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海淀教育哪家强(传说中的北京海淀教育)
西城海淀教育哪家强(传说中的北京海淀教育)海淀爸妈重视教育,但绝不是唯老师是从。他们几乎是拿出誓要拿下客户的精神,一家家培训机构挨个咨询、比对、研究。忍着颈椎腰椎疼痛,在网上一页页翻论坛、帖子、看公众号,看别的优秀父母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成功经验、踩过哪些坑。比起强迫孩子学习,海淀爸妈会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坚持做到按时下班,晚上挤出时间和娃一起亲子共读;先说第一方面,超前教育。海淀确实是超前教育,但超前的绝不仅仅是学习难度、强度,而是父母对孩子教育超前重视的态度,以及细化到鸡娃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行为。海淀爸妈会在炎热的夏天,坐在拥挤教室的最后一排,比孩子还要认真地听讲、记笔记;
很多不了解海淀区教育模式的爸爸妈妈们,可能对海淀区教育有一些像这位朋友一样的想象,认为海淀区的典型教育方式是这样的:
学龄前,海淀区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没有自由了。一张学习桌、一桌学习资料、一个满满的学习计划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细化到半小时之内。还有一个随时坐在身后监督的海淀爸妈。
上学后,除了学校,孩子的活动范围大了一点,从学习桌、书房扩大到了海淀培训机构教室,学伴数量和质量都直线上升,学习套餐也升级成:一张每小时单价上百的课桌、一袋子印着XXX培训机构logo的培训资料、一个跟着名师上课时间安排,细化到小课二十分钟、大课30-45分钟的计划表,以及一个接送时目光中带着炙热期盼的海淀爸妈。
在我看来,上述两方面对海淀教育的固化想象,都和真实的海淀教育大相径庭。
先说第一方面,超前教育。
海淀确实是超前教育,但超前的绝不仅仅是学习难度、强度,而是父母对孩子教育超前重视的态度,以及细化到鸡娃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行为。
海淀爸妈会在炎热的夏天,坐在拥挤教室的最后一排,比孩子还要认真地听讲、记笔记;
比起强迫孩子学习,海淀爸妈会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坚持做到按时下班,晚上挤出时间和娃一起亲子共读;
海淀爸妈重视教育,但绝不是唯老师是从。他们几乎是拿出誓要拿下客户的精神,一家家培训机构挨个咨询、比对、研究。忍着颈椎腰椎疼痛,在网上一页页翻论坛、帖子、看公众号,看别的优秀父母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成功经验、踩过哪些坑。
每一个海淀父母,为了配得上海淀父母这个称号,都付出了普通父母难以想象的努力(以及承受看到无数牛娃的心理伤害)。
这样用心研究教育,付出了这么多之后,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去鸡。
再说第二方面,这样超前重视,海淀孩子累不累,海淀父母累不累?
我身边的海淀爸妈大多是海淀土著(也就是从小6小强泡出来的),或者是从外地以各省高考前几名身份考入清华、北大,留在北京的学霸,甚至爷爷奶奶辈就是名校出来的,所以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教育和知识的力量。
不会因为媒体上动不动“清华北大学生毕业后卖猪肉、摆地摊、当中介”这样的新闻,而否定高等教育扎扎实实教给人的思考力、学习力、判断力等。
但光环从来不是轻易就落到谁头上的。从出生时的普通娃到名副其实的海淀牛娃,还有一段长长的升级打怪之路。
只是可能是我们当大人当久了,忘记在我们眼里看来是挑战的打怪升级,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游戏。
海淀的教育
为什么要这么拼?
咱们之前的很多文章,经常提到一个观点: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可以说,北京的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算是顶配的。顶配到什么程度呢?
给大家说几个数据哈,全国的985大学,一共有39所。其中北京有8所,它们中的大部分,集中在海淀。另外一个数据是,被称之为“海淀六小强”的6所公立中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包揽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额。
所以,绝大多数海淀父母,一定会想办法让孩子在小升初时考入海淀六小强,或者考入六小强集团校的初中部。但是孩子小升初,学区房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名校的主要招生方式还是通过考试选拔。
父母们往往会选择主动出击,冲击名校,而不会电脑派位,让运气来决定孩子入学哪所学校。
顶配的稀缺资源,必然带来顶配的竞争。顶配的竞争的胜利者,自然注定要争抢。海淀教育很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海淀有全国最特殊的一群家长。
海淀的孩子
到底在拼什么?
在聊海淀孩子在拼什么的话题之前,可以先跟大家聊聊的是:
北京的好学校,要什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均是要求申请学生应在国际或全国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他们要成绩优异、素质全面、奖项加身、特长傍身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必然要求父母去奋力托举。父母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布局,为孩子铺平道路。
▍拼成绩
成绩是最基础的,没有好的成绩,任何名校的门槛都跨不进去。
北京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相对其他地区确实要好很多。
但是仅仅学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还必须能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很广的知识面。
比如人大附早培的考试题目,总共要分5场。
有网友分享了今年其中一场的题目:
思维题:17道,逻辑推理、图形推理、数字推理等
数学题:立体几何,正方体染色计数
语文题:包括阅读和语基——(阅读:金属玻璃—百度可搜到“玻璃之王”)字词题;名著阅读(红岩节选)文学常识(庄子、老子相关问题)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英语题:考了说明文阅读,一篇关于记忆力的英文阅读题
德育题:如果让你当班长或者学习委员,你会怎么做?
有一个小朋友,一周要上15个课外班,成绩还不好,你怎么看?
孩子们不仅要对课本知识有所掌握,对课外知识,也必须涉猎广泛,掌握扎实。
这还不算,最近几年,“PET\KET\FCE”又几乎成了所有孩子必然会准备的考试。全称是叫“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是剑桥最早开发的一个英语测评体系,一旦考过,终身有效。
但这两年名校招生,这个证书几乎成了所有孩子的标配。海淀父母的共识,是在小学阶段需要把孩子的英语推进到至少高中的程度。
这样初中科目增多、压力增大的时候,孩子才有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学科上去。
▍拼奖项
奖项,就不用展开说了。(之前有涉及到的)
好学校必然喜欢好学生,名校在选生源的时候,往往会特别留意学生有没有在国家级的重要比赛中获奖。
奥数杯赛、华杯、迎春杯、美联、走美杯、希望杯等,这些都是重点小学中学的重要参照。
很多学校,甚至只会看一等奖获奖学生的简历。
▍拼特长
在海淀,很多父母的目标不是清北,他们把孩子放到国际班,希望冲刺“藤校”。
如果要把孩子送入国际名校,普通的弹琴、绘画、唱歌、跳舞这些特长,就已经不够了。
很多父母调侃,钢琴已经排在最后了。
为了让孩子简历亮眼,很多家庭在培养孩子与众不同的特长。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兴趣班鄙视链,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运动类里:
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在乐器类里:
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简单的学还不行,为了进名校,就一定要拿到证书。
所以能看到,几乎每个北京的孩子,都报在学至少2种特长。我看到了那些优秀家庭的付出,看到了太多优秀牛娃的努力,所以心态是更平和的。
有句话说:“最顶级的欲望,只有通过煎熬才能获得”。
其实无论最终结果怎样,在有机会的时候,积极去尝试和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快乐而珍贵的回忆。也希望大家作为家长,能够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