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于丹最好的教育)
于丹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于丹最好的教育)当我们的宝宝蹒跚学步时,走着走着摔倒了,姥姥、奶奶冲上去一把抱起孩子,不是踢椅子就是跺地板,孩子也很邪乎地跟着哭。如果一个一周岁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岁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道题算错,是因为妈妈头天没检查,到十二岁他上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作文没写好,这是因为爸爸辅导得不够,到了18岁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他会觉得大学考得不够好,他的生活条件不够富裕,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对得起他的家庭。这就会看到很多情绪,这就是从很小的时候一个人不为自己买单的结果。小孩子要学习独立的承诺,孩子越年轻他能说我错了,大人要给他鼓掌喝彩。责任教育应该在孩子多大时才能说?身为大学老师,我觉得到大学生时再谈责任已经太晚,很多东西他都承诺不了、履行不了。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学校,在小学能够拥有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命常识。这种常识包括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最基本规则的认识。当孩子走进中学、走进大学的时候,更多
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失败,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小与大,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我们不能跟一年级的孩子讲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是对于民族血脉的接续,而不是对一年级孩子该说的话。在他们的感受里,读书是一种滋味,而学习是一种状态。那种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书的时候也能够遇得着;那种美美的受着阳光奖励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得到。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是把一个儿童与生俱来所带的权利首先还给他,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尊敬,这种尊重其实是从孩子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任何一个以后成为独立担当的公民,他在小的时候必定是受过老师和父母尊敬的。一个从小受尊敬的人才会深刻地去尊重别人,并且有尊严的生命在成长中才会特别地自律。人为什么会改错?不是因为挨打挨骂、受别人批评、遭受冷眼多了就改错,反而是因为他受到了鼓励和赞美,他觉得以他的尊严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会更加美好。
当很多人在追求高分时,我们要问问什么是底线。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母亲,最期待孩子在学校得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学校,在小学能够拥有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命常识。这种常识包括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最基本规则的认识。当孩子走进中学、走进大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看见老师在鼓励学生有所作为,但是小学生学会的人生常识只是会告诉他人生什么有所不为。虽然只是小孩,但会被老师、家长一次一次告诉他不可以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一个底线。
成长虽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它也有一种悲凉,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失去常识。当我们拥有了越来越高精尖的知识时,我们往往发现底线失守了。大人有的时候远远不如小孩子诚实。撒谎不一定是编造谎言才叫不诚实,当一个人失去人格、阿谀谄媚时,他已经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其次,我们很希望在学校里,孩子可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责任教育应该在孩子多大时才能说?身为大学老师,我觉得到大学生时再谈责任已经太晚,很多东西他都承诺不了、履行不了。
当我们的宝宝蹒跚学步时,走着走着摔倒了,姥姥、奶奶冲上去一把抱起孩子,不是踢椅子就是跺地板,孩子也很邪乎地跟着哭。如果一个一周岁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岁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道题算错,是因为妈妈头天没检查,到十二岁他上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作文没写好,这是因为爸爸辅导得不够,到了18岁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他会觉得大学考得不够好,他的生活条件不够富裕,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对得起他的家庭。这就会看到很多情绪,这就是从很小的时候一个人不为自己买单的结果。小孩子要学习独立的承诺,孩子越年轻他能说我错了,大人要给他鼓掌喝彩。
再其次,我们还期待,小孩子在小学能够像对待信仰一样笃信科学和艺术。
学习科学和艺术的目的不是让他们长大都当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仅仅是因为科学可以使人避免无知,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有趣。现在很多孩子的创造力都被标准答案抹杀,世界从彩色变为黑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的选择,当一个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变成水,这是标准答案。但如果有的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就变成了春天,或许这是一个更好的答案。读小学时,要让孩子享受到自我创造力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受到肯定、受到鼓励的尊严。
其实很多家长大概都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国妈妈的故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战后的美国一片萧条,有一个中产阶级的人家在周末时,母亲想给大家做烛光晚餐,所以做饭之前她就早早地给儿子换上绅士的衣裳,她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冲出去在雨里泥里摸爬滚打,一会儿新衣服就变成小泥猴。
他一边蹦一边喊,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了!妈妈说好啊,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吃晚饭。这样寻常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十年以后这个小男孩真的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行器的时候给自己的脚拍了张照片,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个为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回到地球的时候,媒体采访他,问他想说什么话,他就对着电视镜头说:“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
在这个故事里,受鼓励的是什么?是一个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和他的创造性。今天有很多小孩子,在很幼年时会异想天开,但是当他的异想天开被父母认为是胡说八道,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连带着罪恶感的,因为它浪费了时间,他没有记单词,没有弹钢琴,没有做奥数,只是异想天开。我们可以在学校去鼓励孩子的艺术气质,这种气质无关于他们考多少分,无关于他们拿到什么资格证,真正艺术的气质是一个人的内心明亮天真,不断在明朗天真中打开崭新的世界。这种能力是小孩子本来就有的,但是给他们打击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老师,是我们满怀善良热情,希望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人。我们希望他们把时光更多地用在所谓有用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觉得中国今天社会的过分功利化,就是因为我们太看重有用了。什么才叫做有用?有用往往可以以价格去兑现,什么是无用的时光?它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的价值。
现在我们给孩子教的成功学太多,但失败学几乎不讲,我们告诉孩子去设定的目标太高,但是自我的理想我们认为空洞,我们让孩子以所有的文凭、所有的技巧累积起一条有用之路,但是他的满腹诗书跟他的信念,我们几乎忽略不计。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看见人性的底色?怎么样让他们有力量去穿过一生的风雨沧桑?
为人师长和为人父母者有一种心态是共同的,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祝福,让孩子做最坏的准备。我们愿意他们一生平平稳稳,但是这不可能,所以只有让他们能够自救,任何情况下面对最坏的情况,这才是对他们负责。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最后的聚合作为目的,无论亲友、恋人都是想要在一起。而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最高标准,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个小学生能不能够以独立的人格开始承诺自己的是非对错,一个小学生能不能在心中把基本的常识丰满地建立起,这都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我们的家长从小把生命的根本、灵魂的底色梳理清楚,这比好成绩更重要。
让孩子坚守住人生的常识,让他们明辨是非,有生命的逻辑起点,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勇于担当,自己去认错,并学习改错;会让孩子笃信科学,有一种理性的态度避免无知,也让孩子热爱艺术,有一种生命的创造、承诺给自己一个活色生香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看见人性的底色,让一个小孩子设置真理想,而不是伪目标,让一个孩子跟世界的所求少一点,让自己丰盈饱满的自信多一些,以一个有尊严、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的姿态去成长为一个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