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是最好的吗(我为什么放弃了)
蒙氏教育是最好的吗(我为什么放弃了)文/圆圆爸《我为什么放弃了“蒙氏”教育?》有一天,儿子开心地顶着一颗红五角星回家,怎么也不愿意摘下来。朱贲兰打听之后,才知道儿子是因为“一直坐着没动”得到了奖励。……在美国,学生可能会因为非凡的努力或表现、超过其他人获得奖赏。而在中国,你会因为按要求照做、融入群体得到一颗星星。如今,家长到底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华山一条路”。我身边的很多父母,都给小孩选了体制外的学校,并且有打算一路送上“国际轨道”。当然也有在幼儿园阶段选择国际学校,或者蒙氏教育之类,但仍然“犹豫不决”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家长的选择权多了;但信息越庞杂,也是人心浮动的根本理由。今天的文章,是伊森妈童年馆的读者、“教育研究爱好者”圆圆爸的思考,推荐一读。
序BY 伊森妈
文章中说,美国华裔妈妈朱贲兰与她的美国丈夫来上海工作后,把儿子送进了著名的“宋庆龄幼儿园”。
文章中有很多槽点。比如,朱妈妈出身“显贵”,文章一开始就点名了她的身份;但却又紧接着写了这样一个桥段:“终于如愿进入最好幼儿园后,开学第一天夫妻俩就被学校门口塞满的豪车震住了,因为只有他们是牵着孩子走路去上学的。”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中美教育之差的细节:
有一天,儿子开心地顶着一颗红五角星回家,怎么也不愿意摘下来。朱贲兰打听之后,才知道儿子是因为“一直坐着没动”得到了奖励。……在美国,学生可能会因为非凡的努力或表现、超过其他人获得奖赏。而在中国,你会因为按要求照做、融入群体得到一颗星星。
如今,家长到底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华山一条路”。我身边的很多父母,都给小孩选了体制外的学校,并且有打算一路送上“国际轨道”。当然也有在幼儿园阶段选择国际学校,或者蒙氏教育之类,但仍然“犹豫不决”的家长。
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家长的选择权多了;但信息越庞杂,也是人心浮动的根本理由。今天的文章,是伊森妈童年馆的读者、“教育研究爱好者”圆圆爸的思考,推荐一读。
《我为什么放弃了“蒙氏”教育?》
文/圆圆爸
01
曾经我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忠实粉丝,自从读过他《童年的秘密》后就彻底迷上了这种教育理念。
在不破坏孩子原始心智的环境下,没有外力干扰,不断激发内驱力进行养育,教育出来的孩子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非常强的专注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很多为人父母者期待自己娃所具备的完美性格。然而慢慢的,我逐渐发现了蒙氏教育有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和中国社会水土不服。
首先,在中国蒙氏只有幼儿园,而没有小学、中学。因为体制内我们的孩子要接受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国内“蒙小”“蒙中”并没有办学资质。有些国际学校引进了一部分蒙氏理念,但又必须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标进行改良——这就是所谓的融合班。然而由于各校的情况不同,融合班的模式也千差万别,甚至有体制内外课程各学一遍的“两条腿走路”模式。但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让学业负担变得非常重,因为中国的教育侧重深度,而西方的教育侧重广度。
那么选择“蒙幼”后,到了小学转回公办学习又会如何呢?在蒙氏园里,一般是没有围坐在课堂里一个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任务的。在蒙氏班上,他们是通过“工作”来进行教学的——老师在一开始讲好规则要求,其余的时间就交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当老师上前辅导的时候,学生甚至有权力拒绝老师的帮助。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瞬间转回公办的工业化(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台讲课、同学端坐课堂听课,学习模式截然不同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适应能力强的,能很快适应,但适应能力不强的呢?甚至会出现“厌学”情形。端坐45分钟听课需要相对较高的自控力,尤其对于体内能量过高的娃相对痛苦。
我曾有一次和一个机构老师聊天,老师说,他们班上的一个蒙氏园的孩子最终还是待不下去了,“逆商很差,稍微批评了两句居然想不开了”。因为,在蒙氏园,很少会有批评教育,但别处不同。
社会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梁启超就说过“患难困苦是人格训练最好的学校”,孩子的抗挫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将来人生的成败概率。因此不经历挫折的人很难具备持久的意志力,万维钢就曾指出,没有意志力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
02
在《养育男娃》一书中,就曾提到过,男娃身体里的睾酮素非常高,睾酮会促使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会让娃一直保持高能量状态。而男娃控制理性的大脑前额叶发育速度非常缓慢,通常要在16岁前后才会发育成熟。
在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三大精神中,人的内心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状态,幻化在育儿理论中,就可以通俗地讲:超我就是娃已经学过的规则,自我就是理性的约束力,而本我就是原始的动物性。
人不是一个天然就能知行合一的动物,因为人是有情绪的。情商好的人具备高超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大脑前额叶始终工作起来处于理性状态。而无法控制情绪的人,则容易受到大脑中的杏仁核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情绪化,伤心时哭泣撒泼,高兴时人来疯根本刹不住车。
叨叨魏就曾说过,要处理孩子的不讲道理,必须先安抚情绪再讲道理,那也是根据理智脑运行的原理来的。因为在情绪发作的时候,娃根本听不进你在说什么。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家长一样不适合做“直升机父母”(指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要把这项技能真正交给孩子自己来练习。在我看来情绪控制能力是自控力的第一步。有了情绪控制后,再谈肢体控制、言语控制。前后秩序不能搞乱。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塑造一个乌托邦小社会,让娃尽力避免大社会对他们的干扰,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造一个暖棚,用我们觉得“最最正确”的方式养育娃,不让娃风吹雨打;一旦当你把暖棚拆走扔回社会的时候,小树苗会不会由于不适应真实环境而变得更加脆弱呢?在没有挫折锻炼的环境中如何训练更强大的自控和自我调节技能呢?
03
《窗边的小豆豆》为啥会成为经久不衰的育儿读物?
30年过去了,黑柳彻子的这本儿童畅销书依然经久不衰。说是给孩子看的,事实上跟绘本《大卫不可以》一样是给大人看的。让你真正意识到你家熊孩子并不是个例。这样你就会多一份包容。
然而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也因为其传说中的芭学园一直是一个理想中的伊甸园。虽然李跃儿用了这个名字也建了一所学校。但这种理想只存在于幻想中。而对于理想和现实统一的情况只会有很少一部分家庭会愿意为此买单。
当传统教育还是社会主流,他们就是小众群体。我们这一代家长,自己小时候都是在严厉管教、甚至在暴力教育中长大,因此非常希望孩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并坚定不移地认为那样的教育能塑造最好的性格。因此也有一部分家长为蒙氏而买单——但我认为,关键要在中国认清理想和现实不一样。最终如果决定留在中国,那么就必须在育儿中选择更合适中国国情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教育呢?我个人认为,如果当有一天你离开你孩子,你孩子依然过的很快乐,那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当然根据禀赋效应,谁都可以说自己的人生最最完美。但有一件事永远真实存在:我们比起孩子出人头地更希望他们平平安安。而这个平平安安离不开他们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被社会所包容,能够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有自己满意的工作和属于自己的人生。
END
我已开启“流量主广告栏”,亲朋好友动动手指,帮俺点点开,么么么么么哒!
伊森妈读者Club持续招募中,因为读者群已满百人,进群需要加管理员,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
| 您可能还想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