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公益广告没上过学(泰国公益广告又火了)
泰国公益广告没上过学(泰国公益广告又火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衡量标准,永远都不是外在的才华以及将来的身价,一个孩子真正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教育,事实上却是他将来对待父母的态度。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不管有没有才华,当父母老到生活不能自理时,他能像小时候,父母照顾他一样陪在父母身边,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曾经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这么一个帖子:怎样评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
评论区的回答千奇百怪,有人说,把他培养成栋梁之材;有人说,把他养成一个经商之才;还有人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不管有没有才华,当父母老到生活不能自理时,他能像小时候,父母照顾他一样陪在父母身边,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衡量标准,永远都不是外在的才华以及将来的身价,一个孩子真正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教育,事实上却是他将来对待父母的态度。
这几天,泰国的又一则公益广告火了,短短六分钟,一母一子,没有过多的言行,却让8亿中国父母都陷入了沉思。
短片描述了一名特别的教师的故事,他拒绝了很多学校的邀请,来到这所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薪资都不太好的学校,因为他想照顾他妈妈。
就像短片主人公巴乍老师所说的一样:他的妈妈给予了他生命。未来无论父母变成什么样,无论自己是否飞黄腾达,都不要忘了好好爱他们,不要忘了用点心、舍得花点时间陪伴父母。
很多喜欢拿外在的标签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却从未想到过,一个人最大成功,就是在父母晚年时,孩子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会陪在身边。
人一上了年纪,才会明白,钱啊!名啊!利啊,都是身外之物,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5年央视元宵晚会,由演员常远、艾伦出演的一部叫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小品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
医生在诊断老人有没有多动症时,老人对儿子说了三句话:
你又不在家,你怎么知道我吃不吃手指甲? 你又不在家,你怎么知道我顶不顶嘴。 你又不在家,你怎么知道我不尿床?
老人一直拿儿子不在家说事,其实就是想让孩子在家陪着,成天不在家,在家也没几句话,更没机会说说心里的烦躁,以及对孩子的思念。
小时候,日子多的是,但生活拮据,父母要工作,要养家。但现在日子越来越少了,父母能真正陪着子女的日子,用手指掰着都能数出来。
孩子总想赚钱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殊不知,父母想要的也只不过是,早晨起来有个想要为他做饭的人,晚上睡时,有个想要替他掖被子的人。
说白了,操劳了半生,不是不想闲着,只是心里有个奔头,有个想照顾的人,在世上活着就会有念想。
网易云歌曲《父亲》有一个高赞的评论,是这么说的:
我老爸虽然没让我住上别墅,但他也没有让我流浪街头;他虽然没让我穿上几千块的名牌,但也没让我冻着;他虽然没让我成为富二代,但也没却我零花钱;他虽然没带我天天下饭馆吃大餐,但也没让我饿着。
等孩子长大时,父母就变老了,等孩子亭亭玉立的时候,父母已伶仃佝偻。
可就算岁月不饶人,父母还是孩子生命中最幸运的礼物。常听人说:等我有能力站在你身边并肩的时候,我带你去看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但等来的常常是挥之不去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无论我们物质条件怎么样,我们都要努力地去陪父母身边。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他们想要的也不过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能够见上孩子几面。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很让人泪目的视频:
一个农民工当被问到吃饭了没有时?
他有点羞涩地回答道:“没事,反正晚上不干活的时候,吃不吃饭都可以。”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直在忍着眼泪,不让它往下掉,努力地让嘴角挤出微笑,岁月将他的容颜打磨地看不出年龄,呈给大家的只有满满地心酸。
他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可能十几年前,他还是个孩子,但十几年后,他成了一个需要为另一个孩子挑起大梁的父亲。
一个人,所谓的成熟,也不过是眼角含着泪花,却只能笑着说话。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细数数也不过寥寥几十年,但他把最好的那些日子都无私地给了孩子。
在《我是演说家》中,有期参加的选手是个月入十万的卖煎饼的大妈,她讲起了自己第一次出摊卖煎饼的故事:
由于紧张,结果手一哆嗦,就把煎饼搂出了一个洞,还起了一个面疙瘩。
大妈当时紧张地喊了一声姐,继而说道:“我给你放两个鸡蛋,只收一个鸡蛋的钱,行吗?”
