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现代管理学之父)
管理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现代管理学之父)来源于:网络今天,走进他的自传,让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一生是怎样不断成长。他为什么说他自己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并且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曾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
教育的环境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多变的。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的环境,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人对于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而教育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才能成就一个人?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也被人们成为“大师的大师”。英特尔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毫不掩饰对德鲁克的崇拜之情。“彼得·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催生了管理这个学门,同时预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这位大师在他的传记《旁观者》中讲述了他一生中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
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
曾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
今天,走进他的自传,让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一生是怎样不断成长。他为什么说他自己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并且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来源于:网络
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
德鲁克出生于维也纳。众所周知,维也纳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 音乐之都”。德鲁克的祖籍在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德鲁克的爷爷是个著名的有钱的银行家;德鲁克的奶奶是一名钢琴家,经常在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是一名大学老师教授经济学,同时也是奥地利的一名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德鲁克的母亲卡罗琳是奥地利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从祖父母、父母的身份上可以看出德鲁克从小生长在生活富裕且文化底蕴丰厚的环境中。
德鲁克的奶奶作为钢琴家多次出国演出,有一回德鲁克的父亲问:“为什么您一定要彼得陪您去?”奶奶回答:“你不是很清楚吗?只有我在一旁他才会练琴。这孩子天分不高,少两周练习,影响就会很大。”奶奶教会德鲁克成为一个近乎专业的钢琴家。
提起自己的父亲,德鲁克非常骄傲和敬意。“从小我就景仰我父亲的完美人格,他的交际天才和他的勇气,他对我也完全的宽容,即使他认为我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
谈起自己的母亲,“我父亲有他的原则性,而母亲则有洞察力。直到她的晚年,当她身染重病,我们还是能够不必经过讨论便能互相了解。”
深受祖母与父母的影响和教诲为德鲁克成为管理学之父奠定了拥有完美人格以及敏锐洞察力的基础。
德鲁克曾回忆说:“每个星期一晚上,父亲都会请一些人到家里来,一边用晚餐,一边讨论时事。”母亲经常会举办专门讨论医学课题的聚餐,偶尔还会有音乐盛宴。在用餐的时候,德鲁克和弟弟会耳濡目染,并花心思去理解思考大人们所说的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
德鲁克的家庭不仅培养了他的品德也为他创造了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环境,杰克.贝蒂作为德鲁克自传的编辑者曾这样说过,即使当年德鲁克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仍然可以算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校园里幸遇教导一生的老师
其实影响德鲁克的不是校园环境,而是他很幸运的遇到了虽然没有教会他什么该学习的东西,却给了德鲁克无法替代的启蒙的两位老师。
他在《怀恩师》中这样写道:
我见识过许多一流老师的教学风采,也见过几个相当伟大的老师。然而,在教过我的老师当中,我认为一流的只有两位,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她们不仅称职,更是杰出的老师。然而,她们还没有教会我该学的东西。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可能在想,既然德鲁克觉得这两位老师没有教会他为什么却还认为他们是接触的老师呢?
