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正如文中所说的"戴帽子",家长给孩子过生日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开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孩子有不一样感受,父母认为买个蛋糕、少一顿饭,以孩子的名义一起吃一顿,说"生日快乐"就算是过了生日,可是在孩子眼里,没有帽子就不算完整的生日。其实对家长来说,生活中孕隐藏着很多仪式感,只是外在表现不一样,比如妈妈们喜欢"纪念日",爸爸们喜欢"直播看球",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差别。同样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需要仪式感。它并不是一种"矫情"的虚假行为,仪式感确实能给人带来正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极大的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要把仪式感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仪式感并不是很多成人认为的"浪费时间"、"麻烦事儿",反之,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心理变化,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在《仙女城堡》中有这么一句话,明天依旧是普通的一天,可你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类似于这样的日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大家都熟悉的"结婚纪念日"、"爱情几周年"、"分手日"等等,日子本身没有任何含义,可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它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前几天去参加朋友孩子的生日,当天家里烧了一大桌子菜,本该开开心心的日子,小家伙吃完之后却闷闷不乐,我就很奇怪:"你今天过生日,怎么这么不高兴啊?"她说:"没有帽子。"当时真没反应过来,开不开心跟帽子有什么关系?在家戴什么帽子?后来才理解孩子的话,她说的是生日帽。后来告诉朋友,结果他回了一句:"要什么帽子,烦死了!"

成年人看来,无用、多余至有点搞笑的"生日帽",却是孩子过生日心心念念的关键物件,难以理解?不,这就好比女人坚持要过"纪念日",它是一种仪式感。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1)

仪式感并不是"矫情"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仪式感是一种利用心理暗示对抗生活带来的枯燥与焦虑感,行为上表现为个人定义的可重复性的活动。通过人为赋予某样普通东西的特殊的含义,从而达到满足自身某种情感需要,这样的行为,充满了仪式感。

它并不是一种"矫情"的虚假行为,仪式感确实能给人带来正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极大的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状况。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要把仪式感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说,仪式感并不是很多成人认为的"浪费时间"、"麻烦事儿",反之,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心理变化,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其实对家长来说,生活中孕隐藏着很多仪式感,只是外在表现不一样,比如妈妈们喜欢"纪念日",爸爸们喜欢"直播看球",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差别。同样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需要仪式感。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2)

生活充满仪式感,孩子的生活更加"炫彩"

正如文中所说的"戴帽子",家长给孩子过生日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开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孩子有不一样感受,父母认为买个蛋糕、少一顿饭,以孩子的名义一起吃一顿,说"生日快乐"就算是过了生日,可是在孩子眼里,没有帽子就不算完整的生日。

没有对错,只是双方的角度不一样,家长追求的是结果,孩子要的是过程。

《成长的烦恼》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世界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的欲望所在,既简单又复杂,大人眼里的多余,是孩子心中的珍宝!

对这个孩子而言,同样是生日,有帽子能得到的快乐,远超过没有帽子。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3)

一个生活充满仪式感的孩子,他们更加自信,跟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更好,因为生活一直有仪式感充当刺激点,对于未来,他们不会迷茫,哪怕遇到困难,也会觉得这是"炫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4)

没有意仪式感的家庭,孩子像一滩"死水"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7岁大的孩子,被大头钉扎进手心,不哭不闹,他只是送去给父母看一看。

那个孩子在一个很古板的家庭,母亲是律师,父亲是企业老板,因为工作没时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是,"不要惹麻烦就好",本身就不喜欢孩子的两个人,认为孩子就是"麻烦精".从小就开始对其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老麻烦大人,有问题说问题,不要无理取闹。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孩子变得缺乏表情,情绪很少,他也许也知道,就算自己闹情绪,也不会得到父母的关爱,反而会遭教训。

哭声免疫法创始人华生,在他的理念中,孩子是可以被"驯化"的,运用适当的手法,针对性的心理攻略,可以让孩子成为"机器一般"的产物,听话、乖巧并且完全服从父母的命令。

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可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也是残酷的,几千万儿童童年被留下阴影,无数人因此家庭破裂,华生的晚年,活在痛苦之中。

在孩子身上的仪式感,其实就是父母对其重视程度,"第一次说话"、"上学毕业照"、"孩子生日宴"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仪式,在几十年之后,是孩子最宝贵的回忆。

英国儿童心理学专家洛斯也认为,缺乏仪式感的孩子,他们内心阴暗面较大,对于"感情"的敏感度更低,也不习惯与他人交往,基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没有仪式感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个性也不断被压制,他们就像是一滩"死水",看似活着,却早已经腐朽。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5)

仪式感如此重要,家长如何给孩子带来仪式感

01:利用仪式感的"正反馈",温情在生活中

不少家长对于"仪式感"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的仪式感也需要大张旗鼓,像家长们的"纪念日"一样,又是烛光晚宴,又是西装礼服。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孩子的思维比较简单,他们没有那么多硬性的心灵诉求,平时父母简单的动作,就能给孩子一种仪式感。

家长在出门前给孩子一个拥抱、时不时的摸摸孩子的头、睡觉之前跟孩子说一句"晚安"等等,细微之情,无述于言表,更深入内心。

为"仪式感"隆重准备,这固然是一种重视的体现,但是物质等于用心,这道理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看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对于在心灵上的渴求,超过物质,孩子的世界,并未沾满世俗的"尘埃"。

仪式感不是固定的模式,不需要华贵的礼仪,它的核心在于"用心",在于深情。感情到位了,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视,而父母的重视,又能为仪式感赋予更多的内涵,得到孩子更多的配合,这才是"仪式感的正反馈"。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6)

02:让孩子"付出代价",在育儿中体现仪式感

仪式感不仅仅是生活琐事,用得好,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情景模拟: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其他人没发现,可被家里的父母发现了,爸爸要孩子把东西送回去,并且当面对别人赔礼道歉。孩子不肯,妈妈说:"大不了买个新的好了,别为难孩子了。"然而在父亲的极力坚持下,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道歉。

这个"道歉",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孩子犯了错,纠正、赔偿,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很多父母接下来只是"教育",而不是让孩子"付出代价"。

他们认为,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接受了教育,这问题就解决了,现实是,没多久,孩子又忘记了教训,再次犯错。人本能的牢记伤害过自己的东西,小孩子摸过火焰,一辈子都不会再故意去触碰,他们知道那会痛。

同理,利用孩子"付出代价"带来的耻辱感与不甘,让孩子牢记错误,等他养成了习惯,这种仪式感跟能为他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7)

03:用陪伴让孩子体会到深情,时间很关键

有一种力量叫"我陪着你",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不仅仅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他们也是孩子心中的支柱。

有家长陪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不哭;哭闹的时候,妈妈亲一亲就安静下来;孩子害怕的时候,一句"妈妈在旁边"会给孩子巨大的勇气,这一切都足以证明,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非凡。陪伴,也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当孩子劳累、痛苦、绝望的时候,父母是他们心中最后的一份坚持,同样也是一份保险,"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给自己带来的那份"谁都无法取代"的安全感。

科学研究表明,紧挨着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脑部电信号明显更加活跃,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8)

总的来说,仪式感对于孩子而言,是童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家长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仪式感,物质的多寡不重要,感情到位,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善良而乐观的人。

今日话题:对于仪式感,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供参考呢?欢迎交流。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妈粉丝圈,点击加入,更多科学育儿知识在那里等你哦!

我是J妈,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如何给孩子增加仪式感(孩子要仪式感不是矫情)(9)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取得授权。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