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几年的大货车遇到三件怪事(50年前大学生自己造辆大货车)
开了几年的大货车遇到三件怪事(50年前大学生自己造辆大货车)有一次,队里派我去马家滩干活,住在招待所里,唐师付正好和我住一个房间,他的“鲁牌一号”正在待命(等任务)。有一天,马家滩医院管后勤的我的老同学找我诉苦。说医院打算盖一排平房,给职工当宿舍用,跟运输处要了一个星期的车拉砖,一辆也要不到,工地都停工了;领导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运输处给这台车配了个专职司机:唐师付,不过我也开过一回。当时我们运输处有一位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西北工大毕业的大学生,学的专业就是机械,叫鲁智仁(我记住他是因为《水浒传》里有个鲁智深)。这个人平时就爱钻研,搞个小改小革。如玛斯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爱窜油、漏气,他改了一下,好用极了。黄河车冬天难发动,他改了个蒸气循环,也好发动了。我和他关系也不错,很崇拜他。这时,技术科找到他,让他造个改装车。他没几天就设计完了,用钻井队的VB300柴油机(12缸300马力发动机)作动力,把黄河车的驾驶室加宽了50公分,把发动机装里面,还给方向
我的回忆录之7:《自造车:长庆一号》
70年代,长庆油田展开石油大会战,大干快上,最大的问题是运输跟不上。钻井队经常搬迁,却没有大吨位的载重车,而且都是万国牌的车。有前苏联产的玛斯、亚斯,载重7吨;匈牙利产的菲亚特,载重8吨;罗马尼亚产的布切奇,载重6吨;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太脱拉111,载重10吨,这是当时最大吨位的车了。国产的解放牌汽车,载重只有4吨,钻井队搬家时,几乎没它能拉的设备,只能拉个人住的帐蓬罢了。而钻井队一部3000米大钻,一部钻机20多吨,一台泥浆泵20多吨,一部柴油机10几吨,这些设备,没有一部车能拉得动。
钻井队,只好将这些设备拆开解体,分开运输。但是你再怎么拆,一部钻机拆去二个猫头轴、滚桶柱和水刹车,光剩一个钻井架子,还有十五六吨呢,还是拉不动;而且设备拆开,搬到新井,再组装,问题多:一是漏油、漏水,二是运转中还出机械事故。整个钻井队对这事都很头疼。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时,我们运输处机动科,想起造车来了。那时的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敢想就敢干!
当时我们运输处有一位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西北工大毕业的大学生,学的专业就是机械,叫鲁智仁(我记住他是因为《水浒传》里有个鲁智深)。这个人平时就爱钻研,搞个小改小革。如玛斯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爱窜油、漏气,他改了一下,好用极了。黄河车冬天难发动,他改了个蒸气循环,也好发动了。我和他关系也不错,很崇拜他。
这时,技术科找到他,让他造个改装车。他没几天就设计完了,用钻井队的VB300柴油机(12缸300马力发动机)作动力,把黄河车的驾驶室加宽了50公分,把发动机装里面,还给方向机装了助力器;再用前苏联亚斯220的汽车大梁和底盘,用工字钢制作了一个宽2.5米,长7米(或8米,记不太清,但汽车大梁也加长了)的大平板。安装完成后开始试验,载重能达20吨,最多拉到了25吨。最后单位又通过关系,还在当地车管所给车上了户口,领了牌照,起名:长庆牌一号(我们私下里都叫:鲁牌一号)。
以后钻井队搬家,先用拖拉机,把钻机拖离钻井平台到空旷地面,然后用四台吊车同时起吊,“鲁牌一号”倒车入位,将20几吨的钻机整体装上拉走,直接就拉到新井场。这下钻井队高兴坏了,运输队也觉得牛气冲天,皆大欢喜!以后这台“鲁牌一号”,成了钻井队搬家神器,名副其实的“队宠”。
运输处给这台车配了个专职司机:唐师付,不过我也开过一回。
有一次,队里派我去马家滩干活,住在招待所里,唐师付正好和我住一个房间,他的“鲁牌一号”正在待命(等任务)。有一天,马家滩医院管后勤的我的老同学找我诉苦。说医院打算盖一排平房,给职工当宿舍用,跟运输处要了一个星期的车拉砖,一辆也要不到,工地都停工了;领导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我把他拉一边,我说:“你去搞两包好烟,我给你想办法。”于是他就自掏腰包,买了两包带过滤嘴的大前门(那时简装的一包一毛七分钱,带嘴精装的二毛五一包)。我找到唐师付说:“跟你商量个事呗,借你平板车,给我同学医院拉趟砖,也就二公里远。”我把烟给他,他说:“给你车钥匙,自己开去。”于是我就拿到了“鲁牌一号”的车钥匙,心里小小激动了一下。
我把车开上,我同学在医院叫了20多个医生、护士,到供应站去装砖。他问我:“这车一趟能拉多少?”我牛哄哄地说:“能装多少,就能拉多少!”结果一次装了一万块(400块砖是一吨),足有25吨,共拉了二趟,二万块砖,50吨,顶一辆解放车拉12趟!我老同学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我过几天回去却倒霉了。因为我拉砖把人家供应站门前的路压坏了,供应站告到我单位运输处,领导要处理我。这下我慌了,我赶紧找到处机关另一位的领导,求他疏通(因为这位领导当年差点被揪斗、带高帽,当时是我把他藏到我吊车的吊具室带出去,躲过一劫,所以他一直想报答我)。于是这位领导就帮我说了个情,说我也是好心办错事,出发点是好的,也为了给油田搞基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于是,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当年大家都很年轻,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真的是应了那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国运昌盛,社会飞速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日新月异,现在大吨位的拖车、几十上百吨的大吊车都不叫个事!
后记:
自造车以后,运输处上报油田机关,为造车的大学生鲁智仁申请表彰,破格提了技师,还把他爱人也调到职工子弟学较当老师(原来下放到西安地方当民办教师),三个孩子也接来了,结束了一家人两地分居的日子。后来鲁智仁被调到三分部机动处了,1978年平反后,调到长庆油田技术处,任副处长,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