埃尔莎小姐
原来,在德鲁克小时候,写作非常好,字却写的非常差,数学非常粗心。埃尔莎小姐还帮助他拟定了一份学习计划,对于写作非常好——鼓励德鲁克继续练习;对于字写的差——每次写作是尽量把字写清楚、书面整洁干净,一次比一次进步就好;对于数学粗心——学会检查。埃尔莎小姐还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记。瞧,这就是你的风格。之后埃尔莎小姐给了德鲁克一个本,教他做笔记,只要有时间就写下自己阅读过的内容(自己喜欢的、自己的新的),之后自己要学会安排自己的计划。
虽然最终德鲁克写字依旧没有进步,但最后除了写字他的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并可以提前进入中学阶段,成为中学一年级里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书中德鲁克这样评价埃尔莎小姐:“埃尔莎小姐并不是特别喜欢孩子的人,事实上她对孩童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她注重的是他们的学习。第一天上课,她就记住了5个小朋友的名字、特色,在一周内,每个学童的长处,她都了如指掌了。我们不爱这位老师——我想,如果说爱她,对她是一种冒犯,应该说大家都崇拜她。”
苏菲小姐
苏菲小姐是德鲁克的美术和手工课的老师,与埃尔莎小姐不同的是她总是鼓励大家自己动手,随意的活动,她随时愿意提供帮助;她从不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也从不批评大家;他总是很亲切的叫他们“孩子”,孩子们经常愿意坐在她的腿上听她讲故事。在她的课堂上,到处是板子、铁锤等工具。孩子们可以随取所学,喜欢画画可以拿起画笔;喜欢手工可以拿起锯等工具;喜欢缝纫乐意拿起针线。苏菲小姐只是在一边用善良亲切而鼓励的眼神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帮助学什么指出可以做什么作品。
有一次,苏菲小姐相信德鲁克可以做一张挤牛奶的凳子给妈妈,但做了三四次后蹬腿长度还是不一。但苏菲小姐从未骂过他,也没有摇头,而是问妈妈用哪种笔写字,询问德鲁克妈妈的习惯后鼓励德鲁克做一只鹅毛笔并陪伴他一起制作。尽管多年后这项作品还是摆在母亲的书桌上,母亲也从未用过。但苏菲小姐知道这是德鲁克能做到的极限。
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的教学方法不同、,性格也不同,但都鼓励和引导孩子们。虽然多年以后的德鲁克字依旧也不好,最终也没学会做凳子,但他学会了思考。
“从很早开始我就感知到,我从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那儿学到的,要比我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这些东西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学老师教导的一切所不能比的。苏菲小姐是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至今,我仍记得苏菲小姐把她的手放在我手上,引导我感觉那顺着纹路刨平而且用砂纸磨光的木材。埃尔莎小姐教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有好几年我都“滥用”这种技巧。”
在社会中通过经历不断学习
学习不一定发生在校园里。德鲁克将他一生中取得成效与突破自我的背后总结成了七段经历,这七段经历教会了他如何一直保持成效、不断成长、不断改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突破。本文节选了四段经历。
德鲁克是第一个提出“知识社会”的人。他认为将来受过教育的人就是那些认识到不断学习的必要性的人。而今天,也证实了德鲁克的观点——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第一个经历:威尔第教会德鲁克追求完美。
中学后就去汉堡当学徒的德鲁克因为薪水低去听了大学生可以免费看的歌剧,从小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德鲁克被威尔第的作品征服了。之后他了解到这部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竟然是出自80高龄的老人之手。而那时人们的普通寿命在50岁左右。后来威尔第的“我作为一名音乐家,毕生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躲着我。我觉得自己完全有义务再试一次”让他受益终生,他想只要他能长寿,他就永不放弃,追求完美,尽管完美也会躲着他。
第二次经历:菲迪亚斯的故事明了德鲁克对完美的含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德鲁克读到了关于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他的内心,并从此坚守“即使许多希望神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但始终认为哪怕只有“神”注意得到,也必须追求完美。”
“无论何时有人问我认为自己写的哪一本书最好,我都会笑着回答:“下一本。”
——德鲁克
第三次经历:当记者经历感悟要持续学习
因记者要涉及的话题很多,涉及各个领域,德鲁克始终记得威尔第和菲迪亚斯的教诲,所以因为工作等因素德鲁克坚持始终坚持下午和晚上学习,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国际关系、国际法、社会、历史、金融等等。这种坚持一种陪伴终身。每隔几年德鲁克就会换个新的领域,即使几年的学习不会让他掌握这个领域,却能让他丰富的了解这个领域。
第四个经历:主编教会德鲁克总结回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晚期,德鲁克转战日本,当时的主编每周都会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谈话、讨论工作,甚至是每年还会有讨论、总结前六个月的工作,分析自己想做好却没做好的事情。
小结
学习从来都不是在校园,家庭、校园、社会不可分离,从德鲁克在这三者中受到的教育来看,三者结合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每一段经历不经意间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行为举止也会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