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打破“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一切便都留下了“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1)

窦跃生

一、为什么要讲《秋歌——给暖暖》?

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因为,这首诗写了: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打破“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

打破“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秋。

二、作家介绍

痖弦,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在舞台剧《孙中山传》中饰演孙中山,海内外巡演70多场,红极一时。

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卧龙区)杨庄营村东庄 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海军工作。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退休。其间曾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

在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可看作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他的诗作,追寻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早年他崇拜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早期影响痖弦最大的是30年代诗人何其芳。何其芳曾是他年轻时候的诗神,《预言》里的重要作品他能背诵。

痖弦:弦子哑了,变成诗词。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2)

二、原文讲解赏析

《秋 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意象的边缘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家乡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把秋天的湖水比作蓝色的眼睛)

  七月的砧(zhēn 本意是指捣衣石。诗人在加拿大的门前,母亲的槌衣石)①声远了(不押韵,不受平仄的限制)

暖暖(这个词美得惊心动魄。秋天是冷的?还是暖暖?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liáo xiòng遥远,辽阔宽广貌)②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③了(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暖暖(复沓的妙用,强调作用)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有声有色在一行诗句里,听觉、视觉、味觉的集合体验。)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弦子哑了——痖弦。联想到:塞北秋风烈马,江南春雨杏花)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多寺的江南)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多美啊!想一想,真是秋天写照。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独特的感受)

1957年1月 9日

【注释】

①砧(zhēn):这里指捣衣用的石质垫板。

②辽夐(xiòng):辽远,广阔。

③十四行:即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

【作者作品】

痖弦,本名王庆麟,台湾著名诗人。曾夺得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的桂冠,后来封笔,哑默至今。痖弦的诗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优美的节奏饮誉诗坛,代表作有《秋歌》、《红玉米》、《我的灵魂》。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3)

三、课文赏析

这支“秋歌”的前三节,主要写秋的萧瑟:枯叶结束了在秋风中的颤抖,落了地,静卧在大地的怀里;荻花形销魄散,已从湖沼深情的秋波里消逝;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已随时光的脚步远去;雁阵惊寒,早已飞过,辽夐的天空并未留下它们翅膀的痕迹;南国小小的山径,落寞得只剩马蹄踏花的印痕;北方幽幽的寺院,寂静得空余歌人破碎的琴韵。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轻叹。因为这秋歌里用了一连串轻灵纯美的意象,更因为“我”在吟咏秋意时,可以柔声地呼唤着暖暖。

第四节承上启下。第一句总结了前三段所写的萧瑟秋意——“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第二句突出了暖暖:在秋的对面,在“我”的世界的另一边,暖暖婷婷而立;“我”虽满眼萧瑟荒凉,但“我”还有暖暖。

第五节卒章显志。暖暖是驻守在“我”的内心的。她不会随时光老去,她不会随秋风而逝;有了她,“我”的生命不会被秋霜冬雪冷却,“我”的世界不会被悲凉攻陷,“我”的灵魂的不会堕入黑暗。纵然万物凋敝,纵然生命被迫退回地下、退守到根须,纵然梦想零落,纵然人生蹉跌黯淡,只要有暖暖的伴随,“我”就能平和地坚守,隐忍地等待。等霜雪再也抵敌不住暖暖那柔和的力,春的脚步响起,那么,也就等于“我”什么也未曾失去。

痖弦曾说:“这个世界已经够冷 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那么痖弦赋予“暖暖”怎样的内涵?暖暖是谁?是什么?你自己说吧。

在语言运用和意象、意境的创设上,本诗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一些营养。尤其是其中的拟人、比喻,深得古诗词修辞的灵动、蕴藉之妙。

四、主题情怀

通过一系列独特意象的展现,突出了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表现了怀念母亲、爱国主义情感,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

五、艺术特色

1.以冷写暖 创新突破

诗歌的惊艳之处在于对古典意境的翻新。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秋空/琴韵/寺院……这本是唐诗宋词里的意象,却进行了现代化的组装。比如说: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但在古人笔下,他们会怎么写呢?很可能是“枫叶荻花秋瑟瑟”。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在古人笔下,很可能是“雁字飞时,月满西楼”。关键是把瑟瑟的秋天写成暖暖。开天辟地!

