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校企互融建世界一流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互融建世界一流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育人为根,教研为本,是高等教育办学立足点。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是企业的时代使命。校企之间只有形成同频共振、共生共荣才能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协同育人成效。重开放:深化协同育人,打造三个“共同体”在服务地方中谋生存、在产教融合中创特色,只有坚定不移贴近地方产业需求、贴合本地企业需要,才能在我国“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高等教育领域中闯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这是无锡太湖学院在努力思索、不懈探索后得出的结论。在总结前期经验、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无锡太湖学院开展广泛调研,制订出台了《无锡太湖学院专业学科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贴近无锡及苏南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集成集群发展”,对外按专业群优选合作伙伴,产学合作一体化建设;对内坚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同时,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学校努力推动由“知识输入型”向“能力输出型”转

近日,无锡市发改委发布了全市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公示名单,无锡太湖学院方周妮、胡铭、刘剑滨等5人入选,而在日前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中,无锡太湖学院11个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这些成果都展现了无锡太湖学院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打造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样本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教育部以“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有力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所面向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无锡太湖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办学定位,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为目标,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努力构建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校企互融建世界一流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1)

转观念:强化顶层设计,闯出特色道路

如何办好一所服务地方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是摆在无锡太湖学院全体教职工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服务地方中谋生存、在产教融合中创特色,只有坚定不移贴近地方产业需求、贴合本地企业需要,才能在我国“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高等教育领域中闯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这是无锡太湖学院在努力思索、不懈探索后得出的结论。

在总结前期经验、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无锡太湖学院开展广泛调研,制订出台了《无锡太湖学院专业学科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贴近无锡及苏南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集成集群发展”,对外按专业群优选合作伙伴,产学合作一体化建设;对内坚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同时,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学校努力推动由“知识输入型”向“能力输出型”转变,通过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构建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依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一系列努力,无锡太湖学院高度契合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经、管为主,工、经、管、艺、医、文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与无锡及苏南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形成了紧密对接,土木工程专业对接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要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机械工程专业基于新工科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凸显智能制造技术;产品设计专业挖掘无锡地区民俗特色文化嵌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能力等。

校企互融建世界一流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2)

重开放:深化协同育人,打造三个“共同体”

育人为根,教研为本,是高等教育办学立足点。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是企业的时代使命。校企之间只有形成同频共振、共生共荣才能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协同育人成效。

2018年,无锡太湖学院在深入企业开展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校企共同组织完成了32个本科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相应职业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和推动各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实施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为进一步放大校企协同效应,无锡太湖学院按照不同功能将校企合作基地分为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 “育人共同体”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与红豆集团、中兴通讯、洲际酒店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三类校外基地215个,其中建成实习实训基地196个,累计吸纳13290名学生到基地实习实训;建成工程实践基地13个,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实施“五个共同”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和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等6个协同创新基地,校企共同实施了“高架桥微变实时感知物联网应用系统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等二十余项应用性科研项目。

构建校企“师资共同体”。无锡太湖学院大力实施教师“双聘双挂”行动,积极学校支持和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近三年来,学校累计聘用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258人,教师到企业一线考察学习和挂职锻炼592人次,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很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实行“1 1/3”的“双师”选拔条件,其中“1”代表讲师及以上职称,“1/3”代表行业职业资格、实践经历或服务企业的科技成果三项条件之一,引导教师提升转化科技成果和咨询服务的能力,并以科研反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每月发放“双师”津贴,“双师”教师在职称晋升时可免予实践能力的考核。

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无锡太湖学院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模式,有机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库,形成校企可持续性发展态势。2015年以来,来自行业企业的134位入库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学校各项业务工作,发挥“导航仪”和“助推器”作用,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同时,无锡太湖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投入,逐步加大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2016年,学校与中兴通讯分别投入500余万元建成“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017年,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罗克韦尔公司向学校捐赠价值达1500余万元的设备设施和软件平台,学校配套投入近4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室23个,场所总面积达4188㎡,设施设备总值超过3500万元。2013年“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入选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2015年“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16年“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校企互融建世界一流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3)

显成效:校企合作育英才,产教融合结硕果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要校企双方共谋发展。无锡太湖学院通过育人共同体、师资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为破题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太湖范本”。

前不久,教育部批准的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无锡太湖学院校继2018年第一批获批5项、2018年第二批获批11项、2019年第一批获批8项后取得的又一突破。该校本次立项的11个项目中,有新工科建设类项目3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类项目3项、师资培训类项目1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类项目2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类项目2项。

近年来,学校通过与阿里巴巴、罗克韦尔、中兴通讯、中电集团58所、国家超算中心、红豆集团等标杆企业共建的20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学生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3D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希望之星”、江苏省“创青春”创业大赛、江苏省高校高等数学竞赛等国家、省级高水平竞赛中获奖950余项。学校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示范校”等3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中兴通讯合作的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更是结出了累累硕果,在2019年在2019年第六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应用创新大赛中,无锡太湖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而从今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该项目培养的学生平均薪资均在6000元至7000元,超过同类平均水平。

通讯员 许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苏云

来源:扬子扬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