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性”一直以来都是个禁忌话题,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年龄再大好像都不够成熟,难以开口与他们谈论性话题。01 把“性”问题妖魔化这也是全世界父母亲们的共同疑问,到底怎么做才是最优解?教育并无“最优解”,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在海外论坛Reddit上,近14000名网友共同投票,选出了这些看似有效,实则“有毒有害”的教育方式。这些投票和讨论的网友中,既有身为父母不断反思的家长们,也有长大成人后回头思考的孩子们。在教育这件事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有诸多共通之处,不妨来看看海外网友们是怎么看的吧!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2)

“原生家庭”这一话题永远有着居高不下的热度,总能引发大家的讨论、挑起共鸣。

教育一直是个不易的课题。管得太多,怕孩子不能独立;管得太松,又怕孩子长“歪”了、不成材。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似乎总有做得不够对、不够好的地方。

老父亲老母亲们也很委屈:明明自己一腔热血爱着孩子,啥都为孩子考虑,怎么总有我们做父母的不是?

这也是全世界父母亲们的共同疑问,到底怎么做才是最优解?

教育并无“最优解”,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在海外论坛Reddit上,近14000名网友共同投票,选出了这些看似有效,实则“有毒有害”的教育方式。

这些投票和讨论的网友中,既有身为父母不断反思的家长们,也有长大成人后回头思考的孩子们。在教育这件事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有诸多共通之处,不妨来看看海外网友们是怎么看的吧!

01 把“性”问题妖魔化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3)

“性”一直以来都是个禁忌话题,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年龄再大好像都不够成熟,难以开口与他们谈论性话题。

但避而不谈的下场就是,孩子总会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这一话题,包括同龄人和社交媒体,而这些途径都可能让孩子对此产生错误认知。

「最好的让青少年正常成长的性教育,就是诚实和开放地面对这件事,而非把这视为“肮脏”。我的父母就认为性教育是一种禁忌,小时候的我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受到性侵犯后,花了很久才想明白这不是我的错。当我为人父母后,我不会再让儿子重蹈覆辙。」

——网友Bubbles and sparks

02 用糖果和玩具让孩子“闭嘴”

当孩子发脾气或闹别扭时,有些父母为了省事,会给孩子喜欢的零食、玩具来分散注意力,从而避免直接处理孩子的情绪。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闹脾气就有糖吃,反而会越来越不收敛脾气,压抑的情绪也不能正确纾解。

正确方式是什么呢?让孩子把情绪闹完,再告诉ta怎样做才是对的。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4)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需要行为上的规训,他们需要知道外界对他们有一定的期望。否则,孩子们会觉得父母不在乎他们的行为。冷漠是最糟糕的虐待。

——网友Kitty White

03 不允许孩子失败

犯错和失败是学习和进步的方式。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出现失败的一面,而有时候输比赢更能让人成长。

当孩子跌倒时,让他自己爬起来,擦掉脸上的泥巴,才能学会下次不再摔倒。

04 总是让孩子吃完所有东西

避免浪费是我们的习惯和“美德”。实际上,有时候不应该强迫孩子一次性吃完所有东西,这样养成的饮食习惯可能会让孩子长久下来摄入过多热量。

对于儿童来说,一次性往往吃不下太多东西。少食多餐相对更健康。

05 把欺凌关系解释为“小孩子不懂事”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有谁受了委屈,很多家长会说是“小孩子不懂事、闹着玩的”而不当回事。

这种态度甚至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恋爱和婚姻。

比如如果你的女儿被男生取笑或戏弄了,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告诉她“他是喜欢你才欺负你的”,试图用这种“积极”的语气解决问题,而女儿长大以后可能会把伤害性的亲密关系视为正常,甚至陷入PUA陷阱。

再小的儿童也有朴素的对错观和正义感,对孩子之间霸凌的忽视,会让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陷入虐待关系中。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5)

06 在高中毕业前杜绝孩子的一切“早恋”行为

早恋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父母当然应该帮孩子划清行为的界限,但青春期荷尔蒙的萌动是难以阻挡的。父母限制的越严格,叛逆期青少年反而越爱逆反。

比起两性关系,这种青涩的校园之恋更像一种社交行为。多少国内家长是严令禁止早恋,却在大学毕业后开始催婚孩子的?