2.布局意象 营造意境

暖暖是谁,是诗人的初恋情人,还是其人生理想的化身。湖沼闪动的蓝睛,秋空美丽的十四行诗般的雁字,马蹄踏残的落花,远方回旋的感伤琴韵。这一系列随意而刻意的意象布局,构成一种辽远忧郁令人魂牵梦绕的幻美意境。从中,我们依稀领略到暖暖的倩影和风神。更多的时候,新诗的作者们对于意境的营造并不在意。

3.中西结合 兼收并举

带着浓郁的民族诗歌记忆,运用西方现实主义诗歌常用的陌生化和神秘化手法,强化“暖暖”这一意象。中西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

古诗秋浦歌17首朗读(诗词第2册第七课)(4)

六、相关阅读欣赏

宇秀《槌衣石》

——受痖弦先生嘱托而作

一说起这块石头,2018年的风开始倒叙

回忆瞬间游到了白河边

你就哭了

淯水汤汤,槌声嘭嘭

空空不见槌衣人

你就哭了

这些个风里的樱花只管粉着她们的脸

哪里懂得你的哭泣

你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不懂

北美的春天也不懂

这里没有茴香草,没有酸枣树、也没有会陪你哭泣的

野荸荠

你的泪太咸太涩,落到石上石头也会疼啊

可怜她没有倾诉的嘴巴

只好把身体裂开来给你看她的痛

那是痛裂了的母亲魂

那是背井离乡的伤痕

你可看到,你可看到呀

祖母正在她身上洗父亲的衣衫

母亲也在她身上濯娃儿的裤袜

她们揉啊

搓啊

槌啊……

你那黑了一冬的袄

在母亲的棒槌下,又顺从又顽皮

白河水却一浪浪叹息

叹母亲的巧手终究无缘剪裁你的法兰绒长裤

野荸荠也一声声啜泣

泣母亲的慧心到底没能触摸你的灯草绒上衣

白河水潺潺,槌衣声嘭嘭

像放大的木鱼禅音,从佛堂庙宇到乡村市井

这石头最是隐忍、安静,不厌其烦

听祖母的叨叨,听母亲的喃喃

听她们揉搓衣裳里的心事

听她们槌打岁月里的寂寞

十七岁的青春

如何知道一块青石原是母系血脉里脱胎的骨头?

