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男人一生的六个关键(生男聪明慎勿喜)
易经说男人一生的六个关键(生男聪明慎勿喜)仓皇荷索出春官,扑目风沙掩泪看。三月九日,北京上空狂风怒号,黄沙扑面。吴兆骞被戴上枷锁,从礼部押往刑部审讯。路上他想及自己无辜被罪,蒙冤下狱,忿然悲歌: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官,明、清改朝换代。清顺治十年(1653),吴伟业应召入京 路过苏州虎丘,邀集江南各地名士,举行大会,到会者五百人(一说近千人)。会上吴兆骞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有踔厉腾越之概,四座倾动,”吴伟业嗟叹,以为弗及“。一时吴下英俊,都以结识吴兆骞为荣,时人把他和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并称“江左三凤凰”,从而奠定了吴兆骞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期间与吴兆骞与吴传业、顾贞观结为好友,与顾贞观(梁汾)犹善。清顺治十四年(1657),这一年是丁酉年,27岁的吴兆骞参加了当年八月的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闹起了”南闱科场案“。原来在这次乡试中,有人沿明代积习,行贿通关节,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朝庭统治者抓住
”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①良有似!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梅村)感叹其好友遭际的一首诗。其中的吴季子,即清代被誉为”江左三凤“之一的江南才子吴兆骞。
吴兆骞
吴兆骞,字汉槎,号季子,江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市)人。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官至明刑部尚书。“吴氏为东南右族,……门第清华,资产素饶。”富饶的家境使吴兆骞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颖悟,有俊才”,九岁时即写出了数千字的《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见者惊异。博涉文籍,读书不倦,清代笔记《今世说》说他“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但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礼法,不谐与俗。少年在私塾读书,见同学脱下的帽子,常窃取出来小便在里面。面对先生的责问,倨傲地答道:”这帽子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先生叹道:”这孩子将来必成盛名,然当不免于祸。“吴又曾对好友汪钝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由此,乡里有很多人不喜欢他。
清代儿童戴的瓜皮帽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官,明、清改朝换代。清顺治十年(1653),吴伟业应召入京 路过苏州虎丘,邀集江南各地名士,举行大会,到会者五百人(一说近千人)。会上吴兆骞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有踔厉腾越之概,四座倾动,”吴伟业嗟叹,以为弗及“。一时吴下英俊,都以结识吴兆骞为荣,时人把他和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并称“江左三凤凰”,从而奠定了吴兆骞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期间与吴兆骞与吴传业、顾贞观结为好友,与顾贞观(梁汾)犹善。
清顺治十四年(1657),这一年是丁酉年,27岁的吴兆骞参加了当年八月的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闹起了”南闱科场案“。原来在这次乡试中,有人沿明代积习,行贿通关节,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朝庭统治者抓住把柄,借以残酷打击反清思想强烈的江南士子。
顺治十五年(1658)顺治皇帝福临下令顺治十四年丁酉南闱乡试举人进京复试。三月初的一天,春雪带寒,顺治皇帝亲自在瀛台主持这次复试,他让复试的士子站立在宫殿之外答题。“天子亲御殿前,士子数里外,携笔砚,冰雪僵冻,立丹墀下,顷刻成数艺。兵番杂沓,从旁罗之。如是者三试而后己。”“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悉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②,这哪是考试啊,分明把士子当成罪犯对待!吴兆骞激愤地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③遂交了白卷。
三月九日,北京上空狂风怒号,黄沙扑面。吴兆骞被戴上枷锁,从礼部押往刑部审讯。路上他想及自己无辜被罪,蒙冤下狱,忿然悲歌:
仓皇荷索出春官,扑目风沙掩泪看。
自许文章堪报主,哪知落网已摧肝。
冤如精卫悲难尽,哀比啼鹃血未干。
若道叩心天变色,应教六月见霜寒。
——《戊戌三月九日自礼部被逮赴刑部口占二律其一》
与吴兆骞同时被捕下狱的还有江南举人十余人,这就是清初有名的“丁酉科场案”。据王先谦《东华录》载,丁酉科场案”处置极其严厉,不仅杀了两个主考,而且连十六名房考官也都被处于绞刑。对吴兆骞等人免去举人,“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并流徙宁古塔。””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北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遥远冰冷的宁古塔是清代发遣、军、流等罪犯的场所,流放到那里的人可谓九死一生。在这次株连甚广的科举案中,满人用杀戮的方式立威。早管不得什么冤枉二字了!