限制和建议不一样。你可以建议孩子分清主次、注重学业,不要做出越轨的事情,定好孩子行为的界限,而不是通过恐吓、威胁达到目的。

「越严厉的父母越容易培养出“诡计多端”的孩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网友Stephanie A Mutti

07 宝宝咬你,你就咬回去

在照顾婴幼儿的时候,宝宝经常可能“没轻没重”的,不是打到、就是咬到家长。有种普遍流传的做法是:如果宝宝咬了你,你也轻轻咬回去。

比起这个办法,也许表现出“我被你伤害得很痛”以及给出安抚动作会更为有效。

08 只教孩子怎么做,但不以身作则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6)

家长喜欢教孩子“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却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孩子在学习时,实则是用“看”而不是“听”的。

当你督促孩子多看书、少玩手机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一天有多久花在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上?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09 强迫孩子对亲戚朋友示好

在亲戚和朋友面前,我们总喜欢要求孩子又有礼貌又热情。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以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要求孩子只会让他们浑身别扭、无所适从。保证孩子做到基本的礼貌就好。

「当我的爷爷奶奶带我去见他们的朋友,还让我叫他们什么什么奶奶、什么什么爷爷时,我真的感觉很讨厌......」

——网友nylecoJ

10 用手机安抚孩子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7)

用手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安静下来,实则是一种怠惰的教育方式。诚然,有很多专为孩子设计的有益APP,但我们不能时刻盯着他们在玩什么,有没有看不适宜的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电子产品太容易成瘾了,一旦成瘾,后续更难戒掉。比起手机,不如给他们书籍、乐高积木、橡皮泥、蜡笔。

11 夸孩子是世上最聪明的

孩子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珍宝,但认为孩子是最聪明的那个,并不断和他们强调这一点,实则是一种“捧杀”。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8)

「我们更应该夸孩子学习的态度和进步,而不是他们的智力。」

——网友S Mi

「和孩子强调他们的聪明,这会让他们更害怕失败。他们会觉得一旦失败,自己就是笨小孩了。最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愿意尝试稍有困难的事,反而沦为庸碌之辈。」

——网友Remi (He/Him)

「作为父母眼中的聪明孩子,我多了很多焦虑,总觉得如果做的不好,我就是失败者。这种感觉在我人生随后的十多年中仍如影随形,因为我是最聪明的,必须做得更好。」

——网友Christina Hill

12 过分注重孩子的清洁

安全、干净、卫生,让孩子远离所有潜在的过敏原……看似是负责,实际上如果孩子不接触任何细菌,他们的免疫力也会极为低下。

当然,在疫情迟迟不退散的当下,保证适当的消毒和卫生是必要的;如果明确孩子对某种东西过敏,也应该注意远离。但当孩子想接触大自然、靠近花草昆虫、玩玩泥巴的时候,也别阻止他。

很多家庭在怀孕生育后就不再养宠物,但事实是:从小家中养育宠物的孩子,免疫力会更好。

13 在家里树立“绝对权威”

“这是我的房子,就要守我的规矩。”

“你是我的孩子,要什么隐私?”

“我生了你,你就该听我的。”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9)

这些话都象征着家长要在家中树立的“绝对权威”,孩子没有被当做独立的人来尊重,而是父母的所有物,甚至会因此憎恶家长。

「当你的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也对你说:“这是我的房子,就要守我的规矩。”那你又怎么办呢?」

——网友Autumn Artemis

14 对孩子可以撒谎

家长经常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就用小小的“谎言”糊弄过去了。

有个网友分享,自己小时候无意间看到妈妈来月经用护垫,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告诉他:这是防止自己不小心尿出来用的。结果妈妈有一天发现网友有样学样,也在裤子里垫护垫当“尿布”,这才意识到不应该对孩子撒谎。

不撒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据实相告。在谎言和真相之间存在着“中间地带”,你可以笼统或模糊地先把这件事带过去,等到孩子长大到一个合适的年龄、或是有了恰当的时机再告诉他。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0)

15 希望通过打压来督促孩子

当孩子取得一些成就,比如某个小比赛的奖项、成绩比之前进步了等,我们有时不会直接夸他们,而是采取打压式的「负激励」,比如说“你这点成绩不算什么”“这样你就骄傲了?”,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他们真的会因此收到激励吗?恰恰相反,他们会在打压中否定自己、否定取得成绩的意义。打压式教育应该被摒弃。

16 在孩子遇到不好的事情时,让孩子“无视就行”

当孩子遇到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时,有些家长会让孩子选择无视,当没发生过,比如:学校里有其他同学找孩子麻烦,家长对孩子说“你不理会他们,他们就不会再找你麻烦了”。

这样的后果很明显:孩子将不会知道什么是“过火”的边界。当他遇到真正的霸凌或骚扰时,他也会想当然地认为“不理会就行”,而对方却会得寸进尺。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对我说,结果还是会被欺负。他们会觉得我心甘情愿被欺负,反而愈演愈烈。」

——网友Cat Palmer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1)

17 用谎言解释一些复杂和困难的事

当孩子目睹或听说了类似自杀的事件后,选择讲一个故事来解释会更好。但不得不说,对于孩子自己主动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还是如实回答更好。

再小的孩子也是人,他们成长的一大方式正是提出一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具体和复杂的真相可以用简化、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但决不应该是谎言。

18 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错

大家应该都记得,自己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角撞疼了,家中大人都会打桌子说“坏桌子、坏桌子”。并不是说这一具体行为有什么问题,只是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父母对自家孩子的过分“自信”和偏袒并非益事,会造成孩子的自大和无礼。