当母亲逝去

当古井枯竭

当房屋坍塌

当村头变换了大王旗

唯有这块骨头

守着半截山墙,蹲在家破人亡的门口

等你,等你,等你……

不怕虫蛀,不怕雨打,不怕火焚,不怕光灼

唯独怕你哭泣

加拿大的屋檐下

没有人家悬挂红玉米

再多的忧郁,你也不能挂在那里

唯与来自老家的槌衣石默默相视,那青石上的纹路

犹似母亲的掌心

读不尽里面的曲曲弯弯

空把两行清泪垂挂成宣统那年的对联

你莫哭哟

这里没有铜环滚过的岗子,没有外婆的荞麦田

也没有驴儿,和那拴驴儿的桑树

你的哭泣

樱花不懂,矮塔松不懂,秋天的槭树也不懂

即便夏日的莓子

也只管把眼珠子长成深蓝色炫耀于枝头

视而不见外乡人的忧愁

你就哭了

那合欢那杜鹃咋还不开呢?难不成在替你

思想?想那青石板如有一日成了天堂里的眠床

故乡啊,必定也在天堂

啊,淯水汤汤,槌声嘭嘭

依稀月下槌衣人

穿越大半个地球去听河南话--我和李艳秋、痖弦穿越时光的对话火了:河南话朗诵诗歌,在地球的这边--中国的河南火了!也在地球那边,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火了!诗歌写的是河南南阳人痖弦家的槌布石,朗诵者是南阳南阳人电影演员李艳秋用河南话朗诵的这首诗。用浓浓的河南乡音朗诵诗歌,感动很多人流下滚烫的泪水。20多年过去了。那时,我采访过李艳秋,她演的《都市放牛》《小白玉霜》《新儿女英雄传》等电影、电视剧风靡一时。刚好,《新儿女英雄传》的原型,一位双枪女英雄是南阳人。我就带着李艳秋拜访了女英雄。我采访李艳秋的人物专访《金秋十月艳阳秋》在全国很多报刊杂志发表。有一年的秋天,我到北京中国新闻社参加一个培训班,在北京又与李艳秋见面。走在大街上,李艳秋喊我“窦老师”,那位汽车司机问我:“你是大学教授吧?”我奇怪,我哪里像大学教授?司机说,刚才那个电影明星喊你窦老师,我想你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吧!”他是诗坛巨匠,演孙中山,是十大杰出青年:20多年前,我与痖弦面对面。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痖弦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那是1992年秋天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在阔别40多年后第一次回故里南阳。我同从台湾回归故里探亲的痖弦先生第一次见面,这也是我们唯一的面对面交流。记得当时和我一起参加与痖弦先生聚会聊天的南阳文友有,周熠、孙幼才、廖华歌、张克峰、熊鹰、马萧萧等。在我的记忆里,身材适中的痖弦先生面庞红润,谈话时总带着春风荡漾的笑容,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精神矍铄,让人看上去只像四五十岁的年龄。他的谈话风趣幽默,热情亲切。他的长相的确与孙中山有几分神似。我猜想,这很有可能是话剧《国父传》挑选演员时,让他饰演孙中山的缘故吧。众所周知,痖弦是台湾现代派诗歌大家之一,本名王庆麟,出生于1932年河南省南阳市,曾在军种服役,十七岁时去台湾,后就读于台湾政工干校影剧系。青年时期的痖弦就热衷于文学和艺术,当过八年的电台播音员,曾在话剧《国父传》中饰演过孙中山。由此,他与1958年,获得台湾艺术界最高奖之一的话剧“金鼎奖”最佳男主角奖。他早在1951年,就发表了第一首诗,从此步入文坛。由于他的文学与艺术成就,继而被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之一。1966年,痖弦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两年,1977年以后主编台湾《联合报》的副刊,时任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副刊部主任,后担任副总编。他退休后,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定居。著名诗人痖弦又是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发起人之一。他一直同时主编着诗刊《创世纪》。1959年,他出版了处女作诗集《痖弦诗抄》,之前他已经在台湾诗歌届峥嵘头角,其诗歌作品五次获奖。《深渊》是痖弦的代表作。痖弦先生的早期作品受何其芳的影响较深,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轻柔抒情渐趋深沉厚实,挥洒自由,为许多人学习模仿。许多人对痖弦先生诗歌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红玉米》。痖弦向我介绍了随他一起回故里的夫人——张女士,以及随行的大女儿。痖弦的夫人张女士是湖南人,身材苗条,容颜秀丽。他们的大女儿青春活泼,那一年23岁,在法国巴黎念书。他们还有一个小女儿,当时13岁。大女儿取乳名“豆”,小女儿取乳名“米”。是因为,在他的老家盛产豆和米,可见痖弦先生思念家乡的情义深重。那一年,痖弦先生回到故乡后,就说着一口纯熟的南阳方言,给人以亲切感。他愉快地回忆说:“回到农村老家,人们见我家打招呼——上屋坐吧。我答——不坐了,还得回家喝汤哩。回家就端一碗红薯苞谷糁儿,圪蹴到末子堆上拍话。”中午,招待他的是家乡饭——芝麻叶绿豆面条。他吃完一碗后,又自己盛了第二碗。由此可见,痖弦先生是一位非常注重乡情的人。痖弦先生也很喜欢曲艺。而他的故乡南阳是全国著名的“曲艺之乡”。他讲起小时候的事情津津有味。他小时候走在上学的路上都一直哼着曲词。那一年,在台湾迪斯科已经流行过去了,青年人开始喜欢本土文化。他带回台湾的河南戏剧磁带,在那里很流行,很吃香,人们争相传听。对于家乡的曲词,他仍记忆犹新。稍思片刻,便流畅地背诵出一段来:“天做棋盘,星为子;地做琵琶,路为弦。天做棋盘,星为子;你要能摆,俺就敢下!地做琵琶,路为弦;你要定弦,俺就敢弹!”看来,南阳的曲艺对痖弦先生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在谈到诗人时,痖弦先生兴致勃勃地谈到了周梦蝶。他滔滔不绝地说道:“周梦蝶是咱南阳老乡,是淅川人。他在中国诗坛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周梦蝶在台湾的生活很艰辛,在街边摆摊儿卖书维持生计。可是,他的诗歌非常棒,有很大的成就。”在我的印象中,痖弦先生思维非常敏捷。我认为,他可以与“机智歌王”台湾歌星张帝媲美,应该叫“机智诗人”。他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在见到《南阳日报》副刊部主任周熠时,痖弦先生在纸上写道:“你是副刊部主任,我也是副刊部主任,咱俩相看两不厌。”这是他对周熠的留念。接下来,痖弦先生对在座的每个人都写下了赠言。他为南阳作家协会秘书长孙幼才的题词是:“你是手摇大蒲扇的人,为南阳文坛煽风点火。”在给我的赠言时,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写道:“你们窦家很苦,很冤,你要做当代文学的关汉卿。”谈到诗集的出版,痖弦先生说,台湾现在出书也得看销路,要让读者买账。就和工厂一样,产品要适销对路。我说,和咱这边差不多。没有午休的痖弦先生谈兴很浓。他对家乡的一切都感到亲切。该告辞了,我们依依惜别。紧紧地握手之后,我又想起了痖弦先生早期佳作中的得意诗句:“秋天,秋天什么也不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