当时那个大姐就回到:“就你摊成这样,还要钱呢?白给我都不吃。”
当时大妈心里特别难受,可咬咬牙还是忍了过来,因为她想起了她闺女。
大妈说:“我常想,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想吃什么买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不管多难,我也要给孩子摊出一条路来,绝不能放弃。”
都说,天底下最大的勇士是母亲,她忍受了十二级的痛,又付出了下半生的岁月。
但她是幸福的,因为看着孩子好好长大,好好成人,所有吃过的苦,都化成了那来自心底的微笑。
无论多难,她都在努力地让孩子过的和同龄人一样,无论心有多大,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年老不便时,那个小淘气包会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妈,来生太长了,那就从现在起,换作我爱你吧!”
小时候,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拿着遥控器,问自己孩子:“孩子,这个需要怎么用?”
孩子回答道:“爸,按这个键就好。”
过了一会儿,老人又重复地问道:“儿子,这个需要怎么用?”
儿子开始有点不耐烦地回道:“按这个键就好。”
没过多久,老人又问道:“儿子,这个需要怎么用。”
这次儿子火了:“给你说多少遍了,按这个键,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老人看着发怒的儿子,委屈地说道:“小时候啊!有个孩子指着一条毛毛虫问我,那是什么啊?我说,那是毛毛虫。过了几秒,孩子又问我,那是什么啊?我依旧笑着对他说,那是毛毛虫……就这样,我们在一起待了一下午,孩子问了我好多遍,但我每次都是笑着对他说同一句话——那是毛毛虫……”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给父母钱,给父母吃的、穿的,就等于孝顺父母了。殊不知,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陪伴。
他们人生下半场的余额已经屈指可数了,那些所谓的票子、车子、房子、山珍海味……都不及孩子在身边陪伴的每分每秒。
就像影片传达给的寓意:哪怕有高新学校聘请,哪怕校长亲自找保姆,但都不及儿子陪在身边的那种安全感,它一个上了岁数的母亲是百分之百的踏实。
前几年,央视在父亲节那天播放了一个短短一分半钟的公益广告,一时间看哭了所有人:
爸爸得了老年痴呆,儿子带他去吃饭,当面前盘子里剩下两个饺子时,爸爸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了口袋。
当时,周围坐满了很多人,儿子尴尬地问道:“爸,你干嘛呀?”
结果爸爸只说了一句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
冰箱在哪?厕所在哪?他刚刚做过的事,他都忘了,他忘记了刚刚吃过饭,有时候出门走到门口都不记得这是他的家了。
他老了,他似乎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自己的孩子。
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想起闺蜜小菊给我讲起过她和她父亲之间的故事:
她一直和父亲有间隔,平时除了要学费,在一起就没多说过一句话。
小菊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努力学习,然后考上大学再也不回这个家,再也不认这个爸。
结果,高考那年,她爸出工事去世了,知道消息时,她没掉一滴泪,然后,昂首挺胸地进了考场。
高考完,有个叔叔给她送来了一笔钱,还有一台崭新的电脑。那个叔叔临走时说了一句话,小菊说,那句话她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那个叔叔说:“孩子 ,别恨你爸,为了供你上学,给你买电脑,他搭进去了后半生。”
有人说,父亲看着护士把孩子从产房里抱出来时,孩子在哭,父亲在笑;孩子看着父亲睡进棺材时,孩子在哭,但那个沉睡的男人再也不会笑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越长大越明白一个道理:最完美的教育,就是,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来回转换身份。起初是父母把这个世界解释给我们,后来,他们老了,又换成我们把这个世界解释给父母听。
而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愿我们如前一个过程中那个不厌其烦教我们的人一样,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耐心的人,来向他们讲一讲这个世界的样子!