一些家庭也会出现反面情况,同样不可取。家长极度不信任孩子,什么事都第一时间怀疑是孩子的错,这种情况下孩子得不到尊重,也往往会有严重的自卑问题。

19 为了孩子而勉强维持婚姻

无论是让孩子亲眼目睹一段充满不和谐、冷暴力、悲惨的婚姻关系,还是一遍遍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不和你爸爸/妈妈离婚的。”对于孩子来说,这比离婚本身的伤害都要大得多。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2)

对外表现的和谐及“为了这个家好”,都无法骗到切实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孩子。

有网友分享:“从我四年级开始,父母就出现了严重的婚姻问题。我爸长期以来一直在情感上虐待妈妈、我和其他孩子。作为孩子,我只想让他们赶快分开、结束这段关系。这段家庭关系也导致我后来患上抑郁症,多次想要自杀。”

20 对孩子隐瞒生活中的真相

之前曾有过很多新闻报导,孩子在外读书,家中有老人去世,父母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而隐瞒不说,结果孩子连老人最后一面也见不到,成了永远的遗憾。

这是成长中的一堂必修课。不论是死亡、还是其他残酷的生活真相,孩子有时候必须要知情,参与到真实的生命和家庭体验中来,温室中未见过风雨的树苗是难以茁壮成长的。况且,不让孩子参与其中也是另一种残忍。

21 给睡着的婴儿创造绝对安静的环境

相对于绝对安静的环境来说,轻微嘈杂或有白噪音的环境对于婴儿的睡眠更有利。当然,这种声音不应该是一惊一乍的巨响或争吵声。

22 把孩子宠坏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3)

很多孩子即便到了大学毕业、甚至三十而立时,也没有真正“长大”。出于父母的爱,我们容易给孩子创造出一个过好的环境,一切都轻而易举,孩子是“最好看的、最聪明的、最棒的”,而一切麻烦、负责、困难的事情都由父母来包办。

一方面,孩子会拥有过分的高自尊人格,如同生活在漂亮的肥皂泡中,一击即碎;另一方面,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由,也没有过失败的体验。他们别无选择。

被宠坏的孩子也容易在长大后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

「教育是一种非常精确、非常高难度的平衡,你很容易在找平衡的过程中失败、跌下,但你必须站起来重新尝试。」

——网友Kathryn Baylis

23 保证家中孩子在礼物上的绝对公平

在多数情况下,保持家中几个娃待遇一致是没问题的,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感觉被冷落的。但当一个孩子因为取得了某种成就,或是谁过生日,礼物就应该是特别且唯一的。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4)

24 “为孩子好”而侵犯他们隐私

父母如果因为孩子“神神秘秘的”,或仅仅是自己有“预感”,就去偷看孩子日记、社交平台、柜子等所有东西,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严重的信任问题。

给孩子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他们也许就不会对你隐瞒太多。不给孩子个人空间对亲子双方都不好,信任不是单向的。

25 用经济手段控制孩子的选择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掌握着家庭层面绝对的财政大权,但这不应该成为控制孩子所有选择的理由,比如“你不报这个学校我就不给你付学费”。

这种操控往往出现在孩子较大的时候,如高中甚至更大的时候。在这一阶段,父母更需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意见,通过沟通而非威胁达到目的。

26 用可怕的事情来逗弄孩子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5)

“太阳下山了,因为太阳生你的气了。”

“我们去不了游乐园啦,游乐园被火烧了。”

有些家长或家中亲戚乐于用这些“可怕”的话来戏弄孩子,看到孩子哭还觉得很有意思。对于啥也不懂的孩子来说,这种事很可能留下长久的心理阴影。

27 和孩子玩游戏时总是让孩子赢

这一行为的初衷也是“保护孩子免于失败”,但更好的方式是和孩子玩难度适中、双方输赢概率相当的游戏。不要让孩子赢得太容易,或是总是挫败,这样才能保证亲子之间游戏的乐趣。

28 用奖励诱惑孩子做家务

家务是居住在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义务,而不是要付奖励给孩子做的“额外事务”。要从小锻炼孩子养成承担家务的习惯。

29 在婴儿床上放满枕头和毛绒玩具

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你不爱我)(16)

在宝宝12个月大之前,不要让他和太多柔软的物品一起睡觉。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说法,枕头状玩具、毯子、被子、婴儿床保险杠和其他床上用品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 (SIDS) 、窒息或勒死的风险。

「教育是一种非常精确、非常高难度的平衡,你很容易在找平衡的过程中失败、跌下,但你必须站起来重新尝试。」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这十数年间的教育方式是个永恒的课题。愿天下父母都能在探讨和摸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之道和最融洽的亲子关系。

“阅读第一”,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

:喜欢就给我个“在看”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