宁古塔流人
吴兆骞少有才华,名重江左,无辜被遣,长流塞外,引起了朝野人士的广泛同情。吴伟业的《悲歌赠吴季子》凝聚血泪,广为传颂:
人生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
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七月兆骞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吴兆骞妻子葛采真和妹妹吴文柔从苏州千里迢迢来到关外,“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吴兆骞从那时候起开始教徒生涯。是教那些流人子弟。后来少数民族子弟也有来学者。
康熙四年(1665)夏,吴兆骞与张缙彦 、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为黑龙江首个诗社。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后以戍役分携而罢。朝鲜王朝节度使李云龙 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骞作《高丽王京赋》,他不假思索,欣然命笔,“遂草数千言以应”。李云龙被吴兆骞的绝代才华与敏捷的诗思所震惊,回国后,四处传扬,因此“其国颇以汉槎为重”。
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 黑龙江将军巴海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额生、尹生读书,巴海“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而且“每赠裘御寒”。
在清代,像吴兆骞这样被长流的罪人,赦还的可能十分渺茫。尽管如此,吴兆骞昔在江南的友人们,也一直不忘对其营救。
康熙十五年(1676),吴兆骞的好友顾贞观经国子监祭酒徐元文推荐,入内阁大学士明珠府中住塾师,与权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容若)相识,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就借机为兆骞求援于纳兰容若,容若没有当即答应。这年冬,顾贞观寓居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忆及兆骞,赋《金缕曲》二阕以词代书,词曰: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词中关之切,情之深非一般友谊所能替代。纳兰性德见之,为泣下数行,感慨道:“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这是说拿顾贞观与吴兆骞词中的友谊,比历史上李陵与苏武、范式与张劭的传世之谊。纳兰容若也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并表态说:“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于是两个约定营救计划以五年为期。期间,纳兰容若带顾贞观见自己的父亲时任吏部尚书纳兰明珠求情。明珠也是文人,对顾贞观、吴兆骞惺惺相惜。有一次宴会,明珠斟满一大杯酒对顾贞观说:你只要喝满这一大杯酒,我就为你救汉槎。顾贞观素不喝酒,为此他一饮而尽。明珠说:我是和你开玩笑,你不喝酒难道我就不救汉槎了吗?。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等敕出使东北封长白山之神,视察宁古塔等地时,闻兆骞才名,乃向其索诗赋。兆骞作《长白山赋》数千言,词采极其瑰丽。使臣回来将此赋献给康熙皇帝。”圣祖御览,动容咨询,然有作梗者,召还未果。“康熙看后,十分赞叹,问了吴兆骞的情况,然而因为有人作梗,这次并没有赦吴兆骞回来。
康熙二十年(1681),经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诸多友人戮力营救,在明珠的帮助下,集资银子两千两,终于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将吴兆骞赎罪放还。七月底,还乡诏下,十一月中抵京师。前后历经二十三年。回程中,将军巴海派兵护送,并拨给驿车驿马和饮食。徐乾学于宴会即席有《喜吴汉槎南还》诗,和者后多至数十百人。王士禛句云:“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最为人传诵。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吴兆骞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他一直住在徐乾学家里。后来纳兰明珠邀请他作自己小儿子的老师,兆骞总算在北京也有了生计。一次因一些细故,吴兆骞和顾贞观产生嫌隙,顾贞观也不辩护。明珠知道了,就带吴兆骞到自己的书房,当兆骞看到明珠房内挂的“顾梁汾(贞观)为吴汉槎(兆骞)屈膝处”几个字的时候,不禁大恸,声泪俱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吴兆骞返里省亲,并在友人资助下,筑屋三间,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数月,赴京治疗。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684年11月24日),因疾客死京邸,时年五十四岁。临死前对其儿子说:“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可见其于那流放了二十多年的白山黑水亦有着浓浓的乡愁。
吴兆骞身后留《秋笳集》诗文八卷,“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吴兆骞与其《秋笳集》
”生男聪明慎勿喜“”受患只从读书始“正是吴兆骞一生坎坷命运生动而深刻的写照。假若吴兆骞没有那么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以他的才华,必然能在朝堂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安享一生的富贵。然而若没了那份狂简,吴兆骞也就是不吴兆骞了,而白山黑水的历史,也将少去一抹人文的灿烂。
①《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②见王应奎《柳南随笔》
③《吉林通志》寓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