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教师应怎么准备(学校搞县管校聘)
县管校聘教师应怎么准备(学校搞县管校聘)一是理顺义务教育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配置。从网络讨论来看,很多老师对县管校聘改革持否定的态度。并不是老师们害怕改革,担心饭碗被砸,而是有些学校把县管校聘改革的经念歪了。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方案内容,但从学校的操作来看,估计也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以至于,他们不知道应该让谁分流,居然采取了投票的方式,“选举”出轮岗的教师。这是唱的哪一出?这纯粹是拼人品,谁的人际关系最差,就会成为分流的对象。分析一下这所学校。只有8名教师,应该不是一所完小。估计是一所初小,只有一至三年级。按班师比配备教师,每班3位任课教师,交叉带课,需6名教师。另加管理(校长)1人,7名教师刚好合适。考虑到初小一般处于偏僻山村,可能有学生住校,中午需要在学校搭伙,核定8个编制,也不是不可以。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分流对象,被分流者即使去了更好的学校,内心也不好受。这就是末位淘汰制的恶,只会激化内部矛盾,并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经多轮试点,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从各省试点情况来看,踩过不少坑,也摸索出不少经验。有些学校将教师县管校聘简单理解为末位淘汰,通过竞聘打分,将排名靠后的教师分流,这是对改革的极大误解。
比如,这位老师的留言,就很值得讨论:
他所在的区县,应该已经明确了县管校聘改革的方案。学校共8名老师,定编7人,有一人必须轮岗交流。
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方案内容,但从学校的操作来看,估计也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以至于,他们不知道应该让谁分流,居然采取了投票的方式,“选举”出轮岗的教师。这是唱的哪一出?这纯粹是拼人品,谁的人际关系最差,就会成为分流的对象。
分析一下这所学校。只有8名教师,应该不是一所完小。估计是一所初小,只有一至三年级。按班师比配备教师,每班3位任课教师,交叉带课,需6名教师。另加管理(校长)1人,7名教师刚好合适。考虑到初小一般处于偏僻山村,可能有学生住校,中午需要在学校搭伙,核定8个编制,也不是不可以。
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分流对象,被分流者即使去了更好的学校,内心也不好受。这就是末位淘汰制的恶,只会激化内部矛盾,并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从网络讨论来看,很多老师对县管校聘改革持否定的态度。并不是老师们害怕改革,担心饭碗被砸,而是有些学校把县管校聘改革的经念歪了。
一是理顺义务教育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配置。
现行制度是,人事部门管编制,教育部门管业务、学校用人。我们知道,学生数是动态变化的,但学校的教师编制数相对固定,两者不能很好地匹配。管编制的对学校不了解,了解学校的手中没权力。导致很多区县结构性缺编很严重。
通过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将“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区县内所有教师,全放在同一个人力资源池子里,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人事部门只控制编制总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优化师资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学校师资均衡。
二是对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进行探索,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既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又要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需要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改革路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可以看作是前期的铺垫。
也确实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搞县管校聘,老师们会丢饭碗吗?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中,义务教育学校属于公益一类,是继续保留编制的事业单位。
即使是高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也主要采取温和的渐进式改革,退休不补,收回编制,新进人员才实行聘用制。这样逐步过渡到新的制度。
但义务教育学校也确实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严重违反师德的、长期在编不在岗的,应依法解聘。
只有明晰了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目的,才能正确地推进改革,不会将好经念歪。
既然改革的目的是优化师资配置,那么,就只能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而不是反之。这方面,我之前的文章中曾反复讨论过,在此不赘述。
前段时间,读到赤壁市的县管校聘改革方案,该方案中有些举措值得借鉴。比如,将“到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作为提拔干部、晋升职称的前置条件,提高农村薄弱学校乡村教师补贴等。这样改革,才有可能促进区域内教师良性流动,实现师资均衡。末位淘汰制式的改革,只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当然,具体采取怎样的举措,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创新。总而言之,只有充分理解了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才能凝聚共识,稳步有序地将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向纵深推进。
延伸阅读:
这里的教师县管校聘“放大招”:交流轮岗才有机会当干部、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