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016年我们参与了某民办学校的前期研究,由于使用方在满足常规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定制课程,导致面积需求激增,促使我们开始系统地去思考:面对一个高密度校园,建筑师能做的是什么?面对这样近似一个“大板”的体量,我们不仅需要解决建筑的物理属性要求(如保证底部良好的通风、采光等),还要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一个将近5000㎡的大平面,使之满足功能、品质、尺度、效率等等,说白了得舒适好用。这次,我们的任务书同样达到一个新的极限:一个24班小学,基地呈刀把型,用地面积8700㎡(深圳24班小学用地规范的下限),计容建筑面积20105㎡(此时容积率已达2.31,未含各种核增等),且需满足一个200m的运动场,以及各种各样的硬件要求。不难想象这将催生一个巨大的、高密度的建筑体量。同时场地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边现状的城中村/厂房都不太高,北侧远处即为梧桐山;南侧越过二线关一号公路即为深圳河、绿地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

项目整体效果

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以下简称“罗沙小学”)是我们做的第10次关于学校/幼儿园的设计尝试(委托/竞赛/概念等),其中包含了我们这些年来持续的对高密度校园的思考。

之前参与的这些学校项目均位于深圳,我们观察和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随着建设密度越来越大,教育用地面积日益局促且形状各异;加上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师生对各种使用功能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变化都显而易见地反映在我们的历次设计任务书上:容积率从以前常见的1.0逐渐上升至2.0乃至更高,学校功能布局从传统的水平分区为主向鼓励立体叠加发展。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

项目区位

这次,我们的任务书同样达到一个新的极限:一个24班小学,基地呈刀把型,用地面积8700㎡(深圳24班小学用地规范的下限),计容建筑面积20105㎡(此时容积率已达2.31,未含各种核增等),且需满足一个200m的运动场,以及各种各样的硬件要求。不难想象这将催生一个巨大的、高密度的建筑体量。同时场地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边现状的城中村/厂房都不太高,北侧远处即为梧桐山;南侧越过二线关一号公路即为深圳河、绿地和远山,两者仅一线之隔。因此这是一个与山为邻的教育综合体。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3)

项目分析图

在这个极端用地条件下,常规操作如运动场在地面、运动场抬升至2/3F均无法满足容量要求。那就干脆再极致一些,让运动场上屋顶:一个拥有超级大屋顶的学校。

面对这样近似一个“大板”的体量,我们不仅需要解决建筑的物理属性要求(如保证底部良好的通风、采光等),还要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一个将近5000㎡的大平面,使之满足功能、品质、尺度、效率等等,说白了得舒适好用。

2016年我们参与了某民办学校的前期研究,由于使用方在满足常规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定制课程,导致面积需求激增,促使我们开始系统地去思考:面对一个高密度校园,建筑师能做的是什么?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4)

思考过程

当时我们提出了两个目标:上下园指的是在地上和地下空间均创造“最大化”的“优质容量”;共享之园旨在对校园功能分析重组,结合其空间特点进行场景设计。这两个看似很简单、很基础的目标贯穿了我们日后所有的高密度校园设计。

回到罗沙小学,一方面我们希望为师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优质容量”,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和不断迭代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属于小朋友们的房子,我们希望在这巨大的建筑尺度下,创造一些可玩味的漫游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满足好奇心和释放自由奔放天性的场所。当然,容量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功能水平分区为主的空间,那么是不是可以试着把它看作是一场新奇的垂直体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与日常不一样的行为感受?为此我们采取了四个空间策略: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5)

项目分析图

  1. 竖向抬升。将200m运动场抬升至屋顶,释放宝贵的地面资源;首层架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和灰空间。
  2. 体量分解。将传统条状教学楼体量分解为小组团,创造更亲切宜人的“小”尺度空间;细胞般的多孔隙结构为建筑引入更多阳光、风、视线。
  3. 置入中心。在大平面的中间置入一个自然中心(院子)和一个活动中心(公共教学组团),并延续至负一层形成一组室外/半室外活动场地。
  4. 水平延展。屋顶及中间平台向外延展,与远山绿地遥相呼应,也适应深圳常年炎热日晒的气候条件;进退错落的平台形成多标高、多层次的学习和交往空间。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6)

项目剖面图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7)

项目效果图

首层架空,建筑漂浮于场地之上,在回应城市底部环境的同时,也是对容量/活动场地的空间挖掘:架空下沉至负一层局部,形成一个更高的空间尺度,可容纳风雨球场(含两个篮球场),同时获得一个室外剧场。这部分面积在规范上可计入核增,有利于释放更多面积给其他功能房间“硬”设施以及走廊、活动平台等“软”空间,为各种半室外活动场地创造条件。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8)

首层架空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9)

风雨球场

分散的小组团之间形成缝隙,使建筑变得通透起来,成为“可呼吸的校园”。通过这些缝隙,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对话,漫游之间,步移景异。下沉庭院让负一层也可以享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0)

层间平台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1)

建筑空隙

功能组织采用围合式布局,即最外围为基础教学组团、办公和宿舍,采光通风与日照计算最有利位置也相对安静;中间为校园内最公共、最活跃的“阳光书院”和活动中心(图书馆、报告厅、风雨操场、室外剧场)。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2)

项目爆炸图

“阳光书院”位于基础教学组团的中心,也是校园的自然中心,由负一层室外剧场贯通至屋顶。读书闲时,孩子们环绕着书院旁嬉戏打闹,谈天说地;错动的“波浪露台”像剧场的楼座一样层层探出,沐浴在阳光之下,楼层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也让书院的界面更加生动自然。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3)

阳光书院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4)

波浪露台

被抬升至屋顶的“天空运动场”让孩子们在群山环抱中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5)

天空运动场

结合“外围-中心”围合式布局,在平面上我们设计了一条“∞型游廊”,它是一条可以无限环游的路径;在垂直方向上,居于校园核心的“穿梭大楼梯”将活动中心的各个节点紧密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十分便捷地到达各个公共空间。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6)

∞型游廊

“∞型游廊”和“穿梭大楼梯”交织成一个立体的、可漫游的路径,像是一种对未知的不经意的探访。剪刀梯式的“穿梭大楼梯”由负一层室外剧场向上途径报告厅、图书馆,直至“天空运动场”,大大增强了这些公共场所尤其是运动场的可达性。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7)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8)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19)

“∞型游廊”和“穿梭大楼梯”

在横向延展的混凝土水平板之间,立面采用PC预制体系,结合内、外立面必要的元素如门、窗、班级展示墙、储藏收纳空间、空调机位等,形成有深度的可独立承重的单元块,我们把它称之为“结构式家具”。它让室内空间的使用变得更灵活。单元的虚实变化可满足不同功能房间的使用要求。

立面尺度基本为两个教室一组,组团式设计可结合使用需求分为两个普通教室或合并为一个大型公共教室。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0)

教室布局

单元像素化般的拼贴进一步减小建筑尺度感受,不同深浅的砂岩黄让本项目与周边建筑更接近,更接地气,不至于像天外来客般空降于此。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1)

项目外观

“结构式家具”概念延伸至图书馆,形成既是结构、又是室内空间分隔,还可兼做书架的多重属性建构体系。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2)

图书馆

深圳市罗湖区莲塘村旧改(深圳市罗湖莲塘片区罗沙南地块24班小学)(23)

结构式家具

从现场效果来看,罗沙小学的策略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密度、空间的物理属性以及功能场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