应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把握是否到位。再比如,2个班表现不同的第6小题,一个班高、一个班低,可能是课堂教学临场因素造成的。
(四)领域数据应用:以学科能力为背景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得分率低的同一知识点讲过多次,下次考试仍然低?学科考试除了考查知识、还考查能力。同一张试卷知识点重合现象较少,但能力重复考查较多。如果一道题得分率低,而同一能力领域的其他题得分率不低,可能是知识点的差距造成的;同理,一道题得分率低,同一能力领域的其他题得分率也低,可能是能力不到位。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大多数屡讲不会的题,是因为能力造成的,但老师习惯于反复复习知识,事倍功半,因为方向出错了。
总结来讲,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区县级以上统考等,这些具有诊断功能、精度高的评价数据,是我们优化和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各级管理者也可以基于阶段测评数据,对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作出相应的对策。阶段测评数据一方面能帮助我们看到教学教研、评价管理中的问题,但同时如何读懂数据、如何用数据赋能教学,则依赖于我们自身的数据素养。我们已经进入数据时代,数据素养成为我们的一项职业技能,老师还是要努力去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内容整理自:精准教学云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