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是这样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是这样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不要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把它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自觉养成爱学习,爱阅读,爱上某一本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为驱动力,勤学习善思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纵观初中语文课堂检查学生生字词学习情况:ppT展示所要求掌握的内容,不同方式的个别读,然后纠正,做笔记,或老师强调容易念错和写错的字,或指出难写字,或解释字词意思,接着全班照读,这也算是学习生字词比较有层次步骤的过程了,还有更粗糙的学法就是展示读读完事,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水过鸭背的浅尝辄止,简直是误人子弟。这真的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在老师统一下硬塞给学生的东西,不管学生会与不会,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这样老套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泯灭学生求知欲望,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课堂失去生机活力,一潭死水。始做俑者谁?教师也。然而可悲的是教者并未察觉,还一味责怪学生懒,课堂不配合老师,学习不积极主动,老师教多少学多少甚至教而不学,教师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学生被动接受,苦不堪言。周而复始,师生关系冷若冰霜,甚至成为敌对关系,何来学习的快乐,教师的光荣?假如我们老师换一下方式方法,做笨一点的老师,给学生任务,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圈点勾画新课中遇到的生字词,借助注解或工具书自我解决。为了检查落实,给足学生分享的时间和平台,让学生展示他们认为值得同桌或同班同学在字音字形字义上需要注意的生字词,生生之间的互动,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都有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体会到了自我的价值。好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且还是利己促人的好事,何愁课堂不精彩?
再来说说概括故事情节这个教学环节。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或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是又有几个老师敢打包票,我的学生在回答概括故事情节这个考点已经做得很完美?你是否反思过如此高频率训练的一个考点,为何还是如此糟糕?有位老师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从题目入手,学生明白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主要事件。于是老师顺着这一个角度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小说围绕范进中举前后写了哪几件事,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这位老师他还是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静静的阅读文本达二十几分钟之多。后半截的时间这位老师都是让学生分享阅读之后概括出来的故事情节,我也非常赞赏这位老师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关注面很广,也很少打断学生回答的问题。“我找到范进中举之前唯唯诺诺”“我找到胡屠户来祝贺范进中秀才”“范进拿着老母鸡到集市上去卖”“范进瞒着老丈人借钱参加举人考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范进是一个受尽欺辱而后荣华富贵的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前说穷鬼中举后称为文曲星老爷,说明他是个嫌贫爱富的人。”“还写到众乡阾送米送鸡蛋。”“范进中举疯”“范进后来接受送礼”……明眼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是答非所问的,即使有答对故事情节,句式也是参差不齐。问题的根源缺少老师的“导”。如果老师讲清故事情节概括的完整的叙述或从主要人物角度加以概括,就不会这么杂乱无章。如果老师引导从范进的角度来概括主要事件,学生就更不会那样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找不到切入点。
以上的两个事例足以证明,唯有落实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课堂才富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